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杏花春雨,小橋流水,粉牆黛瓦,金燦燦的油菜花田……我心中的江南,一半在童年記憶和祖父母的慈愛里,另一半在詩詞曲畫的夢中。
【文史】中國絲綢帶給羅馬帝國的震撼
在古希臘和羅馬人眼中,遙遠的中國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絲國」,直譯叫「塞里斯(Seres)」,意思就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Seres被認為是源於漢字「絲」,也是拉丁文中的「絲」(serica)一詞的來源。
【浮生漫記】憶清明
一個暮春的三月,孔子使弟子言志,大家高談治國之理,唯有曾點,栩栩然說道:「此暮春之時,春服既成,與冠者、童子們,一起浴於沂水,風乎舞雩,歌詠而歸。」曾點的這番話,也真如彼時之節氣——氣清而景明,難怪夫子要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清明上河盛世去 古人怎麼過清明節?
清明節既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節日,「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祭祖自周朝開始,到唐朝成為官方節日,宋朝極盛,元朝多從本俗,明朝把清明列為「時享」,歷經清朝、民國,一直到今日,一直保留著清明祭掃,懷遠追祖的傳統。
清明節話茶 天地造蘊黃金芽
  天地清明作物華 從冬入春,料峭春寒猶徘徊,入了清明節,天清地明潔淨清朗,陽氣日盛。天地間一年的流轉,經過冬寒的澄淨化朽,經過初春的沈靜蘊蓄,清明節氣就處在天地陰陽之氣陽轉盛、陰轉衰的轉捩點上。歲序入清明,萬物呈現...
春光明媚:春遊向古人學招兒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看那大雁南來,楊柳帶綠,脫下了大棉襖的你,是否想擇一良辰吉日,邀三五好友,舒展困頓一冬的筋骨,尋覓一春遊的好去處?春遊如此風雅之事,當然不僅要賞玩盡興,也要清新不俗,彰顯風格。我們來看看中國古人們是如何春遊的。
近日,大陸網絡廣泛轉載一段據稱由加拿大人拍攝的無聲電影,清晰展現了老北京1920年代的市井畫面。不少網民表示,這段視頻讓現代人能夠看到近百年前北京人趕集、逛廟會等風土人情。藉此,我們來回顧一下與這些北京民俗連帶的逐漸被遺忘的傳統文化。
中國人的年,從臘八就進門了,直到「二月二」才邁出「年」的門檻。「二月二」一般緊跟在驚蟄之後,從這天開始,大地回春,萬物復甦,農耕在即,一切都是新的開始。
沉靜:天官賜福 金猴獻桃
元宵節又叫燈節,也是道教稱為天官賜福的上元節,敬神驅魔,祈求光明,保平安吉祥。猴年燈會自然以左執金箍棒、右托仙蟠桃、腳蹬觔斗雲、身穿金鎧甲的齊天大聖為主角,天下第一猴——孫悟空就是猴年的象徵。孫悟空一路除妖降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護送唐僧西天取經並修成佛的故事,不僅婦孺皆知、耳熟能詳,而且雅俗共賞、深入骨髓。孫悟空是超級國民英雄,是機智勇敢、樂觀向上、富有正義感、神通廣大的化身。
誰家見月能閑坐 何處聞燈不看來
鬧——一個字道出了元宵節的浪漫和詩情。今天,這個普通又特別的日子,從東方到西方,年節最後的高潮正次第展開。當美國天色既白的時候,中國的元宵節大戲剛帷幕初啟,而新西蘭的元宵燈籠節早已歡聲入酣,中華民族的元宵節,遍鬧在整個世界。
三五良宵節,上元春色和」、「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文化意蘊濃厚,歷代文人雅士詩詠數不勝數。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元夜、元夕、燈節等,此節日是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在大地回春之時,故有「一元復始」之說。
「逛燈會,猜燈謎,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佳節閤家歡,大年小年全過了。」今天是元宵佳節,過了今天,一年一度的新年節慶活動就結束了。據史料記載,元宵節始於東漢,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留下了不少傳說和習俗。
【浮生漫記】憶上元
元老寫《東京夢華錄》,追憶舊日繁華,箇中滋味如我今日之懷鄉。我之故鄉乃五千年中國,而非今日之中共國。故而吾所追憶者,又非東京夢華可比,乃如卿雲之爛,五色燦然,譬如此上元之夕,曩時花光燈影猶在目前,亦真亦幻……
【文史】情人節去 元宵節又來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情人節是個美好的日子,西式情人節的浪漫剛剛淡去,中式情人節已翩翩而來。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可知辛棄疾描述的就是這個美好的日子——元宵節。
【文史】猴年話「猴」
猴迎新春,猴與中國人緣分深厚,中國人的文化中,涉及「猴」的真不少,可謂「多如猴毛」。猴年已至,讓我們來說說「猴」。
從初一到初五,是人們走親訪友互拜新年的日子。作為華人,承傳了幾千年的拜年習俗禮儀和吉祥話,我們還知道多少?又遵從多少?猴年新年之際,讓我們一起分享這些傳統文化,也許有些您就用的上。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中華兒女,有中華兒女的地方就有中國年。祭天地,拜祖宗,舞龍燈,放鞭炮,一家人吃頓團圓飯⋯⋯熱熱鬧鬧的中國年,是五洲四海中華兒女的大節日,也正走向世界。在這辭舊迎新的日子裡,一起來看看中國的傳統習俗吧!
