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寂静

作者:厄凌‧卡格(挪威)
font print 人气: 271
【字号】    
   标签: tags: , , ,

隔绝世界,并不是对周遭环境不管不顾,反而是更清楚地看见世界。
迎向寂静,就打开了一扇通往惊奇和感激的门。

三个问题,三十三个探索

无法藉由散步、爬山、出海远离这世界时,我学会把世界关在门外。

学会这件事需要时间。唯有了解自己对寂静有着根本的需求,才得以开启我对寂静的追寻。车流、思绪、音乐、机械、手机、铲雪车,种种声音争相入耳,众声喧哗之下,寂静就在那里等着我。

不久前,我一心想说服三个女儿,世界的奥秘就藏在寂静之中。那天是礼拜天,我们在家里吃晚餐。现在平日周间总是有一堆事要忙,一起吃饭对我们来说愈加难得。礼拜天晚餐,变成我们一家人可以坐下来面对面聊天的宝贵时间。

三个女孩看着我,一脸怀疑。寂静不就是——什么都没有?甚至还没等我解释寂静也可以是良师益友,比她们梦寐以求的LV包包更有价值,她们就已经认定:伤心难过时,寂静唾手可得还不错。除此之外,寂静就毫无用处。

坐在餐桌前,我突然想起她们小时候对事事都充满好奇。好奇一扇门后藏了什么东西;看到电灯开关就眼睛发亮,要我“灯开开”。

提出问题,找出答案,再提出问题,找出更多答案。好奇是驱动生命的引擎。但我的三个女儿已经分别十三岁、十六岁和十九岁,好奇的事物愈来愈少。就算对什么好奇,也会马上拿出智慧型手机搜寻答案。她们仍然对世界感到好奇,但脸上稚气渐脱,日渐成熟,脑袋里愈来愈多抱负、理想,愈来愈少好奇、提问。三个人都没兴趣跟我讨论寂静的话题,所以为了引起她们的兴趣,我跟她们说了两个朋友的故事。

这两人决心要挑战世界第一高峰——圣母峰。

某年某月某日的一大早,他们离开基地营,攀越圣母峰的西南山壁。过程相当顺利,两人都如愿攻顶,但暴风雨却在此时来袭。他们很快就知道自己不可能活着下山。第一个朋友用卫星电话联络上怀孕的妻子,两人一起为她腹中的宝宝取了名字,之后他就在峰顶底下不远处寂寂过世。另一个朋友死前未能联络上任何人。没人知道那几个小时山上发生了什么事。由于海拔八千公尺之处气候干冷,两人的尸体都在原地冷冻干燥。他们躺在寂静之中长眠,跟我二十二年前最后一次看到他们时,几乎没有两样。

餐桌上第一次安静下来。有支手机传来简讯,响了一声,但是当下没人想到要去查看,反而任由寂静将我们填满。

过没多久,我受邀到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大学演讲,讲题可以自订。以往,我多半会分享世界尽头的极地之旅,但这一次,我的思绪却飘回家里,指向那个礼拜天的全家晚餐。最后我选定“寂静”作为讲题。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事前我还是不免紧张。寂静相关的随思杂想,会不会只适合星期天的餐桌,不适合大学讲堂?

我并非担心十八分钟的演讲会招来嘘声,而是希望台下学生对我心心念念的主题产生共鸣。

演讲开始,我以一分钟的寂静开场。全场静默,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接下来十七分钟,我不只谈了外在的寂静,也谈了内在的寂静;对我来说,后者甚至比前者更重要。台下学生静静聆听,仿佛对寂静渴求已久。

当晚,我跟几位学生前往酒吧叙谈。进了通风的入口,每个人都叫了一杯啤酒,此情此景跟我当年在剑桥读书时相差无几。周围气氛热烈,热情好学的人围绕着我,有趣的话题一个接一个。这些学生问了我三个问题,希望我给他们答案:

何谓寂静?

寂静何处可得?

