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管仲之仁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977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1)杀公子纠(2),不能死,又相之(3)”。子曰:“管仲相桓公,霸(4)诸侯,一匡天下(5),民到于今受其赐。微(6)管仲,吾其被发左衽(7)矣。岂若匹夫匹妇(8)之为谅(9)也,自经(10)于沟渎(11)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第十四》)

【注释】

(1)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齐襄公之弟。因襄公无道,小白出奔莒,后来襄公被弑,小白归国即君位,任用管仲为相,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为五霸之首;管仲亡后,怠忽政事,宠幸佞臣,霸业遂衰,卒谥桓(音“环”)。

(2)公子纠:春秋时齐襄公之弟。因襄公无道,公子纠出奔鲁国,后来襄公被弑,公子纠回齐国,遭小白以兵力阻挡,公子纠与之战,不胜遂被杀。

(3)不能死,又相之:相,音“像”,辅佐。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回国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没自杀,却归服于齐桓公,并当上齐国宰相。

(4)霸:称雄、把持。

(5)一匡天下: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后引喻为统一天下。

(6)微:无,没有。

(7)被发左衽:被,同“披”。衽,音“任”,衣襟。形容头发散乱,穿衣服开左边的文化落后民族。

(8)匹夫匹妇:匹,音“痞”。平民、百姓。

(9)谅:信实、诚信。这里指小节小信。

(10)自经:即“自缢”,上吊自杀。

(11)沟渎:渎,水沟、小渠。沟渎,沟渠、水道。

【语译】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者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没有自杀为公子纠殉死,却当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人民到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早已经是头发散乱,穿衣服开左边的文化落后民族了。管仲哪里会如百姓一般拘泥着小节小信,上吊自杀于沟渠,而没有人知道呢!”

【研析】

孔子说:“君子贞而不谅” (《论语·卫灵公》),是说君子坚守正道,不会拘泥于小节小信。君子担当大任,要思量许多大事,就不会执著于小节小信的“言必信,行必果”,其实坚守正道将大事考虑周到、主次轻重缓急适当安排,这比把小节小信看得很绝对而必须遵守,是更重要、更合道理。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是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那是得力于管仲的才能,而那就是仁德的展现。主张“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能达到齐鲁之地避免被“夷化”的目的,就是管仲的仁德促成的。所以看一个人,应该从整体来看,不能只从管仲“事其主不忠”一时的过错,就否定了他匡正天下,“尊王攘夷”的大功,从整个过程来看,管仲功大于过甚多,最终也成就了仁德。

【延伸思考】

1、有修养的人应该怀有大志,也不会忽略小节小信,但如果无法两全,只好以成就大志为重。有的人对于小节小信,很在意,记性很好,而且“言必信,行必果”,这是不是也意味着他可能没什么大志?执著于小节小信,会不会妨碍人的修养?应该如何扩大度量?

2、为什么说管仲“九合诸侯”,“ 匡正天下”,“ 尊王攘夷”,不用武力,避免齐鲁之地被“夷化”,是仁德的表现?管仲当宰相之前的困厄遭遇,和成就管仲的仁德、成就匡正天下的使命有没有关系?背负不忠的罪名苟且活着,是因为大志未酬,这算不算忍辱负重?

【成语故事】

一匡天下

陆绩是三国时代吴郡人。

陆绩六岁的时候去九江拜见袁术,袁术给他橘子吃,陆绩在怀里装了三粒,走时一行礼,橘子掉了出来。袁术说:“陆郎作客还拿人家的橘子吗?”陆绩说:“回去献给母亲。”

孙策在江东时,奉张昭、张纮、秦松为上宾,在一起讨论局势,认为四海未定,须当用武力平息。陆绩年少,坐在最后一个座位上,远远地说:“从前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车。孔子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天人们不思道德怀取之术,而只是一味尚武,陆绩虽然年轻不懂事,私下不安。”

江东虞翻和荆州庞统都是名士,年龄比他大出许多,但都和他友善。

“一匡天下”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匡”指纠正,就是使天下的一切事得以纠正。

(出自《三国志·陆绩》)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苏秦是战国时代最著名的纵横家,他向秦惠王游说连横政策。秦惠王说:“寡人听说,鸟的羽毛长的不够丰满是不可以高飞;国家的法令不够完备是不可以施行刑罚;君王的道德若不被推崇,就不能役使百姓;政策教化若无法顺利推展,就不能再交托大臣其它任务。现在先生不远千里到秦国给我建言,将来我会好好考虑的。”
  • 季路问如何侍奉鬼神。孔子说:“还没能好好侍奉人,如何能侍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还没弄清楚生,如何知道死呢?”
  • 春秋时代,郑国因为想发兵侵略宋国,最后竟导致晋、齐、宋等国联合起来,共同出兵攻打郑国。郑国自知兵力薄弱,根本无法抵挡晋、宋等十二国的围攻。于是......
  • 孔子说:“赞许他人言论的忠厚诚实,这样的人,你能确定他是真正的君子吗?或者只是外表端庄的人而已呢?”
  • 坐席没有摆正,就不坐。也许有人会觉得“席不正,不坐”未免太过于吹毛求疵。其实不然,当人在自己渐渐偏离正道的一思一念没有意识到或把握住时,便会造成更大的偏差。
  • 汉朝的魏其侯窦婴,是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堂兄的儿子,为人十分好客,汉景帝刚即位时,他就担任詹士的官职。
  • 朋友死了,没有亲属宗亲打理葬事,无可归葬,孔子说:“丧事由我来料理吧。” 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之类贵重的东西,除非是祭肉,否则也是不拜的。
  •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1)。” 朋友之馈(2),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论语‧乡党第十》)
  • 战国时代,有一次楚顷襄王到兰台去游玩,宋玉、景差两位有名的辞赋家陪侍在侧。这时有一阵风吹来,顷襄王情不不禁敞开衣襟,赞叹地说:“这风真是凉快,是我和百姓一起共享的吧?”宋玉不以为然,因为顷襄王近来沉溺享乐,荒废国政,又听信小人谗言,放逐他的老师屈原,正想找机会劝谏他,于是借题发挥说:
  • 子路使(1)子羔(2)为费宰(3)。子曰:“贼(4)夫人之子(5)。”子路曰:“有民人(6)焉,有社稷(7)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8)夫佞(9)者。” (《论语‧先进第十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