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子─ ─培养节俭的美德

杨纪代
font print 人气: 767
【字号】    
   标签: tags:

今儿个儿子得提早上班出差去,又因为每天儿媳出门得更早,所以就只好由我到点时叫醒两兄妹上学。嘿!今天一反常态,一招呼两人就一骨碌的爬了起来,而且立刻将各自使用的电扇关了起来,我适时褒奖了几句:“哇!知道节约能源呢!嗯!长大上学就懂事啦!真乖!等会儿奶奶讲个小故事。”这下子更来劲儿了,按部就班的盥洗完毕,坐下来开始边吃早点边听:

从前有个姓刘的富翁家财万贯,那真是金山、银山,吃好的、穿好的,要什么有什么。家里请了好多佣人,又时常在家中大宴宾客,很多人都来白吃白喝。那些吃不完的饭菜,佣人就随手把它往门外的一条河沟里一倒就完事了。这样几年浪费下来,家中的钱财越用越少。因为享福惯了,所以也不知道怎么去赚钱,因为不知道节俭,所以照样大吃大喝。

很快的,钱用光了,当然那些酒肉朋友就不理他了,更没人肯借钱给他。因为没钱发薪水,所以最后连佣人也跑光了。只好把家里那些值钱的东西拿出去变卖,最后连房子也卖了,于是他成了无家可归的乞丐,到处乞讨,缺衣少穿的,蹲墙角、住牛棚。
]
这年的冬天,他贫病交加,冻倒在一间寺庙门外,被里头的老和尚发现了,把他救起来,让他住在庙里养病。不久,他的健康慢慢恢复了,能到处走动走动了。一天,他逛到厨房旁的仓库,发现里头堆满了一个个的水缸,不知装的是什么。

吃晚饭时就向老和尚打听,老和尚给他讲了这么件事:离这个庙不远处有个大财主家,非常奢侈浪费,他的佣人经常把吃剩的饭菜倒入河沟里,然后就被河水冲到庙后来了,我每天把那些白米饭捞上来,冲洗干净,晒干之后存放在缸里,然后煮成稀饭吃,喏!你天天喝的就是啦!这么几年,就积了那么多缸。听说那富翁家产早败光了,记得他好像是姓刘吧!咦!你怎么啦?什么事这么伤心?

……那……那个人就是我……我真没脸见人哪!

“奶奶!剩的这几口面包我吃不完,怎么办?……可是,实在吃不下,那就浪费了……啊!对啦!我喂给乌龟吃。”孙女说着向后阳台跑去,经过厨房,大叫一声:“哥!等妈咪回来要告诉她,她不知节俭,买回来的青菜都不知道收进冰箱,已经有点黄有点烂了,真是!”

瞧着俩小手牵手快步上学去,心中感慨万千,现在的孩子活在物欲横流的万花筒里,大手大脚,不知节俭为何物。不像我们老一辈的,小时穿补钉衣裤,生日有点预算才在饭里给加个红蛋,哪像现在,连蛋糕都吃腻了!如今开始品尝浪费过度的结果了,那就是全球能源短缺的危机了。自古以来,有德之士莫不推崇“俭以养德”。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说法,意思是: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行中的大恶。其实古人早早就以身作则,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典范——司马光敎子: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陕州(今山西夏县)人,是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在司马光的一生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尤其是他居官清廉,恭谦正直,不喜华靡的品格一直被传为美谈。就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很钦佩他的品德,愿意与他为邻。

司马光十分注意孩子的教育,要他们力戒奢侈、谨身节用。自己生活上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他强烈反对当时社会上败坏的风俗,例如:做事讲排场、摆阔气,当差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农夫脚上也穿着丝鞋。

而司马光极力提倡节俭朴实,流传至今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节俭的生活变成奢侈容易,要由奢侈的生活节俭下来就很难了。

在司马光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简朴而称誉于后世。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身教真的是重于言教。最主要靠的是家长所起的带头、示范作用,日久天长,就发挥了潜移默化之功,润物无声之效!@*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看看先秦时期,较为单纯的人际关系和简单的社会结构下,女子是如何扮演好母亲的角色的,除了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和她“断机教子”的故事之外,还流传着这么一桩动人的<田母诫子>故事:
  • 耳边传来媳妇的叮咛:“要记得吃早点啊!”那两小孩早已不见人影了。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让笔者知道这两块三明治的命运,除非他边走边吃,否则多半是躺在教室抽屉的角落里被遗忘了,一天天的变硬、长毛、发霉、发酸……
  • 谁都知道,“成功”的背后总有一双“推手”,而这“推手”却有多种不同的样貌,在古代,大半以“母亲”居多。虽然那时“女子无才便是德”,虽然当时农业社会的妇女,大半目不识丁,可是在那种道德标准极高的环境里,在严格心法约束下的要求中,一点都不影响她们持家教子、敦亲睦邻、侍奉翁姑……等的操守。

  • “人”“言”为“信”。人无信不立。这个“信”字,在中国传统美德里,被视为“立身立国”之本!其实,信,是一种为自己、为他人负责的态度。能守信的人,就是诚实对待自己一言一行的人。所以“诚”“信”两字,是一体的两面,两字经常连用。
  • 作为一位女性,孟母的伟大之处岂止“精五味,置酒浆,养舅姑,缝衣裳”以及“三从之道”,她更注重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约礼等方面对孟子谆谆教诲,数十年如一日。
  • 古代尊师,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不仅在民间百姓、学生、士大夫中形成风尚,而且上自皇帝、贵族、王公大臣也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五千年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在古代,老师在社会中有相当高的地位。古人认为特别应该受到尊崇的对象是“天地君亲师”,老师占有一席。老师之所以特别受到尊重,还由于古人有这样一种观念,即老师对于一个人赖以安身立命和处世的“才”、“德”有重要的造就培育之功。
  • 孙子兴兴头头的从我这儿挑了盆子、装了泥土,埋上老师给的几粒四季豆种子,欢天喜地的端回自己家中,摆在后阳台上。日日辛勤浇水,时时照拂观察,三天两头来个电话报告生长情况……。瞧他那专注的劲儿,让我想起清朝李渔《闲情偶寄》第十五卷“颐养部”中那篇(浇灌竹木)的文章片段:
  • 继欧阳修之后,成为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苏轼(苏东坡)的一篇虽是苦中作乐,但却笔调轻巧、短小优美、语言简炼的散文:猪肉颂
  • 儿女不肯做额外的(安亲班指定的或您认为必须补充的)作业,千万别强迫他,乐观面对!也许您对他的期望过高了,也许您高估了他的忍受力和耐性,或是您忘了他还是个孩子,还是需要戏耍与玩乐。别把她跟别人比,“人比人,气死人”!别把她弄得整天焦头烂额,把个求学阶段搞得紧张兮兮。
  • 清朝的李渔,他特别讲求艺术化、趣味化的生活,方方面面的安排,都能自出机抒,独具巧思,充满了别出心裁后的改变。下面看看节录自他《闲情偶寄》卷十一“器玩部”中“贵活变”的一段文字所表达的一些构思与看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