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君子坦蕩蕩 歷代「伯樂」豁達舉賢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氣: 129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5年07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韓愈在《馬說》中嘆道:「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因為伯樂不僅本身要具備才能、要有識別人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容人的肚量、不怕他人超越自己的心胸、善於識別他人的長處、更不起妒嫉之心。正是孔子所說「君子坦蕩蕩」中的君子,這樣的君子在中國歷代都有出現。

伯樂善相馬也相人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鑑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

伯樂精於相馬之術,見晉國大亂,渡河入洛,隱居於北邙山太極嶺中。當時,鬼穀子隱於雲楚,墨翟隱於黛眉,三人交厚,常相往來。

一日,伯樂見一匹馬拉鹽車而上山,其馬瘦弱,蹄伸膝折,灰汗交流。伯樂大驚,知道此為名曰騏驥的千里馬,立即將其解下,脫衣為馬披上,此馬仰首而鳴,聲達於天,如金石之聲。伯樂買下此馬,精心飼養,一年後,此馬體形如龍,毛色閃亮,兩目如炬。齊、秦諸國遣使持金來購,伯樂謝絕,將它贈給墨翟。墨翟乘此馬翻山越嶺,如行平地,世人方知伯樂為良馬之知音。

在伯樂垂暮之年,秦穆公問伯樂誰可以替代他,伯樂說:「我的兒子才能不高,只能鑒別好馬,而不能相千里馬。不過,同我一起挑菜、擔柴的人當中,有一位叫九方皋的,他的相馬技術不在我之下,請大王召見他吧。」秦穆公便召見了九方皋,叫他到各地去尋找千里馬。

三個月後,他回京城報告說找到了一匹千里馬,並告知是一匹黃色的母馬。但當秦穆公派人取回卻發現是一匹黑色的公馬。秦穆公很不高興,對伯樂說:「你推薦的人連馬的毛色與公母都不能分辨,又怎能識別千里馬呢?」

伯樂長歎一聲,說道:「想不到他竟然有如此高超的相馬技術,實在罕見。九方皋看到的,是天機,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九方皋所相之馬遠遠超過了千里馬。」

那匹馬果然名不虛傳,是天下稀有的千里馬。同九方皋相馬一樣,伯樂不注重九方皋的表面,而瞭解其內在,並大讚其勝過自己。

文壇伯樂歐陽修

「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歐陽修門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攜而名揚天下。(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歐陽修在北宋時期可以說是文甲天下,作為一代文學宗師,歐陽修心胸極為豁達,對人才不妒嫉,對有真才實學的後生極盡讚美、竭力推薦,使一大批當時還默默無聞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後人稱他為「文壇伯樂」。

「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門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攜而名揚天下。《宋史‧歐陽修傳》說他「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 稱他為文壇伯樂,應該不是過譽之詞。

據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48歲的蘇洵拜訪了益州知州張方平,希望得到這位文壇宿將的舉薦。但張方平認為自己人微言輕,便寫了一封推薦信,讓蘇氏父子去京城拜訪翰林學士歐陽修。

當時,歐陽修與張方平因政見不同而不相往來,但當歐陽修讀了蘇洵的文章後,並不因為他是政敵推薦的而怠慢,反而擊節道: 「後來文章當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書《薦布衣蘇洵狀》極力讚揚蘇洵,並在皇帝和士大夫間大力推譽,蘇洵從此名動京師。

歐陽修發現蘇軾也成為文壇上的一段佳話。嘉祐二年,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策論一場,歐陽修出題《刑賞忠厚之至論》,點檢試卷時一篇文章讓歐陽修眼睛一亮,覺得無論文采還是觀點,都可以毫無爭議地列為第一。但歐陽修的「入室弟子」曾鞏也參加了這場會試,歐陽修以為這篇文章是曾鞏所寫,為了避嫌便將其列為第二。

