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羅馬帝國興衰記(13) 繁榮期結束

文宇
font print 人氣: 1437
【字號】    
   標籤: tags: , , ,

5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161~180年)

馬可‧奧勒留是一個具有極大爭議的「賢帝」。在一般社會史學家和基督徒史學家眼中,馬可‧奧勒留是完全不同的兩般面貌。

一般史學家把馬可‧奧勒留稱為五賢帝中最賢的一位,因為他是羅馬帝王中著名的哲學家帝王,著有《沉思錄》流傳於世。他的哲學思想屬斯多葛派,此派相較柏拉圖的二元論,推崇一元論,宣稱人要回歸自然,愛人如己、對他人負責。這裡不討論此哲學派系的具體內容,只是針對馬可‧奧勒留的言行進行羅列分析,展現歷史真實。

馬可‧奧勒留(Steerpike/維基百科)

史學家記載了一個表現馬可‧奧勒留性格溫和待人寬厚的經典事件:公元175年,敘利亞總督卡修斯起兵反叛,企圖篡位,不久被士兵所殺。但奧勒留並不因此而感到高興,相反,他卻歎息「失去了一個化干戈為玉帛的好機會」。如此「仁愛」的帝王,對反叛者都加以寬恕,但他的「仁慈」卻從未惠及那些善良的基督徒。

史書記載,奧勒留非常憎恨基督徒們對信仰的堅定,與他之前的幾位帝王相比,他不僅不疏導禁止那些誤解基督徒的暴民們的瘋狂暴行,還鼓勵煽動民眾以各種方式殘害屠殺基督徒。

他下詔將基督徒的財產歸給那些卑鄙的告密之徒,不少教父為自己的信仰據理力爭、努力闡釋,他卻充耳不聞。

前文說過,任何災難都是上天對人類的警示,中國古代的帝王在遭遇天災時會齋戒沐浴、禱告上天、發罪己詔反省自身。馬可‧奧勒留統治期間,羅馬帝國地震、瘟疫、火災、水災接連不斷、頻頻發生,奧勒留從未反躬自省,反而認為這些災難都是基督徒的存在所造成,不僅命令政府官方大肆抓捕基督徒,施以酷刑後處死,還鼓動不明真相的暴民屠殺基督徒。

史學家沙夫在書中描述當時的慘狀:「殉道者的屍首佈滿街頭,那些屍首被肢解後焚燒,餘下的骨灰則散入河中,以免這些『神的仇敵』沾污大地。」

也正由於迫害慘烈,奧勒留時代的教會充滿基督徒們感天動地的殉道故事:洗弗連納的一位年輕信徒為堅持信仰而被處死,行刑前,母親鼓勵他:「我兒要堅強,不要懼怕,它將領你到真正生命去。仰望天上掌權的。你在地上生命不是被取去,只不過是被轉化成天上的生命。」

公元161年,馬可‧奧勒留繼位之初便遭外敵入侵,羅馬帝國的宿敵帕提亞國(安息國)首先發難。公元167年,擊敗帕提亞班師羅馬的維魯斯帝王(兩帝共治)不僅帶回勝利,同時還帶回一場聞名後世的大瘟疫,史稱「安敦尼瘟疫(安東尼瘟疫)」。

維魯斯(ChrisO/維基百科)

有些歷史文章把安敦尼瘟疫當作安敦尼‧庇護時期發生的瘟疫,實在是冤枉了那位敦厚的賢帝,這是發生於馬可‧奧勒留時代的瘟疫,只因這個時期被史學家統稱為「安敦尼王朝」,才以此命名這場大瘟疫。

史書上描述這場瘟疫的文字,看上去是如此恐怖,「因無人埋葬而在街道上開裂、腐爛的屍體──腹部腫脹,大張著嘴裡如洪流般噴出陣陣膿水,眼睛通紅,手則朝上高舉。屍體重疊著屍體,在角落裡、街道上、庭院的門廊裡以及教堂裡腐爛。」

