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王爺李皋德才兼備 亂局中逢戰必勝

文/劉曉
在中唐的亂局中,一位「戰王爺」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722
【字號】    
   標籤: tags: ,

唐朝安史之亂後,唐皇增添了許多節度使,節度使管轄的地區稱為藩鎮。在隨後的一百多年間,藩鎮的形勢是比較穩定的,但與安史之亂前的大唐盛世相比,中央政府並不能完全控制節度使,因此,唐朝中後期時有節度使叛亂。而在中唐的亂局中,一位「戰王爺」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他一方面是徹徹底底的大唐皇室宗親,是讓貪官們心驚膽顫的世襲王爺,另一方面他德才兼備、為人至孝,還是當時無可爭議、令敵人聞風喪膽的統帥。不僅如此,他還有各種奇思構想,精通各種器具,是唐代有名的軍工大師。他姓李名皋。

李皋,字子蘭,唐太宗李世民的五世孫、曹恭王李明的玄孫、曹王李戢之子。憑藉著其皇室背景,他在年少時就補任太子左司御率府兵曹參軍。天寶十一年(752)繼承曹王王位,任都水使者,後任祕書少監,因為他足智多謀、辦事幹練、能力強,其俸祿一直與正職的相同。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以奉母至孝聞名的李皋護著母親鄭太妃逃往民間,後藉機跑到蜀地,拜見南逃至此的唐玄宗,並遷任左領軍將軍。在此期間,二十多歲的他眼見家國遭受塗炭,迅速成長起來,並在日後成為國之棟梁。

唐朝發生由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的「安史之亂」,唐朝因此由盛而衰。圖為唐人《明皇幸蜀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皋護著母親鄭太妃逃往民間,後藉機跑到蜀地,拜見南逃至此的唐玄宗。圖為唐人《明皇幸蜀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心中以百姓為重

唐肅宗上元初年(760),京師大旱,物價飛漲,一斗米要價數千錢,很多百姓無錢買米,所以餓死者很多。對於李皋這樣靠俸祿過活的官員,自然也是入不敷出,無法養家,他遂上書請求調任外官,但沒有得到朝廷的批准。無奈之下,李皋故意犯了個小差錯,由此被貶為溫州長史。不長時間,就代管州的事務。

當年莊稼欠收,出現糧荒,恰好溫州官府糧庫存有數十萬斛米,李皋就打算開倉放糧,賑濟災民。下屬害怕擔責,就叩頭乞求他等候皇上的旨意,再行決定。李皋卻說:「一個人一天不吃飯就會死的,哪裡有時間上奏朝廷等待回覆?如果犧牲我一個人可以救活數千人,哪有比這更值得的呢!」於是他下令開倉放糧,同時派人飛馬進京呈上奏章,以擅貸之罪請求處罰。天子看罷奏章,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下詔予以嘉獎,並加少府監職銜。

彈劾不孝之子

一天,李皋到屬縣巡視,路遇一名頭髮花白的老婦低頭垂淚。李皋內心被觸動,便上前溫語詢問原因。老婦說:「我是李氏家的婦人,有兩個兒子,一名李鈞,一名李鍔,他們在外做官二十年不回來,也不贍養我,我現在窮的實在是沒辦法活下去了。」

當時李鈞任殿中侍御史,李鍔任京兆府法曹,兩人都以文章登科,名重一時。李皋嘆道:「『入則孝,出則悌,行有餘力,然後可以學文。』像他們兩個如此不孝順老母親的人怎麼可以置身於列卿之間?」因此上奏章彈劾,兩人最終被除名永不錄用。

身遭陷害 笑對母親

其後,李皋被改調為處州別駕,代理知州,以施行良政、成績斐然聞名四方。不久,他被上調到京城,還未等皇帝召見,就因為上書論述為政之道,觸了某個高官的霉頭,遂又被外放為衡州刺史。沒多久,又遭人陷害,被彈劾貪污,遭到御史調查,隨後被貶為潮州刺史。

彼時,大臣楊炎正好被貶謫到道州,他深知李皋為人正直坦誠,也知曉他被貶的原委,遂在其當了宰相後,重新任命李皋為衡州刺史。

在李皋犯事被御史審查時,為免母親擔憂,就每日穿著平民服飾出府,去官府接受調查,回到府中則換上官服,言談舉止一如平常,因此母親對所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在被貶到潮州時,他還高興地告訴母親是升遷,等到冤屈得昭雪,官復原職,他才哭泣著告訴母親所發生的一切,並說「不是很重大的事情,所以自己不敢稟告,恐母親挂念不安」。奉母至孝若此。

等到冤屈得昭雪,官復原職,李皋才哭泣著告訴母親所發生的一切。示意圖,圖為明仇英畫二十四孝《朱壽昌棄官尋母》局部。(公有領域)

