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5年3月21日 德意志民族音樂的奠基人巴赫誕辰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1685年3月21日,德國作曲家、管風琴家巴赫出生於愛森納赫一個音樂世家。

巴赫8歲父母雙亡,由擔任管風琴師的長兄撫養,並教授他彈奏鍵盤樂器。15歲起獨立謀生,往呂訥堡入中學,同時在教堂中擔任合唱隊女高音聲部歌手直至變聲。1703年4月,巴赫任魏瑪宮廷小提琴手,後來又先後任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米爾豪森教堂和魏瑪宮廷管風琴師,都因不事權貴,憤而去職。

1717年8月開始,巴赫任克滕宮廷樂長後的6、7年間,是他一生中處境較爲順利的年代,也是創作上(尤其在世俗性器樂創作上)豐收的年代。克滕公爵熱愛音樂,對巴赫非常器重,常在一起奏樂,一起旅行。他以國庫收入約1/30的經費作爲其宮廷樂隊的開支。此期間巴赫寫下許多最重要的代表作:《平均律鋼琴曲集》上卷(1722)、《勃蘭登堡協奏曲》(1721~1723)、小提琴獨奏奏鳴曲(約1720)、大提琴獨奏奏鳴曲(約1720)、《創意曲》(1723)等。

1724年,巴赫開始在萊比錫聖多瑪教堂及其附屬歌唱學校任職,在萊比錫度過了他的後半生,寫下了265部宗教康塔塔、6部經文歌、5部彌撒曲、4部受難曲、3部清唱劇等宗教性樂曲,又創作了《平均律鋼琴曲集》下卷(1744)、《義大利協奏曲》(1735)、《戈爾德貝格變奏曲》(約1736)等世俗性樂曲。1737年,巴赫獲得“德累斯頓宮廷作曲家”的頭銜。1747年,巴赫訪問波茨坦,爲普魯士皇帝腓特烈演奏。返回萊比錫後,他又寫作了一部樂曲《音樂的奉獻》(1748)獻給普皇。最後,巴赫還寫作了一卷《賦格的藝術》(未完成)。由於他的體力日衰和雙目失明而就此擱筆,1750年7月28日逝世於萊比錫。

巴赫生活在18世紀上半葉封建落後、四分五裂的德意志,作爲一位市民樂師,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市民階級中先進分子的精神面貌以及廣大德國人民的思想情感和願望。巴赫的音樂富於哲理性,具有沈思冥想的性質和內在的思想情感。巴赫的音樂有其鮮明的個性,不論是悲劇性、戲劇性或各種生活風俗性的描繪還是豐富的內心刻劃,都達到了深切動人的境地。他作品中的不少悲劇性的樂章,深刻反映了當時德意志人民(尤其是市民階級)的苦難、掙扎、期望,體現出純樸、堅強的性格以及對光明、幸福的追求。堅實、宏大是巴赫音樂的基本性質,他的音樂常在充滿壓抑的氣氛中,呈現出一種堅持不懈的倔強,正如他本人的性格。

在巴赫作的一些聲樂和器曲中,也體現了各種生動、活躍、輕鬆、甚至詼諧的形象。這些都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德國市民的生活,流露出對人世生活的熱愛和廣泛的樂趣。巴赫的音樂中更貫穿著一種充沛的生命力,常常具有江河直下、一瀉千里的氣勢,這正是新興的市民階級在先進思想的推動下,力圖掙脫束縛、追求個性解放的精神表現。

巴赫的音樂創作標誌著德意志民族音樂的開端,對後世音樂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幾個世紀以來,德國屈服在外國的壓力和影響之下,經濟的落後、政治的分裂、精神文化的墮落,使得德國幾乎無民族意識可言。文化受法國影響的支配,宮廷操法語,學術界用的是拉丁文,主宰劇院和樂壇的是義大利人。當貴族統治階級在政治上日益依靠外國,在音樂上日益崇拜和模仿外國音樂的時候;當粉飾封建統治的宮廷音樂, 死氣沈沈的宗教音樂,以及追求享樂的浮華、淺薄的樂風盛行的時候,巴赫的音樂堅持並發揚了質樸、堅實的德意志民族音樂的風格。當德意志民族的語言還未能統一的時候,巴赫的音樂卻已標誌著德意志民族音樂語言的形成;當第一個使德國文學紮根於民族文化土壤的德國文學家萊辛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巴赫的音樂卻已爲德意志民族音樂奠定了基礎。這對於促進德意志統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識有著積極的歷史作用。

儘管巴赫在世時,他的作品未能廣泛流傳,但經過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發展,他的音樂日益發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自從1802年德國音樂學家福克爾出版了第一部巴赫傳記以來,尤其是1829年門德爾松重新發掘、演出了巴赫的久被人遺忘了的《馬太受難曲》以來,巴赫的音樂在現實音樂生活和音樂教育、創作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與日俱增。巴赫音樂思維的高度邏輯性和哲理性,其藝術技術手法的嚴密、精巧,始終是學習作曲者的楷模。18世紀末葉的古典樂派大師莫札特在其晚期創作中明顯地吸取了巴赫複調音樂的精神和手法。貝多芬在音樂的邏輯性上更直接繼承和發揚了巴赫的成就。19世紀的浪漫主義音樂家,如舒曼、門德爾松、肖邦等,也從巴赫的音樂中吸取靈感。20世紀各種不同傾向和流派的作曲家,也分別從巴赫的音樂中獲得新的力量。巴赫及其音樂不僅是他以前音樂成就的集成者,更是他以後音樂發展的啓迪者。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