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击地球:科学研究与修炼者所见

作者:石采东
font print 人气: 8827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约六千七百万年前,地球不是现在的运行轨迹,要离太阳近一些,地球一年中以高温居多。年平均地表温度在45摄氏度以上。那时人类大多居住在岩洞或地穴中。大陆板块也不是现在的样子。那时地球北半球有二大主要大陆板块,居住着巨人族,身高在3米左右。南半球多为中人,小人居住有四块大陆板块,在南北半球之间还有一些巨型岛屿、群岛。杂居着巨人、中人、小人。”

“陆地上的动、植物与现在地球上存在着的动植物有巨大的差异。六千七百万年前地球陆地上、天空中、海洋里生活繁衍着各类型恐龙族群。陆地上植物多数以热带阔叶乔木、藻木为主。那时的地球曾是恐龙的乐园……”

“一个平静的早晨,人们刚刚从沉睡中苏醒,天空中翼龙展开近十米的翅膀带着刺耳的鸣叫扑向他的猎物。热带阔叶林中一只剑龙带着它的幼子在水边安静地喝着水,不远处一只霸王龙贪婪地盯着剑龙母子。忽然远处天空传来一种巨大、特别的声音,林中所有恐龙都竖起了耳朵朝向声音传来的方向,人们惊愕地抬头望向天边:一个直径25公里(如同中等城市大小)的小行星以每秒30公里速度带着与空气摩擦发出的巨大的轰鸣声撞向地球。不久传来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整个地球都在颤抖。地球被撞离原来的运行轨迹,远离太阳而去。这颗小行星撞到地球后,随着小行星的撞击几块大陆板块立刻沉入海底。撞击后荡起的岩石碎粒、尘埃,加带被气化的海水形成一个巨大蘑菇云不断升高,不断升高将地球表面覆盖,遮蔽了阳光,地球陷入黑暗。同时巨大的高达五公里的海啸,席卷全球,接着就是连续几天的滂沱大雨。更可怕的是由于小行星的撞击引发地壳、大陆板块大变动。一些陆地岛屿沉入海洋。一些海底大陆凭借小行星撞击力量冲出海面直刺天空。曾经的海洋变成陆地,曾经的大陆连同上面的一切生命、文明沉入深深海底。由于地壳,大陆板块不稳定,不断迁移,撞击引发无数大小火山持续喷发,地球整日烟尘滚滚,伸手不见五指。升腾起浓重的火山灰覆盖在地球表面,这种情形持续了三十二年。由于地球上没有充足的阳光,动植物几乎死光,恐龙也因此逐渐灭绝了,地球进入冰河时期。……”

“在大陆板块大变动中有一座靠近海滩的海底山峰突出海面八千多米,那片海滩连同陆地突出海平面几千米。我们这一期人类把那座高峰叫做珠穆朗玛,那片海滩形成的高原叫青藏高原。”

以上情景是一位署名“善勇”的大法修炼者用宿命通功能看到的史前的一幕,原文发表于2009年6月21日的《正见》网上。

无独有偶,2010年3月5日,一个由41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研究报告,确认在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至15公里的小行星撞向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造成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即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指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白垩纪和古近纪的界线时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这次事件导致地球上四分之三的生物灭绝和恐龙时代的结束,被认为是地球历史上第二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仅次于2.52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那次事件使地球上90%的物种消失。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造成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的原因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那么上述史前的一幕与今天科学界研究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是否是同一事件呢?

发现陨石坑

古生物学家长期以来就注意到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古近纪的地层之间,有一层薄粘土层,把它作为白垩纪-古近纪的界线。恐龙等许多生物的化石仅发现于薄粘土层以下,显示它们在粘土层形成时(或之前)迅速灭绝。只有少部分恐龙化石发现于薄粘土层之上,但这些化石被认为是因为侵蚀等作用,而被带离原来的地点,并沉积在较年轻的沉积层。因此认为白垩纪-古近纪交接时期存在全球性和突发性的生物灭绝事件。

1978年,地球物理学家Glen Penfield为墨西哥石油公司从事石油探勘工作,在墨西哥湾利用飞机进行地磁学调查时,发现在尤卡坦半岛外海的海床之下,有个直径达70公里的对称环状构造。随后他查阅1960年代制作的尤卡坦半岛重力异常图,发现尤卡坦半岛还有更大的弧状构造,直径达180公里,中心在希克苏鲁伯(Chicxulub)小镇附近(图二)。他确信这种构造是由地质历史上的灾难性事件造成的。

