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孩子何必掉眼泪(21):要求要恰当

父母的“能与不能”及“为与不为”
黄金源 (特教博士,儿童问题咨询专家)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父母要求子女分担责任,或对子女作某种期望与要求,必须先分辨什么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什么是“不能也,非不为也”。

对能为(例如帮妈妈到垃圾、收拾碗盘)而不为的事,父母应绝对坚持子女一定要做到。换句话说,父母平常不可以随意下指令或对子女要求,但是只要命令或要求一出口,一定要令出必行,说话算数。如果要求子女做事时,子女稍一反抗,父母便放弃对子女的要求,会让子女相信:“父母的话,可以不必遵行;只要我坚持不做,父母便无可奈何”。若此是一再发生,其结果是养成子女永远要赢过别人的性格(我好,你不好的性格)。

相反地,对“不能为”的事(如每次考试要得一百分、样样比赛都拿第一),若强制要求,将会造成子女不断的挫折,给孩子不必要的伤害,也为父母自身带来挫折感。如果子女永远做不到父母的要求,长期不断的挫折会导致无助感症候群(learned helplessness syndrome)。

因此,分辨“能与不能”及“为与不为”是件很重要的事。孩子的智力、生理成熟度、生理的限制、事情的完美性等要素决定孩子之能为与不能为。孟子曾说:“扶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为也;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扶泰山超北海”,这件事已经超过任何人类的生理限制,所以是不能,非不为。“为长者折枝”,这要看孩子生理成熟度及所折之树枝之大小与韧性力。年纪太小如二岁大的孩子,要他折断太大的树枝恐怕折不断,若树枝韧性够,想折断它更需一番智慧。

父母要求子女每次考试一百分,显然昧于事实。为人处事不可能不会失足,将考试成绩九十七分的孩子打得半死,这样的父母是十全十美的妄想症。父母责骂孩子矮冬瓜,不长高一点;孩子近视,结果被爸爸拳打脚踢,责骂孩子为什么近视;母亲骂女儿“黑肉鸡”,为什么皮肤长得那么黑;一个五岁女儿作连字游戏时,因所画的线弯弯曲曲,而被打得涕泗纵横…等,诸如此类不合理的责骂,都是忽略了孩子生理的限制。以上列举的事例,都是属不能也,非不为也,它不会因父母的责打而改善,反而制造自己与子女的伤痛。

有些事情看似为与不为的事,但详细探究之后方知属能与不能的问题。

例一:
有位教授责骂他的孩子那么笨,地理科竟然只考七十五分,等到他仔细阅读孩子之试卷后,发现试卷的问题极不合理,因此,反过来夸奖其孩子;很好、很棒,这样的试题考七十五分,实在不容易。

例二:
七岁的小孩不应再尿裤子,但妈妈仔细询问:“怎么不去厕所尿尿?”孩子回答:“当我要去厕所尿尿时,已忍不住了,所以只好尿下去。”这位母亲乃发现孩子生理有了问题,因此赶紧带孩子找医生医治。

上述二个例子说明:有时隐藏在问题下的生理限制并不明显,可是,父母责打孩子之前应先查清楚,再作处理。至于那些事情是不为也非不能呢?检验的辨法是让孩子试试看,如果孩子在指导下能够做好,那么这些事情便属于意愿问题,即为或不为。下列的事情大都是一般孩子能做的事:

*把东西放定位。
*把书包、书桌整理好。
*在一定的时间把饭吃完。
*依规定时间作息。
*替妈妈擦桌子、摆碗筷。

能为而不为的事,父母有责任要求子女务必确实做到,如此才能养成勤奋、守规矩、负责任的孩子。能为而不为之事,父母若不严格且坚持要求子女做到,则不仅会养成懒惰、不负责的孩子,而且等子女年级稍长时,父母将完全无法管教孩子。

为与不为之事,父母最好与子女讨论,然后共同开列一张子女应负责的清单,并每日检讨,要求子女履行应尽之责任。底下的清单是一范例,一位母亲为小学五年级学生所开的工作单:

1. 早上起床,打开铁门,将早报拾起放在桌上。
2. 午、晚餐开饭,摆碗筷、盛饭。
3. 午、晚餐后洗碗筷。
4. 放学后至睡觉前接电话。
5. 晚上九点半帮妈妈晾衣服。

此工作单可随子女年级增长而增加或变更工作项目。工作单一旦由父母与子女共同协商后,应详细书写于壁报纸并贴于墙上,父母随时监督子女是否尽其职责。@*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挫折是人生常事,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的真相是一连串挫折后,一次成功,接踵而至的又是一连串的挫折。更悲惨的是学校教育不断鼓励孩子追求成功,却殊少教导孩子应付挫折。因此父母或老师想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首要之途便是教导孩子应付挫折的技巧。底下是具体的教导孩子应付挫折的技巧:
  • 如果要让失败的伤害减低到最小的程度,便是学习对失败的事实加以描述,避免加上一些荒谬的想法......
  • 父母在管教子女时,一定要将注意的焦点放在努力的过程。凡是只要尽力而为,成败就不要太计较。这种管教方式将能培养努力的价值观。反之,如果经常将注意的焦点放在结果上,不断地和子女计较考试得多少分,不断要求做事完美无缺。其结果只会加重能力价值观。
  • 孩子的社会价值、态度、语言、生活习惯,大都来自观察与学习,亦即人之一生之所学,大部分系透过耳濡目染与潜移默化的作用。
  • 父母实际的管教经验也明显看出:儿童的胃口会随着年龄及接受增强物的经验而加大。到最后儿童的要求,会使父母不堪负荷。外在增强物会阻碍儿童发展自动自发、努力工作的动机与兴趣。成就动机找来自内在比较。内在比较包括:
  • 为人父母应该了解:“感觉是真实的,不能被说服的”。唯有肯定子女的感觉,才能进一步沟通;否定子女的感觉,其结果便是切断亲子沟通。

  • 任何人其要求被拒绝其内心感受是挫折、失望、受辱、自我价值贬损。但是有时候因为对方要求不合理、无能力负担所求,不得不拒绝要求时,能够减少对对方的伤害,并且能够坚定拒绝要求之两全其美的方法,便是“是的、先生,但是”这一招。
  • 在家长的咨询中,常常被家长问及:“老师我的儿很坳,怎么办?”个性倔强的孩子,有先天的气质因素,但是后天的教养更是造成儿童个性倔强的原因。比较简化的说法是:父母采用削弱技术时,不能坚持到底。
  • (大纪元记者庄丽存台湾台北综合报导)根据一项“中小学童放学饮食安全调查报告”指出,过半学童经常在放学途中买零食吃,其中,超过六成学童最爱买油炸类食物。医师表示,这种饮食习惯,不仅会容易造成学童肠胃负担,而且也会影响学童的发育,建议家长除了关心孩子放学的饮食状况外,也应教导孩子正确饮食观念。
  • 父母管教子女时,要注意“言出必行”的重要性。当父母或老师对子女的偏差行为做警告时,务必确切注意:警告的可行性如何?请看底下三个例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