智勇無雙 收服叛將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李皋遷任湖南觀察使。他的前任辛京杲以貪婪殘暴聞名。其手下曾有名鎮守邵州武岡縣的將領,名叫王國良,非常有錢。辛京杲想將其錢財據為己有,就找了個理由要處死他。王國良十分恐懼,遂散錢財招人據縣城反叛。他的同僚們去討伐他,但一年也沒有打敗善於行軍布陣的王國良。

李皋到任後,派人給王國良送了封書信,信中寫道:「我看將軍並非想謀逆,乃是因為遭到讒言嫉妒被構陷。如今將軍遇到了我,何不速降?我與將軍同為辛京杲所害,但現在的我已經得到昭雪,我並不想持刀殺將軍。將軍如果不願降,那我只能以陣術破將軍的陣法、以攻法屠將軍占據的縣城,而這絕非將軍所願意看見的。」

王國良看到書信後,且憂且喜,遣使請降,但內心仍在猶豫。收到降書後,李皋即日前往受降,途中得到密報說王國良軍中生變,所說的可能是詐降。李皋道,「內中不是你們這些人知曉的」,遂留下麾下兵士,單人獨騎假稱使者,進入王國良大營中。

待王國良召使者進入,李皋在軍中高聲喊道:「有人認識曹王嗎?我就是。國良為何還不速降?」軍兵愕然。有認識曹王的上前打量了一番,確認正是曹王。王國良馬上俯身叩頭請罪,李皋將其攙扶起來,執手相約為兄弟。隨即,王國良盡毀攻守的裝備,將府庫中的東西發給兵士,讓他們仍舊歸家種田。很快皇帝下詔赦免了王國良,還給他賜名惟新。

平定叛亂 無往不勝

唐德宗即位後,力主削藩。建中二年(781),母親去世,李皋服喪,伏靈柩到江陵。正趕上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反叛,德宗下詔起復李皋為左衛大將軍,命他即刻返回湖南。他忍住悲痛,重新披上戰袍。

不久後,加散騎常侍。其後,德宗又升李皋為江南西道節度使、洪州刺史、御史大夫,以應對圖謀叛亂的割據淮西(今河南汝南)的淮寧軍節度使李希烈。李皋到達洪州後,首先做到知人善用,提拔了曾立過戰功、有策謀的伊慎、李伯潛等人為大將,命王鍔統率中軍。此外,他還下令修繕鎧甲兵器,打造戰艦,整頓二萬兵馬。

當初,伊慎曾率領江西兵馬跟隨李希烈平定襄州,李希烈反叛後,擔心李皋任用伊慎,就暗中派人贈送給伊慎鎧甲,還故意將偽造的雙方往來書信丟失。皇上聽說後,以為伊慎與叛軍有勾結,就下詔遣使殺掉他。對伊慎十分信任的李皋上書為其擔保。彼時,恰好叛軍來叫陣,皇帝派來的中使又至,李皋就勉勵伊慎奮力殺敵,以證清白。身為前鋒的伊慎不負所望,在李皋率軍相助下,大破叛軍,斬首數百人,這才自證清白。

此後,叛軍又在蔡山設堡壘,李皋觀察後認為地勢險峻不可攻,乃對外號稱要西取蘄州(在今湖北省),還下令準備戰艦,分兵傍南涯,與舟師溯江而上。叛軍遂以老弱守衛堡壘,主力則沿江跟隨著戰艦,南北與李皋軍相對。在戰艦離開蔡山三百餘里後,李皋令步兵登船,順流東下,沒幾日就攻克了蔡山。叛軍主力急忙回撤解救,也被消滅。隨即,李皋軍進攻蘄口,又取黃州,斬首千餘人,唐軍軍威更振。

隨即,李皋軍進攻蘄口,又取黃州,斬首千餘人,唐軍軍威更振。(曹醉夢製圖 / 大紀元)

李希烈反叛時,涇原節度使朱泚因其弟朱滔謀反而被軟禁於京城。涇原兵路過長安時,因賞賜不周 ,挾持節度使姚令言譁變。德宗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叛軍推舉朱泚為首領,史稱「涇原之變」。在德宗居奉天時,淮南節度陳少游強取鹽鐵使包佶負責押送的鹽鐵錢八百萬貫,並以此資助李希烈,運錢的船隻正好經過蘄口。彼時李希烈已屠汴州,便遣驍將杜少誠率一萬步騎來襲蘄口、黃州,以封堵長江航道。李皋即刻派伊慎率七千兵馬抵禦,兩軍在永安戍相遇。伊慎大敗杜少誠軍。李皋以軍功加銀青光祿大夫,進封五百戶。

在德宗從奉天逃到梁州後,李皋因皇上蒙難在外,不敢居住在城府內,「乃於西塞山上游大洲屯兵」,將附近開闢為集市,商賈紛至沓來。德宗又加其為工部尚書。

等到德宗返回京師,李皋又派伊慎、王鍔率兵包圍安州,但進攻累日不下。李希烈還派自己的外甥劉戒虛率八千兵馬來支援。對此,李皋命李伯潛分兵在應山阻擊援兵,俘獲劉戒虛和兩名大將、二十名裨將,殺敵千餘。李皋將劉戒虛等人綁到安州城下勸降,城中將領知道大勢已去,遂出降。