图二:左为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位置图。右为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重力异常图。白线为海岸线。(左:google map/杰克逊地球科学院。右:公有领域)

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Luis Walter Alvarez与他的地质学家儿子Walter Alvarez及其他合作者在研究三个白垩纪与古近纪界线地层(薄粘土层)时发现金属元素铱的含量是正常标准的30倍、160倍和20倍。铱是地球表面相当罕见的元素,但在陨石中含量相对较高。当陨石在坠落过程中蒸发并在撞击地球时抛出的物质中穿过地球表面时,铱会扩散到大气中,从而产生富含铱的粘土层。据此,Alvarez等人认为在白垩纪与古近纪的交接时期,曾有一颗直径至少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白垩纪末期的大规模灭绝事件。

1981年,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生Alan R. Hildebrand与指导教师William V. Boynton也提出小行星撞击地球理论,并认为撞击地点可能位在加勒比海地区。

1990年,Hildebrand在加勒比海地区进行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研究,在棕绿色粘土沉积物中找到了高含量的铱、冲击石英,以及类似玻璃陨石的风化物质。该地还发现由杂乱岩石构成的厚沉积层,可能是由撞击事件引起的大型海啸带来的岩块。Hildebrand认为这是附近曾发生撞击事件的证据。在白垩纪-古近纪界线还发现许多玻璃陨石,只有撞击事件或核爆产生的高温会形成这种岩石。1991年,Hildebrand与Penfield等人研究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地质特征与构成,与其他研究人员一起确认了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撞击事件造成的。

2010年3月,前述由41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审查了20年来各个领域的研究资料,综合了全球350多个不同地点的白垩纪-古近纪界线地层的研究资料,这些地点显示出与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距离相关的明显的喷射分布模式:距离陨石坑越近,沉积物越厚;距离陨石坑越远,沉积物越薄。所有这些地点的沉积物中都富含玻璃陨石小球和冲击矿物,顶部粘土薄层中铱元素含量都异常高。他们的结论是,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是造成白垩纪-古近纪大规模物种灭绝的原因。

来自美国怀俄明州的含白垩纪-古近纪界线岩石。中间的白色黏土层平均铱含量是其它地层的1000倍。(公有领域)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发生于灭绝事件之前30万年,因此不是灭绝事件的主因。然而,这一结论没有得到放射性测年和沉积学的支持。另有多重撞击理论,认为当时有许多颗陨石在短时间内撞击地球,而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仅是其中一颗。但明尼苏达大学的地质学家Ken MacLeod所完成的地质分析,却支持单一撞击理论。他研究了距离希克苏鲁伯陨石坑4,500公里的海底土壤与沉积物组成,分析的结果显示地层中仅有一层撞击沉积物;在远达4,500公里的距离未发现其它撞击造成的沉积物,表示同时期应该只有发生过一次撞击事件。

201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地质年代学中心的研究人员比较了来自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冲击玻璃中的同位素与来自化石记录中发生灭绝事件的边界的灰烬中的相同同位素,得出结论:冲击玻璃的年龄为66.038±0.049 Ma(百万年),地质和化石记录中不连续点上方的沉积物的年龄为66.019±0.021 Ma(百万年),两个年龄相差19,000年,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几乎完全相同。这项研究还将白垩纪和古近纪的界线年龄修改为6600万年前。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发现支持Alvarez等人提出的小行星撞击理论,即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是由小行星撞击引起的。该理论现在被科学界广泛接受。

撞击事件的规模和影响

今天,希克苏鲁伯撞击坑埋藏在600~1100米的沉积物之下,一半在水下而另一半被雨林覆盖。为了查明陨石坑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撞击的能量,2016年4、5月间,一个由来自12个国家的30多名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在尤卡坦半岛外海的陨石坑的峰环上开展科学钻探。他们发现峰环不是地壳表层的岩石组成,而是由花岗岩组成,这种花岗岩通常存在于十几公里的地壳深部。小行星的撞击如此强烈,以致它将基岩从地壳底部提升到地表。

通过分析海洋基岩中的破碎模式和矿物,研究人员能够计算出小行星的方向和冲击速度。他们得出结论,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15公里小行星从大西洋上空进入,坠入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以每小时64,000公里(约每秒18公里)的速度猛烈撞击浅海,瞬间在地壳中形成一个约90公里宽、30公里深的撞击坑,撞击坑中心的花岗岩基岩再次反弹成一个高达10公里的中央塔并随后坍塌,同时撞击坑周围坍塌,形成峰环和直径约180公里、深度约20公里的陨石坑。

