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正義(14)︰百年漢字改革簡史(4)

漢字拼音化之拉丁化新文字
作者:子正
font print 人氣: 55
【字號】    
   標籤: tags: ,

(四)拉丁化新文字

與「國語羅馬字」(簡稱「國羅」)運動南北相映的是「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簡稱「北拉」)運動。發起者是1920年代旅蘇的中共黨員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肖三、王湘寶(劉長勝)等。

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一直延續到1958年大陸公布《漢語拼音方案》為止,歷時近30年。

十月革命(1917年)後,蘇聯改革俄文正詞法,於1920年代在全國開展文化掃盲運動,為境內的少數民族語言制定拉丁化新文字拼法。

1921年,旅蘇的中共黨員瞿秋白(1920年8月赴蘇)受此啟發,開始研究漢字拉丁化問題,寫就了《拉丁化中國字》草稿。1923年1月,瞿回國搞「革命」。

1927年中共「大革命」失敗後,瞿再度到蘇聯(1928年4月,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與在蘇學習的中共黨員吳玉章、林伯渠、肖三、王湘寶(劉長勝)等繼續研究文字改革方案,在蘇聯漢學家的協助下,於1929年2月寫成《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漢文修訂稿後改名為《新中國文草案》),10月在莫斯科出版。

1930年8月瞿秋白回國,吳玉章、林伯渠等移居遠東海參崴後,列寧格勒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組織的「中文拉丁化委員會」在瞿秋白方案的基礎上擬制了一個新文字方案《中國漢字拉丁化的原則和規則》。

1931年5月,蘇聯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員會科學會議主席團審定並批准了這個方案。

1931年9月26日,蘇聯為推動中國廢除漢字改行拉丁化文字,在海參崴(旅蘇華僑中)舉行了「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這個方案,並發表了中蘇雙方13條共同宣言。(《第一次全國文字改革工作會議文件彙編》,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第68頁)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傳到中國,得到文化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並在中共控制下的蘇區內廣泛推行。

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會」,出版介紹拉丁化新文字書籍。接著,北方、南方的一些大城市中也先後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團體,甚至海外華人中也成立了相應的團體。

1934年至1935年間,魯迅、茅盾、郭沫若等先後發文支持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1935年12月,「中國新文字研究會」在上海成立。會議草擬了一個《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由文化界名流蔡元培、柳亞子、魯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人簽名連署。

「拉丁化新文字」的興起,標誌著「國語羅馬字」的衰落。

1937年以後,隨著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拉丁化新文字」運動在國統區內日漸消歇,而主要在中共控制的蘇區內開展。

1938年1月,延安成立了新文字促進會。

1940年初,吳玉章在延安發表了《新文字與新文化運動》。

1940年11月7日,延安成立了新文字協會。

1940年11月22日,延安創辦了《SIN WENZI BAO》(新文字報)。

1940年12月25日,延安「邊區政府」頒發《關於推行新文字的決定》,正式宣布新文字與漢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時代日報》副刊《語文週刊》創刊,先後發表了周建人、呂叔湘、郭紹虞、倪海曙等人宣傳拼音文字優越性和必要性的文章。

1947年3月2日,支持新文字運動的中國語言學會在上海成立,葉聖陶、陳望道、章錫琛、郭紹虞、周予同、方光燾、魏建功七人任理事,郭沫若、鄭振鐸、馬敘倫三人任監事。

1949年中共在大陸取得政權以後,在吳玉章的建議和主持下,大陸的漢字改革,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1949年10月到1952年2月,組織進行拉丁化中文拼音文字方案的研究。

(二)但因拉丁化文字方案一時難以出臺,從1953年3月以起,同時進行漢字整理工作,開始著手擬定《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

(三)1956年以後,隨著中蘇關係的逐步惡化,中共把文字改革的任務調整為: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

點閱【漢字正義】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