沉靜:年味 家鄉味
年味就是家鄉味,走到哪裏,我都忘不了東北家鄉菜,做來做去都是在尋找兒時記憶,懷念的還是媽媽的味道。
五湖四海皆春色 萬水千山盡得輝,當紅梅含苞,綠柳吐絮,年來了。
總算盼來了 「猴年馬月」就在今年
「猴年馬月」一般表示未來的歲月或某件期盼的事情遙遙無期,一些專家表示,「猴年馬月」可能來自民間諺語。一種流行的說法認為,「猴年馬月」是「何年嘛月」諧音的變體,而在英語中,「猴年馬月」被認為是「One of these years」。
猴年到品年味 跟著習俗過大年
「除夕夜,闔家團,歡歡喜喜過新年;盼風調,盼雨順,平平安安度猴年。」今天是臘月二十九,除夕。世界各地的華人們都回到自己溫暖的家中,與親人一起熬夜守歲,迎接猴年的到來。那麼,你知道中國新年的來歷嗎?那些過年的習俗和禁忌,你都知道多少?
立春在即新年伊始 大地解凍東風送暖
2月4日是中國的最重要的節氣「立春」,標誌著新的一年開始。2日,羅馬教皇方濟各向中國人民恭祝新年快樂!他在接受《亞洲時報》(Asian Times)採訪時盛讚中國擁有「偉大智慧歷史」,她「不僅僅是一個國家,更是一部有著無窮智慧的偉大文化」。
臺過中秋節為月老祝壽 親友團圓飄烤肉香
臺灣9月26日至28日放3天連續假,其中27日是中秋節,28日是教師節。中華民國內政部選在中秋佳節月圓人團圓的日子,於臺北霞海城隍廟共同為月老星君祝壽,一起為民眾祈福,希望促成更多美好姻緣,夫妻亦能早早生女得子。中秋夜不巧適逢強颱杜鵑將來襲,沒有明月可賞,民眾多和親友們烤肉,以及吃月餅、柚子慶賀節日。
中秋節是中華傳統的重要習俗之一。周朝《大戴禮記.保傅》已經有「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記載,可見中國古來就有逢秋暮舉行拜月祭神的敬天儀典....
中秋節闔家團圓吃月餅 祭月拜月又賞月
每年黃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按照中國的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 十五夜,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此夜,人們仰望天空潔白如玉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
中秋節吃月餅是中華文化的傳統風俗。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史書記載最早出現在唐朝,根據《洛中見聞》,唐僖宗曾在中秋節當日命令御膳房用紅綾將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流行,後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分約在每年9月23日前後,「分」就是「半」的意思,表示是秋季90天的中分點。秋分以後,氣溫會逐漸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和「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的說法。
白露季節 秋燥少食「苦」多吃梨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今年9月8日6:59進入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天氣漸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為夜晚水氣凝結在上面。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進入「白露」之後,早晚溫差大,要注意保暖。
黃曆七月初七就是七夕節 ,至今已有2千多年歷史。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雙七」「巧夕」「女節」「穿針節」等,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意味著秋天的開始。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今年立秋的時間是8月8日04點01分。是秋季開始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涼爽的秋天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