複試時,歐陽修又見到一篇《春秋對義》,讚歎之餘,便毫不猶豫地將其列為第一名。發榜時,歐陽修才知道,初試、複試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兩篇文章,均出自蘇軾之手。後來,他在給梅堯臣的信中盛讚蘇軾的文才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當年共錄取進士388人,不但包括蘇軾、蘇轍、曾鞏等文壇巨匠,還包括張載、程顥、呂大鈞等曠世大儒,真可謂群星燦爛。之所以一次考試就能錄取這麼多位名動當時、影響後世的人才,與歐陽的學識、眼光和胸懷是密不可分的。

把宰相位讓給管仲的鮑叔牙

管仲可以輔佐齊桓公終成大業,實賴於能得鮑叔牙的推薦。(網絡圖片)

鮑叔牙一則有知人之明,認定管仲必能成就一番大業;二則不計較個人得失,以國家利益為重,主動推薦管仲為相,以輔佐齊桓公,自己甘居管仲之下,做管仲的副手。這種公而忘私,胸懷坦蕩,推賢讓賢的高貴品質,歷來被人們傳為美談。

而齊桓公在鮑叔牙的勸說下,卻也深明大義,不計較一箭之仇,用洗三次澡、灑三遍香水的大禮,去迎接管仲,並拜管仲為相。

從此以後,管仲對內實行經濟、政治、軍事諸方面的整頓改革,對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使齊國由亂而治,轉弱為強,終於能夠稱霸於諸侯。齊桓公便成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主。

管仲之功,實賴於能得鮑叔牙的推薦。因此,荀洵在《管仲論》中說:「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這話講得非常深切。

舉賢不避親仇的祁奚

《呂氏春秋‧去私》中記載了「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故事。祁奚,即祁黃羊,春秋時晉國大夫,後任中軍尉。他為人處事公正無私,襟懷坦蕩,以大局為重,不計較個人恩怨。

晉平公問祁黃羊說:「南陽縣缺個縣令,誰可以擔任這個職務呢?」

祁黃羊回答說:「解狐可以去擔任此職。」

平公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怎麼推薦他?」祁黃羊回答說:「君王問的是誰可以去擔任這個職務,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呀!」

平公稱讚說:「好!」於是任命解狐為南陽縣的縣令。果然非常稱職。

過了一段時間,平公又問祁黃羊說:「京城裡缺個軍尉,誰可以擔任這個職務呢?」祁黃羊回答說:「祁午可以。」平公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麼推薦自已的兒子?」祁黃羊回答說:「君王問的是誰可以擔任軍尉這個職務,不是問誰是我的兒子呀!」

平公說:「好!」於是又任命祁午為軍尉。果然也很稱職。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祁黃羊講的太好了!推薦外人,不迴避仇敵;推舉家人,不迴避兒子。像祁黃羊這樣的人,可稱得上是大公無私了。」

舉薦賢人不因私害公

《宋史‧史浩傳》記載: 史浩,字直翁,明州鄞縣人。他喜歡舉薦人才,曾向朝廷推薦陳之茂,去擔任州郡官。皇上知道陳之茂曾說過史浩的壞話,就說:「你難道是以德報怨嗎?」史浩說:「微臣不知道有甚麼怨恨。」

另外,莫濟這個人,對史浩詆譭非常厲害,史浩卻推薦他掌管草似詔命的事。皇上說:「莫濟不是非議你的人嗎?」史浩說:「微臣不敢因為私事而損害公事。」

解狐為人耿直,公私分明,他和當時晉國一個勢力強大的大夫趙簡子關係很好。後來,趙簡子領地的國相職位空缺了,解狐竟然推薦了奪走自己妻子的荊伯柳,因為他覺得只有荊伯柳可以勝任。果然,荊伯柳把趙簡子的領地治理得井井有條。荊伯柳得知是解狐推薦自己後,就登門前去拜謝,但解狐卻說:「我推薦你,那是為公,因為你能勝任,可是私人之間,我和你有不共戴天之仇。」

