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家六子女读哈佛康奈尔等名校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25日讯】(大纪元记者文华综合报导) 浙江瑞安市的蔡笑晚一家六个孩子:长子蔡天文,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现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次子蔡天武,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5岁获得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高盛公司副总裁;三子蔡天师,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四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毕业,曾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生;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六女蔡天西,18岁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28岁担任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中国青年报最近报导了蔡家人才辈出的故事。今年66岁的父亲蔡笑晚为了分享自己成功教育子女的心得,最近出版了新书《我的事业是父亲》,在大陆引起家长们的热捧。

黑五类多生孩子 让后代圆自己的成材梦

蔡笑晚的父亲曾担任国民党的法医,于是不管他多么努力的学习工作,成功对他来说都遥不可及,于是蔡笑晚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从1967年到1977年的10年之间,蔡笑晚和妻子共生育了六个孩子,五男一女。

长子一出生,蔡笑晚就开始对他进行早期教育。与众不同的是,他教孩子的不是认字说话,而是数学。儿子还在襁褓中的时候,蔡笑晚就用手指在他的下巴上划一下,嘴里念“一”,或是拍着他的小手有节奏地数数。八个多月时,老大蔡天文就能按顺序念出一至五,一岁多就能认识一至十的阿拉伯数字,然后是中文数字和大写数字。

“一般的家长只从一教到十,但我一直教他们念到千位数,让他们对大数字也很熟悉。等到他们会写的时候再教加减乘除法,因为有了大数字的基础,多位数的运算就便利一些了。”

立志教育,把《荷马史诗》写进家训

孩子们一过三岁,蔡笑晚的育才策略里又增加了一项立志教育。他坚信“从小立大志的孩子,不会满足于现状,取得成绩后,还有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和气魄”。

蔡笑晚在家里墙壁上贴满了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牛顿等科学家的画像,一有空儿就给孩子们讲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每天清晨,他在楼下拉起二胡,孩子们就开始陆陆续续地起床。接着他又打开广播,调到播放英语和日语节目的频道。孩子们每天听,渐渐对外语产生了兴趣。等到夜幕降临后,全家人围坐在灯下,蔡笑晚看物理专业书,孩子们读课本,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在蔡笑晚一手营造的氛围熏陶下,小女儿四岁就告诉爸爸她要当中国的居里夫人。

旅行是很好的励志手段

“我始终认为伟大的情怀和广阔的胸襟不是通过简单的说 就能培养出来的,必须让美和伟大的外景、崇高的意境结合在一起才能感化出来。”早在1970年代,蔡笑晚就带 全家、背 背囊、以最省钱的方式游遍北京、天津、东北三省等地,“我们用最节省的方法,大部分靠走。孩子们也就10岁左右,两个人抬一个包,我们大人一人背一个。每到一个景点,我就给孩子们讲解有关的历史故事,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想像。”

培养自学能力闯天地

“真正做学问的人,他的能力和才华绝不仅仅是老师能够 他的,必须通过自学才能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蔡笑晚指出,子女在通过早期 育和立志 育而奠定了人生发展基础后,就需培养其自学能力。

这主要通过三种方法,首先,观看孩子早前打下的基础是否扎实;其次,留心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最后是了解孩子对目标是否有强烈的追求欲。他在 子女功课时,不会每课来讲而是告诉他们那些部分重要,要先学、那些次要等。

在他的指导下,六个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都先后跳级。为了让孩子的才干得以发挥,蔡笑晚不惜多次让孩子转学,从小学到博士,大儿子共读过11所学校。


《我的事业是父亲》封面。互联网

把教育孩子当成事业

蔡笑晚坚信,把孩子培养成材是天下每位父母最要紧的人生事业。为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摆放足够的时间陪伴子女、与他们一起成长。“孩子们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跟我沟通,这得归功于早期 育,早期沟通得好就不会存在隔阂。”