据估计,小行星撞击和随后爆炸的能量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的10亿倍。撞击很可能引起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的改变,例如日地距离的变化,导致太阳光照强度下降,气温降低。撞击也引起了印度的火山长时间的活跃的喷发。

撞击事件引发大规模海啸,在墨西哥湾海水相对较浅的地区,超过100米高的海啸可达到现在的德克萨斯州和佛罗里达州;在深海中,海啸的高度可达4.6公里。在新泽西州距离撞击地点约5000公里的一个采石场,发现了巨型海啸造成各种海洋动物瞬间死亡的化石证据。在不到10釐米厚的白垩纪-古近纪界线土壤层中找到了25,000个化石碎片,表明大量生物突然死亡并被沉积物迅速掩埋。

当撞击物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钻进地下时,一团超热的灰尘,灰烬和蒸汽从撞击坑蔓延开来。喷射出的地壳物质以及撞击物的碎片,在爆炸后从大气中喷出,在重新进入大气时会被加热到白炽,烧毁地球表面并可能点燃野火;与此同时,巨大的冲击波引发全球地震和火山爆发,并使大量高热灰尘进入大气层,而撞击地点会在数秒内被撞击后再度落下的喷出物覆盖。撞击事件会造成大量的灰尘进入大气层,长时期遮蔽阳光,妨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而在食物链上层的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也跟着灭亡,造成生态系统的瓦解。尘埃和颗粒的排放可能覆盖整个地球表面数年,也可能是十几年,使地球环境变得恶劣。

研究还发现,撞击坑周边地区常见的含碳酸盐和硫酸盐的岩石,在陨石坑内缺失,表明它们被强大的撞击作用气化、蒸发:碳酸盐岩石的分解造成二氧化碳迅速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中,形成明显的温室效应;含有硫酸盐的海底岩石会蒸发和分散作为气溶胶进入大气层,对气候和食物链造成长期影响。

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陨石撞击想像图。(公有领域)

2017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的地球物理学家Joanna Morgan带领的研究团队提出最新证据,进一步解释造成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的原因。他们认为导致当时包含恐龙等大量生物灭绝,主要原因应该是因为大气层的组成改变。充满硫化物的大气层让气温下降造成全球性寒冬,导致大多数动、植物死亡灭绝。研究人员认为小行星撞击时让超过3千亿吨的硫进入大气层,造就了地球环境陷入灰暗寒冷,全球气温下降至零度以下长达数年,可能也影响了海洋的温度长达数百年。这样剧烈的气温变化就解释了为什么当时有如此大量物种陷入生存危机而灭绝。

经过计算,研究团队估计当时有3,250±1,300亿吨的硫及4,250±1,600亿吨的二氧化碳(人类每年排放至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总量大约是400亿吨),高速向上喷出进入高层大气。虽然二氧化碳后来影响的时间更长,造成地球气温暖化,但是当下大量硫化物和烟尘更直接的让太阳辐射无法穿透大气层,就像在温室上方加上一块掩蔽光线的黑幕,让气温迅速下降至非常低温。根据新模型预测,地表温度降低了超过20°C,并且在希克苏鲁伯撞击后需要30多年才能恢复。剧烈的温度下降对地球生命造成灾难性影响,导致所有物种中约四分之三的物种灭绝。

科学研究与修炼者所见之比较

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今天,随着科学探测和分析越来越深入,科学家已经能够勾画出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以及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的轮廓。而在另一条道路上,大法修炼者用宿命通功能可以直接看到当时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引发生物灭绝的景象。以二者都提及的具有唯一性的恐龙灭绝为标志,修炼者宿命通功能所见的史前一幕与今天科学家研究的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事件应为同一事件。

科学研究是通过标本、岩石和地层等的分析、测试,加上计算、演绎和推理的方法来回溯当时的场景。这种研究只能是粗线条的,因为经过久远年代遗留下来的证据总是有限的。而宿命通功能看到的景象是真实的反映,包含的资讯是丰富而全面的。这样看来,科学的方法只能尽量接近事件的真相。例如,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古生物学家一直认为恐龙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前,因为那时的测年技术只能精确到6500万年前,直到2013年最新的测年资料精确到6600万年前,但这与宿命通所见的6700万年前还是有差距。也就是说,真实的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和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应该在大约6700万年前。同位素测年的精确度还需要提高。

