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心闩胜于门闩

贯明
font print 人气: 29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9月12日讯】当人类的道德标准维持在很高的水平时,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地方。对于一个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讲,“三尺头上有神灵”,盗窃与行恶形同于向神佛挑战,因此真正修炼的人自有心法约束,对神佛心存敬畏之念,不敢任意妄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就是以“信仰为本,道德为尊。”至于人世间的法律,不管惩罚如何严酷,对于行恶的人来讲总是治标不治本。这是因为即使用强制的方法限制住一个人的行动,但是却无法管住他想行恶的心,在人眼看不到的地方他仍然会做坏事。

据说有一位女新闻记者去外地采访,时间很晚了,前不着村,后不见店,只好借宿于一座寺庙。方丈住持把女记者带入一间客房后说:“施主就在这里安歇吧。” 女记者将室内打量了一番,不禁红着脸对方丈说:“这门没有门闩。” “阿弥陀佛,”方丈双手合十,意味深长的回答说:“施主啊,出家人没有门闩却有心闩,心闩比门闩更保险。”

世上的门闩有千万种,再高级的防盗门,闩得了君子,闩不住小人,闩得了别人,闩不住自己。看起来非常安全的保险柜,也无法防止监守自盗。只有心闩,才是双保险闩,既闩得住心魔,也闩得住邪念。没有信仰的人就没有心闩,用法律的方法去惩罚他也未必能使其真心改过,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善心去感化他,这就是防盗的最佳良方。

在中国古代陈寔曾任太丘县的县令。一天,有人伏在他家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了,把他儿子喊过来教导说:“不好的人,不一定本性就不好,而是由习惯养成的,屋梁上的那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小偷就跳下来,跪在地上向陈寔认罪。陈寔说:“看你的模样不像是个坏人,之所以行窃应该是由于生活贫困造成的。”于是送他两卷布,叫他改过,此后那人再也没有行窃。明代于令仪为人忠厚,不损人利己,晚年时家境很富裕。一天夜里有盗贼进入他家,他的儿子们抓住了盗贼,原来是邻居的儿子。于令仪说:“你平时很少犯过,何苦做起小偷来了?”那人回答说:“是贫穷逼出来的。”问他需要什么,那人说:“一万钱就足够买食物及衣服了。” 于令仪就给了他一万钱。小偷刚离开,于令仪又叫他回来,小偷很害怕。于令仪说:“你很穷,夜里背着一万钱回家,恐怕被巡逻的人盘问。”于是留他到天亮才让他离开。小偷十分惭愧,从此改过从善。

用善心去感化偷盗者或行恶者,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然而,人世间的真理是以善制恶才能真正从根本上除恶。装上心闩克己自律并以善心待人,就胜于人世间的任何防盗设备。@(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世间每天都发生着许多幸运或不幸的事件。每当发生幸运的事情时,很多人都不认为那是善有善报的结果,总把它解释为那是一次偶然的事件,理由是还有许多行善的人现在并没有得到善报;每当发生不幸的事件时,那些人也不认为那是恶有恶报的结果,而是把不幸的事件解释为偶然发生的,理由是还有许多人世间的大恶人尽管已经恶贯满盈却仍然还没有受到恶报。
  • 因为说了一些真话,再有就是凭良心做了一些好事,我自1989年秋以来,被当局关了三次。不过,每次出来之后,我却总不长记性,还是憋不住想说真话---是我有什么特殊能耐,因而牢狱之灾对我压根儿不起作用吗?不是。实实在在的,是自己更受不了不说真话带来的窝囊和痛楚。而这种脾性的形成,部分缘于打小就有的性格因数,部分则归因于后来对人权理念的服膺。
  • 生命的意义在于升华和返本归真,因此有钱有势并不是人生成功的标志。一个人即使人生中无财或少财,只会使他生活得非常艰难,但是却无碍于其生命的升华。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成功,并不是以得到钱财的多少或权势的大小来决定的,而是在于人的思想境界是否在有限的人生中真正得到了升华。
  • 识正邪、明善恶是一项做人的最基本的智慧,一个不知好歹、是非不分的人生是非常可悲的。不辨善恶的人最容易上当受骗,也很可能为了蝇头小利去伤害好人,从而遭受恶报,其结果必然是害人害己,后悔莫及。因此,客观的获取正确的信息,了解事情的真相,不为事情的表面现象所惑,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 由于人世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理,所以就派生出了“以恶制恶”与“以毒攻毒”这样的世俗智慧。当世人的思想境界都在同一个层次水平上时,人们就想不到“以善制恶”那样的大智慧,只能以“以恶制恶”这样的方式来抑制人世间的邪恶,当然这样的方式无法根除邪恶的存在,也无法铲除人世间的邪灵巨恶。
  • 《三字经》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块美玉如果不经过精雕细琢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精致的玉器,人如果不认真学习,就永远不会懂得许多知识和道理。
  • 对于商人来讲,将本求利、追求商业利益本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不过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古代中国商人普遍认同的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与“君子重信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在历史上也不乏富而有德、重义轻利的仁人君子。
  • 由于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因此市面上有关保健与养生的书籍和制品也很多。然而,不管人们如何注意饮食与体育锻炼,却总是治标不治本。人世间的大多数长寿老人并没有刻意的追求丰厚的物质生活,在饮食方面甚至是非常俭朴的,他(她)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面露慈爱,清心寡欲,全都不是好勇斗狠之人。由此看来,健康与长寿并不完全决定于物质生活,它与人的心性和脾气等精神因素也密切相关,心怀善念、慈悲待人才是最佳的养生之道。人世间虽然没有延年益寿的特效仙丹,但是慈悲之心远胜于任何养生良药,心慈就能长生,行恶必然折寿,这个道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
  • 共匪疯狂绑英雄
    人神共愤举世惊
    和平上书显大志
    以善制恶震邪灵
    三退洪流大潮涌
    解体恶党事必成
    中华大地承平日
    青史留名颂赤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