組圖: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歷史圖片

font print 人氣: 49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7日訊】1945年,美國為促使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儘快投降, 8月6日上午,美軍在日本廣島(Hiroshima)投擲了第一枚原子彈,3天以後的8月9日又在長崎(Nagasaki)投下第二顆原子彈,是人類有史 以來首度遭到原子彈攻擊,提早結束二次世界大戰,截至目前為止,能夠確定的廣島原爆死亡總數為26萬3945人。

原子彈爆炸後,廣島市重建為「和平紀念都市」。最接近引爆位置的倖存建築物,定名為「原子彈爆炸圓頂屋」,為廣島和平紀念公園的一部分。市廳持續提倡廢除核武器,更主張世界和平。1968年以來,各地若有核武引爆,他們都會去信抗議。圖片選自法新社的歷史圖片。


1945年8月6日,在長崎(Nagasaki)投擲原子彈後所出現的蘑菇雲。 (AFP PHOTO)


小男孩(Little Boy)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擲首枚原子彈的名稱。1945年8月6日由保羅‧提貝茲(Paul Tibbets)駕駛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艾諾拉‧蓋」(Enola Gay)在廣島相生橋上空31000英呎(9000米)投下。在日本當地時間早上8時15分,在1,800呎(550米)高度爆炸。(維基百科)


在1945年9月2日,密蘇里號(USS Missouri)駛到東京灣附近,舉行了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儀式。當日,日方代表外相重光葵和總參謀長梅津美治郎在盟軍代表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Douglas MacArthur)及其他戰勝國代表的見證下,簽署了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文件,正式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AFP PHOTO)


在1945年9月2日,密蘇里號(USS Missouri)上,盟軍代表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Douglas MacArthur)和日方代表簽署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文件,正式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AFP PHOTO)


東條英機(Hideki Tojo),生於日本東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任日本的大將和第四十任內閣總理大臣(1941年10月18日-1944年7月22日),是二戰的甲級戰犯,發動侵略中國及亞洲的戰爭,還策動攻擊美國夏威夷珍珠港,是日本軍國主義的代表人物。(AFP PHOTO)


1945年9月1日,經原子彈轟炸過後的日本廣島(Hiroshima)。(AFP PHOTO)


美國空軍B-29超級堡壘轟炸機「艾諾拉‧蓋」在廣島投擲原子彈。B-29轟炸機經特別改裝,可攜帶原子彈。圖為1948年1月1日,經原子彈轟炸過後的日本廣島(Hiroshima)。(AFP PHOTO)


1948年1月1日,經原子彈轟炸過,三年後的日本廣島(Hiroshima)。(AFP PHOTO)


1945年10月1日,經原子彈轟炸過,二個月後的日本廣島(Hiroshima)。(AFP PHOTO)


1945年9月1日,經原子彈轟炸過的日本廣島(Hiroshima)。(AFP PHOTO)


1945年10月1日,經原子彈轟炸過,二個月後的日本廣島(Hiroshima)。(AFP PHOTO)


左圖為1945年尚未遭原子彈攻擊的廣島,右圖則為已經遭原子彈攻擊的廣島,整個廣島幾乎被夷為平地。(AFP PHOTO)


1948年1月1日,經原子彈轟炸過,三年後的日本廣島(Hiroshima)。(AFP PHOTO)


1945年8月6日,廣島原子彈爆炸後,受到嚴重燒傷的民眾。(AFP PHOTO)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8月6日,日本舉行了廣島遭受原子彈轟炸64周年紀念日,當地舉行了各種紀念活動。
  • 《蔣中正(蔣介石)日記(1948—1954)》新書日前於國史館發表。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社長暨前國史館長呂芳上指出,這是一部罕見的國家領導人日記。
  • 幾年前看到旅居美國的阿陀一篇關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驚心動魄的南中國知青偷渡潮》一文,該文寫得深入細緻,氣勢恢宏,且數據清晰,把當年的知青偷渡重現眼前。作者不是卒友,但能寫出如此佳作,可見其寫作功力深厚。但一篇好文有時也會有爭議的地方。我個人與作者有不同的意見不吐不快,因此在這裡提出來,讓大家討論一下。
  • 在當年那個迫使大量人民「起錨」、「督卒」、「較腳」、「著草」——等同逃亡的大時代裡,並非所有人都會一走了之的,所有成功的逃亡者都必須具有活躍的思想。在當年的那個時代背景下,一個思想僵化,中紅毒甚深的人,即使他們不是那個制度的得益者,他們也不會對那個極權制度產生懷疑,進而產生叛逆之心的。
  • 1979年以前,每當清明和重陽這兩個香港法定的假期前後兩週,香港政府都會開放邊境的墳場讓香港市民前往拜祭親人。每當這兩個節日,前往邊境的人很多。在彎彎曲曲窄長的界河梧桐河南邊各個大大小小的山坡上,人山人海,一個小小的沙嶺墳場,能有幾多真正的參拜者,來的人大都是在各個不同時期「起錨」成功的人。
  • 熱帶亞熱帶沿海潮間帶的常綠闊葉灌木群落——紅樹林。(公有領域)
    在香港大部分的知青都是當年的「起錨」客,「起錨」本指船舶開航的意思,但在那瘋狂的年代,在一群特定的人群〔廣東知青〕中,卻有另外一個意思,在廣東當年一提起這一專有名詞,人們都知道那是指偷渡。「起錨」是一種賭博,參與者要押上自己的前途與生命,那時參與這個賭博的廣東知青為數不少。有的贏了,有的輸了。
  • 在漆黑一片的茫茫大海中,那些敢於用繩子把彼此的身體連起來,以示在大海中互相照應、互相扶持的例子原來並不罕有。那些把彼此的生命連在一起的人,不管是兄弟姐妹、夫妻還是朋友,在以後的歲月中,在人生的大舞台中往往都能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 最近我訪問過幾位插埸的知青,他們都說當年如果插埸的知青逃亡失敗被押解回場,農場都會為他們搞一場「歡迎會」。在批鬥會上他們挨幾下是很平常的事,毒打的事不常見,但不是沒有,如果在批鬥會上表現不好,態度不好,或者平日與人積怨,又或者平日表現不好,就會多挨幾下。
  • 文革時期當局為了堵截偷渡潮,採取了一系列嚴防措施,然而逃亡者為了能成功起錨,也奇招迭出,真乃五花八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1979年初,改革開放還未開始,我班女生鄺女士,時已32歲,厭倦了在農村當赤腳醫生,與丈夫一起把從黑市買回來的護照貼上自己的照片,由於精心製作,幾能亂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