推薦批評過自己的人

《吳志‧陸遜傳》記載: 陸遜,字伯言,吳郡人。有一次,會稽太守淳於式,上表吳主孫權,批評陸遜:敲百姓的竹槓,騷擾當地平民。陸遜因此受到孫權的訓誡。

後來,陸遜到了京城,言談之間,稱讚淳於式是個好官,並向朝廷推薦他。

吳主孫權說:「淳於式批評過你,你卻推薦淳於式,這是為甚麼?」

陸遜回答說:「淳於式的本意,是要保護百姓,所以批評我。如果我因此而詆譭淳於式,豈不是混淆了君王的視聽?此風不可長!」

《吳志‧呂蒙傳》記載: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他曾因部隊的過失,被江夏太守蔡遺上告朝廷。呂蒙並不因此懷恨蔡遺。

豫章太守顧邵去世後,孫權向呂蒙徵求意見:「誰是繼任此職的合適人選?」呂蒙回答說:「蔡遺是個稱職的好官。」

孫權笑著說:「你想做當代的祁奚(無私薦賢)嗎?」於是任蔡遺為豫章太守。

責任編輯:林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軒轅黃帝、帝顓頊、帝嚳、帝堯和帝舜,史稱「五帝」。而在三皇五帝統治的歷史中,堯帝統治時期可以說是最好的時期。無論是孔子的評價,還是史籍的記載,都對堯帝的統治推崇備至。《史記》中形容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
  • 人們常用半斤八兩來形容兩個事物是一樣的,那是因為古時候使用的秤是十六兩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的。古代的桿秤用木頭製成,桿上有16顆秤星,一顆星代表一兩。桿秤看似簡單,但裡面卻有許多學問。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許多瑰寶,賦予人們許多處世的哲學與智慧。音樂是其中之一。中國古人藉由音樂,體現出人世間的優美、崇高與生命睿智,其中蘊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生命觀與道德觀,講究的是與「天地相通」的境界。音樂是活的,是有靈魂的。好的音樂可以規正人的道德,表現善念。而不正的靡靡之音則會讓人迷失心智。
  • 帝舜是上古五帝之一,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帝舜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化的道德始祖,他所倡導的倫理道德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雖歷經5千年滄桑,仍然閃耀著光彩。正如《史記》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 幾乎人人都做夢,但在人類文化中,無論古今中外,對夢的了解,始終是一個謎。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夢,遠在商朝就有占夢官專門為宮廷與貴族來解釋夢,並認為夢境會反映出吉凶禍福。
  •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現代人急功近利,總想做件大事,一蹴而就,一夜成名、一夜致富。從不把「小事」放在眼裡,卻不知道大事是從小事積累而來,同時,不重視小的錯誤也會造成大的失誤,成「千古之恨」。五千年傳統文化給後輩留下很多典故,闡述了「滴水穿石」的道理。
  •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傘的國家,早期被稱為「簦」。據說傘的由來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黃帝,被稱為「華蓋」,後來成為皇帝和官員車輦上的「蓋」或稱「羅傘」,而百姓使用的雨傘據傳是春秋時期魯班的妻子發明的。
  • 中國古代流傳下來很多著名賢母的故事,其實古代嚴父教子的故事也非常多,與母親不同的是,父親們除了言傳身教之外,多以「家訓」、「家書」等方式勸戒子孫。中國人自古注重庭訓家教,歷史上著名的帝王將相、名臣大儒都留有家訓。「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訓的核心內容。
  • 中華大地一直被稱作「神州」,因為它是神的故鄉。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從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到女媧、伏羲、神農三皇所經歷的歲月來看,這顯然是一段人與神共處的歲月,神曾經直接傳授文化給人類。神傳文化當然就有它的神跡存在。在神有意的安排下,佛道神輾轉下世,方方面面給人類啟蒙,從衣食住行到語言、文字、文化、娛樂以及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留下了無數的神跡。本文只從浩如煙海的史籍中選取幾則關於詩、畫、樂界出現的神人神跡。
  • 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後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