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深则厉,浅则揭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344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子击磬(1)于卫,有荷蒉(2)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3)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4),浅则揭(5)。”子曰:“果哉!末(6)之难(7)矣。” (《论语·宪问第十四》)

【注释】
(1)磬:音“庆”,一种打击乐器。
(2)荷蒉:荷,音“贺”,用肩膀扛着。蒉,音“愧”,用草绳或竹片编成的盛土器具,似今日的簸箕。荷蒉,肩背着草筐。
(3)硁硁:硁,音“坑”。石头互相撞击的声音;形容人鄙陋而顽固的样子。
(4)深则厉:穿着衣服涉水过河。
(5)浅则揭:揭,音“气”,提起衣襟。提起衣襟涉水过河。“深则厉,浅出揭”是《诗经·邶风·匏有苦叶》的诗句。
(6)末:没。
(7)难:音“难”的去声,质问、责备。

【语译】
孔子在卫国敲击着磬,有一位肩背着草筐的人从孔子的门前经过,说:“这个击磬的人真有心思啊!”过了一会儿又说:“真是鄙陋而顽固啊!既然没人了解自己,那就顾好自己就好了。《诗经》说:水深就穿着衣服涉水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襟涉水过河。”孔子说:“说得真干脆啊!没什么好质问他的了。”

【研析】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论语·宪问》)是说微生亩问孔子,为何如此忙碌奔波,四处游走,是不是在显示自己的口才呢?孔子表示不是显示口才,是痛恨顽固不化者。荷蒉者、微生亩和当时一些人都不太了解孔子,表现的态度,必然有提建议的,有说三道四的,可能还有谩骂的,面对这一切,孔子都不为所动,正面以对。

儒家的主张,是真正能福国利民的,更进一步借着礼乐教化,还要民德归厚,甚至返本归真,要在世间体现纯真、善良和宽容的正面风貌,就不能只顾自己了。当时的君主不能采用儒道为邦,所以孔子周游列国,阐明儒道主张,这样做应该是堂堂正正的,但世间也存在相生相克的理,相应而来的是奸佞小人、别有用心者的阻挠和攻击。荷蒉者虽觉得孔子有淑世之心,但他可能仍停留在“不可则止,事不关己”的状态,礼乐教化人心超出他小小自我的想像范围。从这样看来,儒家的主张,就算是乱世征伐风行,和礼乐教化并列很不协调,但显然还是人们很需要的,君主一时虽不能采用,汉代采用了,是很可贵的,还是应该坚持的。

【延伸思考】

1、人们在面对困难或矛盾时,往往会选择以自我保护、对自己有利、不麻烦的方式处理或避开,要替别人考虑或帮助别人,那就更难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使人们更冷漠自私。如何破除这冷漠自私的心态?试试看能不能多为人着想、多付出,不管人家说什么,还能笑呵呵的坚持这么做?

2、“深则厉,浅则揭”也有衡量具体的情况,做适当处理的意思。可为则为,不可则止。这和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有所不同。前者不太看重世间的教化,比较顾全自己;后者比较看重世间的教化,没有顾全自己太多。想想看:孔子如果真的“深则厉,浅则揭”,不管乱世,归隐山林去了,这对历史将有何影响?

【阅读资料】

坚守心灵深处的高贵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没有做人的原则和主见,就非常容易随着外在的环境与自身的欲望而随波逐流,这样的人即使空活百年,也无法感受到真正的自我。即使外表看似刚强,事实上内心的世界却非常脆弱。真正的智者都是心怀自己的主见,在逆境中仍然坚守着内心的正义与良知,在人生的路途上有为有守,却始终不放弃心灵深处的高贵。

西方近代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说过:“凡是一个可以真正被称为智者的人,他的灵魂是不受激动的,而且依照某种永恒的必然性能自知自身,能知神,也能知物,他决不会停止存在,而且永远享受着真正的灵魂的满足。”三百多年前,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莱伊恩受命设计了英国温泽市政府大厅。他运用工程学的知识、依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巧妙的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的大厅天花板。一年之后,市政府的权威人士在进行工程验收时,提出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太危险,要求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

莱伊恩自信只要一根柱子就足以保证大厅的安全,但是他的“固执己见”惹怒了市政府的官员,他为此险些被送上法庭。此时他面临着一个进退两难的选择:如果坚持自己原来的主张,市政官员肯定会另外找人修改设计;如果对市政官员妥协而修改自己的方案,又违反自己做人的原则。为了坚守内心的原则,他认真的考虑了一段时间,然后智慧地做出了下面的决定:在大厅里增加了四根柱子,不过这些柱子并没有与天花板真正接触,一般人从外观上则无法看出这四根柱子只是摆设。

三百多年过去了,这个秘密始终没有被人发现。直到前几年市政府准备重新装修大厅的天花板时,才发现了这多余的四根柱子。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国的建筑专家和游客都来参观,市政府大厅由此变成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人们并不是欣赏莱伊恩的设计能力,而是赞赏他面对着巨大的阻力,始终恪守着自己的原则。由此看来,不管遇到多大的压力,如果始终坚守心灵深处的高贵,那就是一种伟大的表现。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要想保持自己崇高的品德,就必须在红尘浊世的各种诱惑中坚守自己心灵深处的纯真与善良,这同样也是一种高尚的行为。面对压力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与主见,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坚守心灵深处的高贵,才是真正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秋时代,郑国因为想发兵侵略宋国,最后竟导致晋、齐、宋等国联合起来,共同出兵攻打郑国。郑国自知兵力薄弱,根本无法抵挡晋、宋等十二国的围攻。于是......
  • 孔子说:“赞许他人言论的忠厚诚实,这样的人,你能确定他是真正的君子吗?或者只是外表端庄的人而已呢?”
  • 坐席没有摆正,就不坐。也许有人会觉得“席不正,不坐”未免太过于吹毛求疵。其实不然,当人在自己渐渐偏离正道的一思一念没有意识到或把握住时,便会造成更大的偏差。
  • 汉朝的魏其侯窦婴,是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堂兄的儿子,为人十分好客,汉景帝刚即位时,他就担任詹士的官职。
  • 朋友死了,没有亲属宗亲打理葬事,无可归葬,孔子说:“丧事由我来料理吧。” 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之类贵重的东西,除非是祭肉,否则也是不拜的。
  •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1)。” 朋友之馈(2),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论语‧乡党第十》)
  • 战国时代,有一次楚顷襄王到兰台去游玩,宋玉、景差两位有名的辞赋家陪侍在侧。这时有一阵风吹来,顷襄王情不不禁敞开衣襟,赞叹地说:“这风真是凉快,是我和百姓一起共享的吧?”宋玉不以为然,因为顷襄王近来沉溺享乐,荒废国政,又听信小人谗言,放逐他的老师屈原,正想找机会劝谏他,于是借题发挥说:
  • 子路使(1)子羔(2)为费宰(3)。子曰:“贼(4)夫人之子(5)。”子路曰:“有民人(6)焉,有社稷(7)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8)夫佞(9)者。” (《论语‧先进第十一》)
  • 斋戒沐浴的时候,要穿明洁的衣服,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改变日常生活的居处。
  • 违背自己的良心活着,对古人而言,是生不如死的,与其这样,还不如隐居,但隐居对于道德修养不高的人也非易事,因为隐居对他而言,并非怡然自得,而是无尽的寂寞和饥寒。而现代人,也可不必隐居,很多人懂得拒看恶质的电视、报纸、电影、书籍等,它乱它自败,我自清不跟它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