當時羅馬一天就有2千人因染病而死,相當於被傳染人數的四分之一。據估算當時受瘟疫感染而死亡的人數高達5百萬。在有些地方,瘟疫造成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死亡,田裡的莊稼成熟卻無人收穫。

馬可‧奧勒留(Jean-Pol GRANDMONT/維基百科)

這場可怕的瘟疫直接造成羅馬帝國兵力空虛、財政拮据。公元168年,日耳曼人趁虛而入,維魯斯帝王帶兵征討,中途卻感染瘟疫而死。奧勒留接替指揮,終於平息了日耳曼部落的侵擾,但由於帝國已現頹勢,國庫匱空異常,連帝王的日常生活都見拮据,奧勒留只得與這些北方蠻族簽署協議,讓那些願意為羅馬帝國服兵役的族群定居帝國北部邊境。此舉雖暫時解決了當時戰亂和兵員不足的問題,但卻為日後蠻族滅亡帝國埋下隱患。

公元178年,北方再起戰亂,奧勒留率兵征討,卻於180年亦感染瘟疫,死於軍中。兩位帝王相繼感染瘟疫而死,當年大瘟疫的嚴重程度可見一斑。

史載,奧勒留的王后品性不端,兒子康茂德平庸無能。奧勒留在位時,一反安敦尼時代,舉賢不舉親的養子傳統,極力栽培自己無能的親生兒子,為他招聘名師,並帶著他一起參與日耳曼戰爭以增加兒子在軍中的威望。

康茂德5歲時便列名為愷撒,16歲受封為統帥,17歲便得到與帝王父親相同的稱號奧古斯都,成為帝國的共治者。

一般史學家,把康茂德定位為造成羅馬帝國衰亡的第一人,但縱覽史實可以看出,羅馬帝國的衰落真正始於奧勒留時期。

奧勒留統治末期,經年的戰爭、大瘟疫、地震、火災、水災,不斷的天災人禍的蹂躪下,帝國民窮財盡、滿目瘡痍。上任帝王安敦尼‧庇護留下的充盈國庫已被消耗一空,人口因瘟疫戰爭等銳減,帝國已無昨日繁榮。

6康茂德(Commodus)(177~192年)180年前與馬可‧奧勒留共治

好萊塢大片《角鬥士》中,康茂德殺父篡位的情節純屬虛構。康茂德沒有殺父,也不存在篡位,他的父親也從未想過把王位傳給自己親兒子之外的人,況且康茂德在父親病死之前的177年便已得到奧古斯都稱號,成為與父並列的帝國統治者。

公元180年,馬可‧奧勒留在軍中感染瘟疫死去,隨軍的康茂德繼任並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統治者。

康茂德扮成海格力斯神的雕像(Marie-Lan Nguyen/維基百科)

其時,帝國正在進行與北方蠻族的戰爭,奧勒留死後,康茂德立刻改變父親的戰爭方針,放棄將波希米亞併入帝國的計畫,與地方和談,簽訂寬大的停戰合約後,帶軍隊返回羅馬。

自此,康茂德時期,羅馬帝國沒有再發生對外戰爭。有史學家認為康茂德力排眾議堅持停戰的決定應算明智之舉。因當時羅馬帝國財政拮据、民生頹敗,和平可以給國家百姓以休養生息的機會。

182年,康茂德的姐姐發動政變刺殺康茂德,失敗後被康茂德流放並處死。自此,康茂德開始怠政,將國事交給近衛軍長官處理,自己終日沉溺遊樂,尤其熱衷角鬥活動,經常親自下到競技場與角鬥士或猛獸搏鬥。

康茂德時期,帝國政治腐敗,大權獨攬的近衛軍長官克里安德原是一名被釋放的奴隸,他為中飽私囊而大量出售官職,使得羅馬一年中出現了25位執政官的可笑情形。

整個官場烏煙瘴氣,康茂德與元老院關係極差。近衛軍、元老院頻頻謀劃刺殺無能怠政的帝王,而帝王也經常以謀反罪,不經審判便處死元老級帝國高層人員,使得矛盾日益激化,混亂的政局也直接影響到百姓生活,引起民憤。

