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測試:選一款甜蜜湯圓 看你個性
今年的8月28日是傳統的七夕,是一個甜甜蜜蜜的節日。在不少地方,七巧節需要吃糖粿,一種類似原味湯圓,但中央為凹狀的食物。
萬里長城千年不倒 科學家: 全歸功於糯米
萬里長城矗立在古中國的邊陲,千年不倒,在數百年歷史長河中為中國抵禦了外侵。萬里長城為何不倒呢?科學家認為這歸功於中國古代建築流行的一種超強度粘合劑——糯米砂漿。
七夕針線情 問中國情人節起源
七夕稱為中國情人節,起源久遠。針和線是七夕的象徵物。穿七孔針乞巧、用五色絲縷「相連愛」,這些七夕所寓含的「情人節」精神從公元前中國就流傳下來了。到了南北朝時代,發展出豐富的七夕民俗,承傳到今天……。
黃曆七月中氣處暑,詩經說「七月流火」有重要含意?二十四節氣,立秋後、處暑來,2017年的處暑在8月23交節,前一天是七月初一,民間說「鬼門開」的日子。處暑中有七夕和中元節兩重大民俗節日。處暑,暑止,「出伏迎處暑」當心「秋老虎」,天乾物燥,秋颱多災變,要小心處變。秋燥傷人,養陰潤燥,處暑鴨、處暑梨養生好食補。
黃曆七月鬼門開 鬼月如何大吉?
有稱黃曆七月為「鬼月」的說法,七月一日「開鬼門」、七月三十「關鬼門」,鬼月裡鬼門開,遵守禁忌保平安,婚嫁喬遷喜慶諸事不宜。信乎?從中國文化民俗來看,「鬼月」大吉!今黃曆丁酉年逢閏月年,遇閏六月鬼門開不開?若有鬼門,何時開?
【節氣】立秋 天涼好個秋
秋涼初聲,二十四節氣立秋登場!有道是「天涼好個秋」給人什麼預警?立秋有什麼古代禮制影響今人文化生活?立秋飲食防疫民俗知道多少?2017,丁酉年閏六月逢立秋,有無影響?對七夕情人節有什麼影響?知道古人「報秋」的時尚?逢立秋怎樣「貼秋膘」把肉吃回來嗎?……
2017大暑值中伏,溽暑至,也是掌握「冬病夏治」的時機。知道冬病夏治的養生保健妙法嗎?大暑跳、仙草飲、伏薑、薑棗茶、各式各樣的保健粥品……「大暑船」送走瘟疫也是大暑節氣的特殊風俗。「大暑至,萬物榮華」;大暑大雨時行、土潤溽暑。炎熱、大雨讓人難當,不熱、缺水又讓人犯難,世事難兩全,怎樣悠遊自在……
大暑酷熱多雨 遵循五行生剋 靜心養脾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雷陣雨最多的節氣,大地上熱氣蒸騰,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心氣易於虧耗,尤其是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容易中暑。
【節氣】小暑啟三伏天 冬病夏治關鍵時刻
小暑是指天氣「小炎熱」,每年在7月6日到8日之間交節,2017年小暑落在7月7日。黃曆中,小暑是六月節。小暑節氣裡,從身心的保衛到環境的保護都必須用心經營、小心防護,以度苦夏。「三伏」天深居慢活防溽暑、落實環保防雨澇、應天時保護田地、掌握「冬病夏治」、三伏貼的關鍵時刻,就在小暑展開的苦夏裡。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7月1日到9月25日將推出「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及「看畫.讀畫:歷代名蹟選萃」兩項大展。故宮表示,由於展出期間適逢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特別挑選部分與古代運動相關的內容,期盼民眾能從書畫中找到故宮與世大運之間的聯繫,來一趟知性的時空文化之旅。
在一年中,夏至日是一個轉折點。一歲算來今夕短(明末淸初.陳恭尹《夏至夜即事》),夏至日黑夜最短;從陰陽演遞轉變的意義上講,夏至日「一陰生」,陽消陰長。古人夏至祭地,夏至避暑消暑有哪些習俗?表現了節氣生活的智慧……
【節氣】芒種爭時忙 炎暑梅雨餞花神
過了小滿,「芒種」來,炎炎夏日也隨著來到。「芒種」一到也意味著中國長江中下游梅雨季就將開始;華北地區的麥田一般在此時開始收割。芒種到,夏爭時,忙「三夏」,稼芒穀;感念一米一飯來之不易。芒種到,花神歸,珍惜花顏珍惜短暫的生命,在當下。
用剪刀剪出小銀魚形的麵條,就是剪刀面,又叫剪魚子,是山西傳統特色麵食之一,製作方法起源於隋末。
「凡事皆須務本……」唐朝伊始,唐太宗就告誡近臣民生飲食對國家存亡的重要性。「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若禾黍不登,則兆庶非國家所有。」(《貞觀政要‧務農第三十》)太宗採取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勸課農桑、厲行節約等一系列措施,完善全社會的保障體系。
端午節的故事和常見習俗有哪些?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和新年、中秋並列為三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節日習俗和典故也來源甚古。從記載民俗風土的歲時記來看,今人過端午的習俗大多沿襲自南北朝時代以前,且保留了不少周代或更古老的古風尚。端午節的九大習俗源自何處?具有什麼義涵?