为什么寂静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那一晚对我意义重大,但不只是因为大家相谈甚欢。多亏了那群学生,我才知道自己懂得很有限。回家后,这三个问题持续在我脑中打转,萦绕不去。

何谓寂静?寂静何处可得?为什么寂静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每晚我都会坐下来思索这三个问题。我开始写作、思考和阅读,但更多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他人。

一种震耳欲聋的静

南极洲是我去过最寂静的地方。我独自一人走向南极,在那片千篇一律、一望无际的辽阔大陆上,除了我发出的声音,没有其他人类的声音。

独自踏雪前行,深入皑皑广漠,我感觉得到、也听得到寂静。(载我到南极洲北端的航空公司强迫我带无线电装置下去,而我下飞机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把电池丢进垃圾桶。)

我往南走,横越世界最冷的大陆,一哩又一哩,直到地平线的尽头。放眼望去,一切显得雪白又平坦。脚下,七百万立方英里的冰块绵延而去,紧贴着地球表面。

最后,在彻底孤绝下,我逐渐发现,其实没有一样东西完全平坦。冰雪组成大大小小的抽象形状。千篇一律的白,转变成深浅不一、千变万化的白。

雪的表面有一丝丝蓝,一小抹红和绿,还有些微粉红。沿途风景不停变换,但是我错了。周围风景并无改变,改变的是我。

旅程的第二十二天,我在日记上写下:“在家我喜欢‘大口享受’,在这里我渐渐学会珍惜小小的喜悦。冰雪色彩的细微变化。风渐缓。云朵成形。寂静。”

小时候我很迷蜗牛。蜗牛可以带着自己的家四处流浪。到南极洲探险期间,我对蜗牛又更加赞叹。我把整趟旅程所需的全部食物、装备和燃料都放在雪橇上,从不开口说话。

我闭上嘴巴,没有无线电可跟人通讯,五十天来也没看过任何生物。每天除了滑着雪橇往南走,什么事也不做。即使绑东西的绳子断了或差点摔进裂缝,惹得我不大高兴,也不会开口咒骂。咒骂让人心情低落,让原本就阴霾笼罩的心情更差。因为如此,探险时我从不飙脏话。

在家时,总是有车子经过、电话铃响、手机哔哔叫或嗡嗡响,或有人在说话、窃窃私语或大吼大叫。噪音这么多,要全部听进去很难。在这里不同。自然透过寂静在对我说话。愈是安静,我听到的愈多。

每次我停下来休息,如果风刚好停了,周围就有一种震耳欲聋的静。风静止时,连雪也看似寂静无声。我愈来愈留意我置身的世界。我既不无聊,也不觉得受到打扰。我跟我的意念和思绪单独在一起。

未来不再重要。过去也无足轻重。我只存在于生命的此时此刻。哲学家海德格说,一旦你投身世界,世界就消失了。正是这种感觉。

我成了周围环境的延伸。无人可诉说,于是我开始跟自然对话。思绪越过平原,向山的那头放送,其它意念又传送回来。

在南行的日记中,我写下:

人总会以为自己无法前往、无法体验或亲眼看见的大陆,就没有太大价值。人需要去过一个地方、在那里拍过照、分享过那里的照片,才认为那个地方有意义。

第二十七天,我写下:

“南极洲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个遥远未知的地方。走着走着,我愈加希望它永远如此。不是因为我吝于跟其他人分享这块大陆,而是因为南极洲作为一块未知的大陆,自有其特殊的任务。”

我相信我们需要尚未探索透彻和彻底标准化的地方。世界上仍有一块神秘未知、人类几未染指的大陆,“那可以是我们想像中的一块国度。”对我的三个女儿和未来的世世代代,这可能是南极洲最大的价值。

走向南极的秘诀无他,就是一步接着一步,直到累积够多步为止。单纯从技术上来说很简单。就算是一只小老鼠,小口小口吃,总有一天也会吃掉一头大象。难的是动力。最大的挑战是在零下五十度的寒冽早晨醒来,面对跟极地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RoaldAmundsen)与罗勃·史考特(Robert Scott,译注:约一世纪前,两人率领的探险队前后抵达南极)当年一模一样的景象。

下一个最大的挑战是?跟自己和平相处。

我走到哪儿,寂静就跟到哪儿。与世隔绝,天地为我独有,我不得不进一步思索原本就在脑中的意念——还有感受,这才是更大的考验。

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大的荒漠,主要由水组成,日照时数比南加州还长。你想躲也无处可躲。我们在文明世界里说的善意谎言和违心之论,在遥远的此地完全失去了意义。