公元192年的最後一天,康茂德在其情婦與近衛軍長官萊圖斯的合謀下,被一名角鬥士掐死在王宮浴場。康茂德死後,元老院決定對其實行「記憶抹殺」。

史學家以康茂德之死,安敦尼王朝滅亡,作為羅馬繁榮期結束的標識。與尼祿死後,羅馬帝國進入「四帝內亂」期一樣,康茂德死後第二年(193年),帝國出現5個帝王,稱為「五帝之年」。@*

責任編輯:畢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近日,「周永康被雙規」的消息被中共有意在海外釋放,顯示中共當前面臨極大危機。過往中共每次在遭遇大危機的時候,往往會以所謂「改革」或者「反腐」的名義來「凝聚「民心,以此掩蓋其時刻面臨倒台的危機。
  • 漫步今日羅馬,諸多建築遺蹟仍讓人追想古帝國的輝煌:神廟、城牆、廣場,噴泉、凱旋門、浴場,當年無不精緻奢華,圓形競技場和馬戲場的規模更加令人歎止,然而羅馬帝國也以背離道德的文明著稱。從帝國一隅開傳的基督教,其信眾因不隨時俗而遭到恨惡,隨之而來的是長達三百多年的迫害;幾乎同時,從羅馬城開始,羅馬帝國全境至少爆發了四次大瘟疫,其覆亡給今人留下深刻的警示,從眾多傳世畫作中,我們仍可見到這場正邪大戰的生動見證。
  • 羅馬帝國全盛時版圖跨歐亞非三大洲,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當時世界上只有東方的大漢王朝可以與之匹敵。
  • 愷撒生前政績斐然,在疆土、政治體制、經濟司法、文化學術等各方面為其後到來的羅馬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生前雖未稱帝,但因其創下的輝煌功績及對羅馬帝國的深刻影響,被後世稱為「愷撒大帝」,成為羅馬帝國的無冕之王,被視為帝國真正的開創者。
  • 屋大維得知愷撒被刺的噩耗時正在阿波羅尼亞軍中,時年十八歲。史學家形容屋大維「外表異常英俊,也極其優美,雖然他從不在意其個人的打扮...
  • 1787年由藝術家繪製的《維吉爾對奧古斯都和屋大薇朗誦埃涅阿斯紀》,現藏倫敦國家美術館。描繪詩人維吉爾親自向皇帝奧古斯都朗誦詩作,皇帝的妹妹小屋大薇被詩歌的內容感動,抑制不住情感而昏倒。(公有領域)
    羅馬帝國雖被稱為帝國,但王位的承傳上卻並非世襲制,受幾百年共和制影響,羅馬帝國的元首之位原則上應該是選舉制,也就是說從法律上來講,任何一位德高望重且有能力之人都可成為元首候選人...
  • 正因為對正信者的迫害,羅馬帝國雖綿延百年,卻一直充斥著各種天災人禍,瘟疫、火災、政變、暴動、外敵入侵等等的動盪不安。
  • 一些史學家把羅馬帝國的衰亡歸結於獨裁帝制,殊不知歷史上有多少輝煌強大的帝國與王朝,而帶領國家民族走向強盛的帝王偉人也比比皆是。因此,君主制不是國家滅亡的根本原因,民主制也不是國家強盛的根本所在。「道德」才是一個國家民族興衰存亡的決定因素。
  • 克勞狄烏斯的統治在施政上還算可圈可點,但是家事管理不善,縱容家奴干政,最大的敗筆是娶了尼祿的母親...
  • 尼祿是古羅馬第一個迫害基督徒的暴君,他為了一己之私,殘酷迫害基督徒。尼祿一生,殺妻殺母弒師害弟……犯下無數惡行,而「對正信之士的迫害」使他成為歷史上最惡名昭彰的殘暴帝王,「尼祿」的名字成為暴君的代名詞,千古以來受盡世人唾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