端午食俗保健智慧:五黃餐強運勢 五瑞制五毒
傳統中華文化的端午節民俗中,有多種帶有「五」的民俗,和端午「重五」相應,展現中國民間的節俗的趣味與智慧。端午節的節俗中也講「五黃」、「五紅」食療養生、驅毒辟瘟、增強運勢。天中五瑞端午香草得以驅「五毒」。
五世紀時怎樣過端午? 承上啟下源遠流長
端午節的來源久遠、節俗多元,南朝荊楚一帶的風尚很多保留了周代的古風尚。南朝梁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國最早的一部專門記載古代歲時節令的專著,留下了不少珍貴風土記,可以看到南北朝當代的端午節俗和承襲的風俗來源或古代傳說。應節應景看看南朝時代端午節俗風物……
【節氣】小滿逢神農聖誕日 防未病 揚神采
二十四節氣中小滿這個節氣很容易被人忽視了,小滿節氣養生吃「苦」防未病、小滿民俗祭神農大帝,其中,飽含著中國神傳文化的智慧和慈悲的體現,天人合一「防治未病」的養生實踐、和中醫藥鼻祖神農氏親嘗百草的慈悲濟世展現盡在其中。
【節氣】一夜薰風帶暑來 立夏要做哪些事
「四時天氣促相催,一夜薰風带暑來」五月五,立夏了!在這樣的立夏時節要作什麼事呢?以下從中國的民俗、和四時養生概念提供一些參考。吃「立夏飯」、吃夏(蝦)麵、吃七家粥、喝七家茶都是帶有天人和合的民俗,還有「立夏補老爸」不只是迎夏天節氣,還有展現了人際人倫的好美德。夏天養生美顏要注意的事和顏色有關……
【節氣】暮春惜穀雨 穀雨茶穀雨湯養生
穀雨,暮春三月中氣。穀雨帶給大地豐沛的雨水,是一年中農作最重要的春雨期。宋代陳元靚在《歲時廣記》一書有這樣的說法,穀雨是「雨生百穀」……牡丹號「花王」,兼有色、香、韻、葉之美,還有個別稱「穀雨花」,告訴人們清明節過後、穀雨節氣來臨,也是牡丹開花的預告。
節氣養生/彩虹登場與清明調養
中國古人認為,彩虹是陰陽能量平衡的產物,而清明時節正是一年中彩虹首次出現之時。隨著陽氣在人體內上升積累,它會向體表流動。如果飲食過於油膩或燥熱,可能引起上火、充血,乃至過敏、高血壓或咳嗽。
清明節未必是4月5日 1912到2099年一覽
怎麼有時清明節是在陽曆4月5日,有時又在4月4日,也有時是在4月6日,這是怎麼定的?清明節日由「清明」節氣決定的,這是天與地應合的結果,而不是由人決定變動的結果。古中國天文觀察天體「北斗星」斗杓指向的方位來判斷四時節氣,現代人以太陽「回歸年」和「陽曆年」的長度差異來調整。告訴你西元 1912到2099年 清明節在哪一天…
【節氣】清明三月節 天清地明化物華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跨入季春的指標,稱三月節(黃曆),又稱桐月,「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氣俗諺和應合天人之道的德政、清明節俗有哪些?上墳掃墓和吃潤餅吃稞子的食俗緬懷先人興旺子孫; 插柳戴柳、放風箏(紙鷂)、拔河和頒賜新火禳災迎福; 盪鞦韆、春遊踏青充滿青春喜悅之情……
9大清明節習俗 你知道多少?
清明節常見的傳統習俗的來源和作法你知道多少?清明節習俗: 掃墓祭祖、春遊踏青、插柳戴柳、頒賜新火、盪鞦韆、拔河、放風箏、攤販戲耍、清明節食俗。清明節是踏青節,煦煦春陽好時光,生者伴死者,男男女女伴老老少少,展現人間成、住、壞、滅的循環盡在天地間。
【節氣】天地人和合 春分一刻值千金
古人非常重視「春分」,展現誕生、新生和愛護生命的精神。春分和蛋都象徵誕生、新生,東西方在春分時節都有和蛋相關連的習俗,意義非凡。春分時節天地人和合,中國文化中的春分行事法天地精神,祭祀請子、行仁政安養生命、校正度量衡。春分節氣天氣俗諺久傳…。唐代元稹節氣詩:「二氣莫交爭,春分雨處行。樑間玄鳥語,欲似解人情。」
為什麼說「二月二,龍抬頭」?
皇歷二月二古代稱之為中和節,俗稱龍抬頭。民間傳說,每逢皇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因此,這天也叫「春龍節」
雞年話雞
2017年是黃曆丁酉年,也就是中國傳統生肖中的雞年。因雞與吉諧音,神采奕奕的雞在古代被視為吉祥的象徵,是守信準時的「五德之禽」。雞鳴日出,光明到來,驅邪納吉,因此也享有黃曆正月初一謂之「雞日」的美名。
【節氣】雨水洗春容 潤物細無聲
杜甫的〈春夜喜雨〉留下了春天「雨水」時節感人的一場風雨,無聲無息卻又深深地烙印在人心田裡: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雨水」跟在「立春」節氣之後到了,是春天裡第一個月孟春之月的中氣。「雨水」物候:雨水之日,獺祭魚,又五日,鴻雁來,又五日,草木萌動。
元宵節詩詞 昇平治世的繞樑歌聲
現存最早的元宵節的詩歌是隋煬帝所作的《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燔動黃金地,鍾發琉璃台。
「謎」漫喜慶——燈謎猜猜猜
元宵節,中國民間有「觀燈猜燈謎」的傳統習俗。燈謎,是由謎語發展而來,「謎語」古稱「廋(sōu)辭」、「隱語」,據載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劉勰《文心雕龍‧諧隱》中說:「自魏代以來,頗非俳優,而君子嘲隱,化為謎語。謎也者,回互其辭,使昏迷也。或體目文字,或圖像品物,纖巧以弄思,淺察以炫辭。義欲婉而正,辭欲隱而顯。」概括了謎語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