尽管如此,科学研究的结果在几个方面已经比较接近当时真实的场景,如对海啸的规模的计算和对灾难性影响持续时间的模拟(表一)。这也证明宿命通功能看到的景象是真实存在的。

但是,在很多方面科学研究还没有触及。例如宿命通功能看到的史前人类的存在,现代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根本解释不了。科学界不相信6700万年前有人类存在,是因为目前还没有发现那么久远人类的化石。但是,没有发现不等于不存在。此外,宿命通功能还看到喜马拉雅山的形成、青藏高原的隆升,科学界目前还没有想到它会与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有关。

大法修炼者的宿命通功能是修炼者遵循超常的标准和要求修炼而自然出现的,是超出现代科学的认识的。也就是说,在科学的方法之外,还有另外的方法和途径可以用来认识世界,例如大法修炼,那是一个更博大精深的领域。

小行星撞击事件科学研究和修炼者所见的比较

比较项目

科学研究结果

大法修炼者所见

公开发表的时间

201035日《科学》期刊

2009621日《正见》网

撞击事件的时间

大约6600万年前

大约6700万年前

撞击物的大小

估计直径10-15公里的小行星

直径25公里的小行星

撞击物的速度

约每秒18公里

每秒30公里

对地球公转轨道的影响

撞击很可能引起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的改变,例如日地距离的变化。

地球被撞离原来的运行轨迹,远离太阳而去

撞击事件引发海啸的规模

在浅海地区海啸高度超过100米,在深海地区可达4.6公里

巨大的高达五公里的海啸,席卷全球。

对地震、火山活动的影响

巨大的冲击波可能引发全球地震和火山爆发。

撞击引发地壳、大陆板块大变动。一些陆地岛屿沉入海洋。一些海底大陆凭借小行星撞击力量冲出海面直刺天空。撞击引发无数大小火山持续喷发。

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大量的灰尘进入大气层,长时期遮蔽阳光,妨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造成生态系统的瓦解。尘埃和颗粒的排放可能已覆盖整个地球表面数年至十几年,使地球环境变得恶劣。地表气温下降超过20°C气温下降造成全球性寒冬,导致大多数动、植物死亡灭绝。

地球整日烟尘滚滚,伸手不见五指。升腾起浓重的火山灰覆盖在地球表面。由于地球上没有充足阳光,动植物几乎死光,恐龙也因此逐渐灭绝了,地球进入冰河时期。

灾难性影响持续时间

30多年

这种情形持续了三十二年

 @*#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由香港大学和由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天体物理学研究所(Instituto de Astrofísica de Andalucía)的科学家所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发现,银河系中一个濒临死亡的行星状星云呈现内外反转的奇特现象,可能是一颗恒星在彻底消亡前的回光返照过程造成的。这项研究结果可为太阳的未来演化带来启示。
  • 美国宇航局(NASA)的OSIRIS-REx航天器2年前在佛罗里达州发射升空后,目前正接近古老小行星贝努(Bennu),并传回首批影像。
  • 中国人说万物都遵循着成、住、坏、灭的规律,在很远的将来,不仅是我们所知的生命可能覆灭,整个宇宙都可能消亡,物质、光、粒子,所有一切都消逝殆尽。不过人类也许还不用担心这些,这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在万亿万亿年之后。
  • 地球北极的极光因其梦幻般的色彩和飘逸的形状令人神往。但实际上,除了地球之外,其他行星上也会有极光,而且哈勃太空望远镜就已经拍到了土星上的迷人的极光。
  • 华夏第一国宝,惹起千年血雨腥风,有了它就可以改朝换代?!这宝贝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
  • 西域古城之谜。满城珠宝被黄沙覆盖,千百年来挖宝的人都被吓跑了……一个英国人却在这儿有了惊人的发现!
  • 深海中竟然还另有湖泊?海底还能冒烟?丑得没朋友的鱼长什么样?探秘海下未知王国。
  • 中国境内的神秘国度,用高科技隐藏文明;使用用UFO监控人类?!众人苦寻却求而不得,而有一个人却放弃进入人间天堂。
  • 美人鱼到底存不存在?为何在世界各国的古代历史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两万年前的海底大战,到底发生了什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