此後,李希烈又遣兵增援隨州,李皋令伊慎在歷鄉大破之,隨即平定了靜、白雁等關。李希烈十分恐懼,乃罷兵。

李皋幾戰取勝的意義在於,一氣打通被李希烈切斷的與唐王朝的聯繫通道,南方的物資補給不需要再耗費財力地從宣、饒、荊、襄各州取道武關北上,而是源源不斷送到前線。這對於平定北方叛亂意義重大。

貞元初年(785),李皋被任命為江陵尹、荊南節度使,李皋屢次擊敗李希烈的進攻,收復數州,「江漢倚(李)皋為固」。沒過多長時間,李思登以隨州降。

在平叛過程中,李皋率軍一共攻下四個州、十七個縣,打了大小十餘場仗,殲滅五萬多叛軍,未曾有過敗績。其威名不僅讓各路藩鎮節度使不寒而慄,而且也讓當地百姓敬服,因為其軍隊莫說擾民,所過之處連莊稼都不敢踩。

淮西既平,戰功卓著的李皋卻只向德宗提了一個要求,請求允許他護送母親的靈柩到東都洛陽安葬。奏疏送到長安,德宗讀著就掉了淚。其後,德宗派遣中使弔唁,贈其父官職為右僕射、母親為曹國太妃。安葬完畢李皋入長安覲見,旋即奉詔回鎮,「出東都以拜墓」,為時人所稱讚。

在平叛過程中,李皋率軍一共攻下四個州、十七個縣,打了大小十餘場仗,殲滅五萬多叛軍,未曾有過敗績。(曹醉夢製圖 / 大紀元)

李皋在 節度使不言叛

淮西亂事平定後不久,新任節度使陳仙奇即遭別將吳少誠殺害,淮西再度脫離朝廷掌控。貞元三年(787年)十月,德宗以襄、鄧二州為戰略要地,授李皋為山南東道節度、襄鄧郢安唐等州觀察使(山南東道節度使)兼襄州刺史,另割汝、隨二州隸屬山南東道鎮下。

李皋在轄地勤練兵卒、儲備糧草,又購置回鶻馬匹以擴充騎兵,定時舉行大規模畋獵以練兵,吳少誠十分忌憚,再不敢反叛。

宗臣之英

李皋生性勤儉,知人疾苦,能聽諫言,知人善用,賞罰必信。他曾設計製造戰艦,即用人力踏動木樺為推進機,使得航行速度加快,「所造省易而久固」。南宋時將之大規模運用於戰爭,稱為「車船」。此外,他還造了一種欹器,用來汲水和盛水。

貞元八年三月,即792年4月6日,李皋去世,終年六十歲。唐德宗十分悲痛,輟朝三日,贈右僕射,謚曰「成」。

後唐大臣、監修國史《舊唐書》的劉昫評價道:「李勉、李皋,稟性端莊,處身廉潔,臨民蒞事,動有美聲,可謂宗臣之英也。若夫治軍旅,禦寇戎,謀必臧,戰必勝,則又勉不及皋遠矣。」風雨飄搖的唐朝能夠度過這段艱難期,李皋功不可沒。@*#

參考資料:

《舊唐書·李皋傳》
《新唐書·李皋傳》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明神宗萬曆十八年改諡「忠肅」。于謙蒙冤於一時,卻萬世不泯,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 《書經‧大禹謨》有句話:「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思是說,自滿會招致失敗,謙虛會得到益處,這是自然的規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卻無法遵從。不過伯宗的妻子卻深知此理,後人稱讚伯宗妻子知「天道」,從而保全了兒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浙江巡撫傅孟春認為「肅」之一字,未足以盡于公之良惠忠貞,為此具疏。
  • 一日,浙江鹽台姚舒因歷吳山,見行人伍公,即春秋時伍子胥也。復過褚堂見僕射褚公,即唐時褚遂良也。來至棲霞嶺見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飛也。特謁三台山贍于肅愍公祠。姚舒觀四王公之忠節,皆祠於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勵後觀瞻。後坊成,名曰「忠節坊」。
  • 明憲宗成化年間,于謙之子于冕獲赦,于冕上疏為父于謙平反,憲宗親自審理,並下詔予以平反。明孝宗弘治二年,明孝宗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欽賜在墓邊建祠堂,題為「旌功」。
  • 王蘇二人政見不同,只因各自性格不同,看問題角度不同,但本心都是心繫天下、為國為民的;對於對方的人品道德、詩文學問彼此都是互相敬重的。
  • 曹吉祥等叛亂失敗,曹吉祥被磔刑於市;徐有貞獲朝廷赦免其罪,回到家鄉,後病逝,終年六十六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