蔡笑晚一直坚持写日记,几乎篇篇都与孩子的成长教育有关。他还给每个孩子从小建立了档案,将成绩单、录取通知书、奖状、学习笔记、好作文,还有亲子通信都收集起来。蔡笑晚经常会拿出来看看,对比孩子们的成绩变化,并且通过信件把握他们的心态变化。

去年年底,三个儿子从美国募集到100万元资金,以蔡笑晚的名义在瑞安设立了“蔡笑晚奖学助学基金”。从今年起,每年7月,“蔡笑晚奖学助学基金”将拿出5万元人民币奖励当地的优秀高考生和品学兼优的贫困生。

蔡笑晚教子心得

【五主动】:孩子在3岁内,父母主动开发其智力,尤其数学思维;孩子5岁时,父母主动令其尽早上学读书;发现孩子智力超常,要主动帮孩子跳级;主动为孩子创造没有压力的外在环境;主动告诉孩子,考上大学是求学的开始,及早准备考研或留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美国的亚裔家庭多半重视子女教育,亚裔学生进入美国知名大学的比例和美国亚裔人口的比例相较,的确相对的高出许多。加州的九所州立大学就有百分之三十七的学生是亚裔。
  • (亚洲时报记者凡心1月25日撰文)中国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足,使得个人和家庭近年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大幅增加,很大程度上已经干扰和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日完成的《报告》显示,在18年时间里,中国大学学费涨了约25倍,子女教育费用超过了养老和住房,在居民总消费中排在了第一位。必须正视的是,当今中国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和学费的狂涨使得成千上万的穷孩子拒于高校大门之外,以往读大学能够光宗耀祖的荣耀,无奈何今日成了众多穷父母的“毒药”。
  • 【大纪元3月6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倪国炎金门六日电)针对离岛地区军中编制内聘雇人员地域加给不足额发给,暨停发子女教育补助费,待遇远不如同为离岛地区公教单位编制内的工友、技工待遇,金门离岛选出立法委员吴成典今天提案为军中聘雇人员争权益,建请行政院能一体看待,依规定同意核给。
  • 【大纪元4月1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田裕斌台北十五日电)在少子化的趋势下,现代父母无不希望小孩健康与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愈来愈高的医疗及教育支出是不得不正视的课题,富邦人寿建议,“医疗养老保险”除了兼顾子女寿险及住院医疗保障外,也可储蓄子女教育经费,轻松规划所须的医疗及教育两大经费。
  • (大纪元记者季媛洛杉矶报导) 加州众议员夏乐柏(Bob Huff) 4月27日在工业市亚太棕榈酒店举行记者会﹐介绍推动加州众议院AB207号和AB304号法案的进展情况。这两项法案与华裔子女教育问题关系重大﹐AB207号法案关系“学区自由选择权”﹐AB304号法案则与中文学校有关﹐他希望家长们能予以关注。
  • 最近与好几位朋友交流子女教育问题,过新年酒桌上的话题于我多半也是这些,有的问怎么改变孩子的学习习惯,有的问怎么使孩子变得爱交往,有的问要不要给孩子买电脑,有的问怎么帮助孩子选择未来的专业,问题不少。下来思考,觉得这些问题基本上属于常见问题,虽然有的也已经很难解决,但如果从早期教育开始处置妥当,如果家境不属于贫困阶层,事情就两样了。这些问题或者属于本不该出现的问题,或者属于可以有所补救、改善因而并非特别难对待的问题。
  • 许多华人移民离开故土远赴加拿大,有的是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但更多的父母却是为了孩子,希望给孩子提供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
  • 美国佛州一位母亲说,作为家长,她的职责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队长”,并拒绝成为他们的朋友或“直升机父母”,否则你将培养不出有韧性的孩子。
  • 漫无目的的育儿,是一件非常慌乱的事。有了孩子后的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许多抉择:替孩子准备什么食物?找什么学校?玩什么运动?如果父母心无定性,总是犹豫不决或朝令夕改,家庭就会陷入各种混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