若你以为我沿途思索人生真理,那你就错了。有时候,寒风和低温像一把冰冷铁钳夹住我,让我冷到泪水夺眶。鼻子、手指和脚趾慢慢失去血色,变得麻木。身体某些部位冻伤,就会开始觉得痛,接着痛的感觉又会逐渐减弱。身体回暖之后,痛的感觉再度复返。光是让身体暖起来,就耗尽我全部的体力。让冻坏的身体回暖,比一开始冻到麻木还要痛。过了大半天,等身体重新暖和起来,我又有力气做白日梦了。

美国人连在南极都设立了基地。科学家和维修人员会在那里住上几个月,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有一年,总共有九十九个人在基地里共度圣诞节。有个人偷偷带来九十九颗石头,分给一人一颗当作圣诞礼物,也不忘给自己留一颗。大家已经好几个月没看过石头,有人甚至超过一年,触目所见不是冰雪,就是人造物件。因此,所有人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把石头放在手心里,感觉它的重量,默默体会,不发一语。◇(节录完)

——节录自《聆听寂静》/大块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简介】

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一九六三年生,是挪威探险家、作家、出版人,也是登山家、律师、艺术收藏家、劳力士表代言人、三个青春期女儿的老爸。他是独自徒步穿越南极的第一人,也是抵达“三极”(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的第一人。至今出版过六本书并译成多国语言,题材涵盖探险、哲学、艺术收藏。

二○一○年,他和另一位探险家史帝夫‧邓肯(Steve Duncan),花了整整五天五夜,深入纽约的地下铁及下水道。《纽约时报》称赞他“是探险家,也是个充满探险精神的哲学家”。偶尔,他会将世界暂时隔绝于外。

责任编辑:李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四十年过后,在驶往圣布里厄的列车走道上,有一名男子正以一种无动于衷的眼神凝视着春日午后淡淡阳光下掠过的景色。这段从巴黎到英伦海峡窄小且平坦的土地上布满了丑陋的村落和屋舍。这片土地上的牧园及耕地几世纪以来已被开垦殆尽──连最后的咫尺畦地都未漏过,现在正从他的眼前一一涌现
  • 参加相亲派对简直就像在宣告自己嫁不出去。之前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向来避不参加,但占卜上写着“努力脱胎换骨”,而且我也对玻璃工艺颇有兴趣,最重要的是,“不能继续过目前这种生活”的不安推了我一把。
  • 时值一月下旬,我顺着轮船踏板慢慢走上岸,那时新英格兰才刚披上一层薄薄的新雪。新菲多汉姆市在渐沉的暮色下闪闪发光,街灯照亮沿岸一整排结冰的建筑,砖墙仿佛钻石般在黑暗中熠熠生辉,煤气路灯的光点在大西洋的墨黑海面上摇曳弹跳。
  • 我在和爱德华见面之前,就听说了他在太太临终前所作的承诺。
  • 毕竟超过了半个世纪,当然不一样啊!道路和运河都整备得很完善,街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简直可说是焕然一新。这里的很多房子曾经付之一炬,很多居民也葬身火窟,经过之后的重建,才有目前的Y町。
  • 后来我发现,处理掉那些东西以前,再花点时间感受一下它们,心情能得到抚慰。每件物品都有它的历史,回味那些消逝的时光,总是乐趣无穷。年轻的时候我总是太忙,没能坐下来好好思索某件物品在我人生中的意义,没能想想它来自何方,或何时又如何来到我手上。
  • 早期的水手拥有一定的航海及造船技术,因而能够找到启程及归返的海路。我们只能臆测这些技术的内容,至于他们踏上旅程的原因,所知则更为稀少。
  • 她的羊角辫在肩膀上像两条泥鳅,活奔乱跳。喜饶多吉说,根秋青措诞生在戈麦高地,两岁时到德格县城来治病,住在喜饶多吉家,病愈之后,她拒绝再回戈麦高地,于是,喜饶多吉一家就收养了她。现在,她的身上已经找不到任何有关草原的痕迹。
  • 我在北极光号的登船梯入口看向船身:大片的玻璃窗反射阳光,玻璃上没有一点指纹或海水,闪闪发光的白油漆非常新,仿佛当天早上才完工。
  • 《彼得潘》(爱米粒出版提供)
    但彼得就像其他男孩一样不太在意外表;此时他正欣喜若狂地跳来跳去,完全无视于她的存在。唉!他忘了自己之所以能这么开心,全都要归功于温蒂才对。他还以为是自己把影子黏回去的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