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源
《幼學》故事(16)至若髮膚不可毀傷
身體、頭髮和皮膚,受之於父母,不敢隨意毀傷,所以曾子以守身為大事;待人接物應當要寬宏大量,唐朝的婁師德認為要忍耐,即使別人將口水吐在自己臉上,也不當面擦乾,應任口水自動乾了。
《幼學》故事(15)舜目有重瞳
堯的眉毛有八種色彩,舜的眼睛有兩個黑眼珠。大禹的耳朵有三個耳孔,形狀非常奇特;成湯的兩手臂共有四個肘,異於常人。
東西方文化中 紫色與信仰和君主的關聯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紫色是尊貴的顏色,如古代雲霞映成紫紅色的高空叫「紫虛」或「紫冥」,天帝的宮殿是「紫微垣」,與之相對應的「天子」在人間居住的地方,如明清時期的宮殿稱為「紫禁城」;在中國繪畫中,紫色代表宇宙的和諧,因為它是代表「陽」的紅色和代表「陰」的藍色的組合。此外,道家還有「紫氣東來」的說法等等。
元朝在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二位聖主的治理之下,蒙古創文字、設帝師、行漢法,尊崇各門正法信仰,由此開啟了蒙古最輝煌的黃金時代。
《幼學》故事(14)芝蘭之室
和善人來往,就好像進入種滿芝蘭香草的花房,時間久了聞不出香氣,這是因為被香氣同化了,品德受薰染而變得高尚;與惡人交往,就如同進入賣鹹魚的店鋪,時間長了就聞不出臭味,被臭味同化了,人也因此同樣變壞了。
說到「坐井觀天」,人們便會想到莊子寓言中那隻坐在井底的青蛙,不知道大海之浩瀚、天地之高遠,卻沾沾自喜。現在多用來諷刺目光狹隘、自以為是的人。其實坐井觀天還有一個傳說,講的是古人觀測天文的故事。
《幼學》故事(13)明皇遊月殿
相傳鄂州人羅公遠會道術,有一年中秋夜,伺候唐明皇在宮中賞月。羅公遠看唐玄宗目不轉睛的一直望著明月,便邀請玄宗去遊月宮。
讀《顏氏家訓》感(一)
古人云,文以載道,形而上者謂之道,行而下者謂之器。作為一個現代的中國人,除了還有著不知經歷了多少次華夏各族的混血後,輪廓不清、面目模糊的亞裔形象,我們對古聖賢們孜孜以求和祖輩們諄諄教誨的文字所載之道知曉多少呢?對那些精美絕倫的古器物,意境幽遠的古字畫背後的內涵領悟幾分呢?當我突然明白那莫名的感動正是來自於早已融入我骨血的中華文明時,我知道我需要找到一把鑰匙來開啟這中華文明的寶藏,來汲取來自於古聖賢和先輩們傳承的宇宙生命之道。
《幼學》故事(12)五戊宴社
春社、秋社那天,家家戶戶以雞豬祭祀土地神,宴請賓客,並且飲用可以治耳聾的社日酒;七月七日晚上牛郎織女渡河相會,婦女們都對著月亮穿七巧針,乞求得到織布繡花的技巧。
《幼學》故事(11)端陽競渡
端午節,因為紀念屈原憂國憂民的忠義之心,幾乎是人人皆知。而九月九日重陽登高,也因為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幼學》故事(10)冬至百六是清明
大約殷商時人們已知道立竿測影來定季節,古代人們注意到一年四季中,在不同季節所見到中午時太陽的位置,其仰角的高低並不相同,人們在地上豎立一根竹竿,根據全年觀測的結果發現,夏季時其陰影似乎較短,冬季時則較長,顯然隨著季節的變化,竹竿受陽光照射造成的陰影,其長短會跟著變化,因此取中午時竿影最短的那天為夏至,又稱日北至或日長至;取竿影最長的那天為冬至,又稱日南至或日短至。
宋代名將宗澤,文武全才,為官清廉,政績卓著。靖康元年,金兵敗北退兵後,宋軍重占汴京,宗澤受命擔任開封府的地方長官。當時連年戰亂,農業收成不好,奸商們伺機哄抬物價,城內物價普遍飆升十倍以上,購買力急速下降,民眾怨聲載道,社會秩序混亂不堪。
《幼學》故事(9)火樹銀花
端午節,因為紀念屈原憂國憂民的忠義之心,幾乎是人人皆知,而九月九日重陽登高,也因為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兩個節日,一個重在弘揚屈原的愛國愛民之心,一個重在親人團聚思念之情,所以各具內涵。
【成語故事】一將無能 累死三軍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這句話出自《左氏春秋》,這裡的「將」指的是戰國時代那位只會紙上談兵的趙軍元帥趙括。當時趙王因為中了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結果斷送了趙軍四十萬將士的性命,讓趙國元氣大傷。
【文史】唐宋明時發現無主的寶物歸誰所有
在自家土地上或者人跡罕至的地方發現或撿到寶貝,應該歸誰?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近些年來,大陸媒體時有與之相關的新聞。
《幼學》故事(8)履端與人日
「年」的故事對世界各地的華人而言,黃曆新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充滿喜氣與歡樂的節日,更是親友團聚的好日子。
唐朝,是中華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百花齊開、大放異彩的全盛時期。她的溫文有禮、文化鼎盛和威力遠播,與當時西方世界的腐敗、混亂和分裂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以致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一路遙遙領先。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締造的「貞觀之治」,使整個社會真正走入了一個祥和、禮讓、安定、富足的歌舞昇平時期。
《幼學》故事(7)蓬萊弱水
《列子.湯問》中記載,在渤海東邊遙遠的地方,有一個眾水匯聚的海中之谷,叫做「歸墟」。「歸墟」深不見底,相傳裡面有五座神山,他們的名字是「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
【千古英雄人物】曹操(8) 丞漢相 挫赤壁
赤壁之戰,曹操軍中疾疫大興,致戰力大損,凱風突自南來,助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曹操曾與孫權書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雖天公不作美,拒讓曹操跨越江南一步,但大英雄笑談雄兵百萬,叱詫風雲之霸氣,不得不讓後人欽佩。
《幼學》故事(6)黃帝畫野
中國文化是半神文化。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神」和「人」之間的界線不是很嚴格,天上的神隨時可以下凡來,而地上的人也可以上天請求神的幫助。
【文史】講授中華文化經典的古代高等學府
上古五帝時期就有了高等教育,當時的教育場所叫「成均」,虞舜時稱為「上庠」,夏朝時稱為「東序」,商代時稱為「右學」,周代時名為「東膠」。西周時已經出現了「太學」的說法;從漢代開始,「太學」成為國家在京師所設大學的正式名稱。
清末小學國文課 令人驚歎的做人禮儀
回溯一百多年前,一覽清朝末年的小學國文課本,對孩子的教育,注重仁義禮儀,處處敬人為先,這樣的教育內容非常亮眼。這些基本的禮儀和倫理,均是效法聖賢愛人之道,教育小孩在家為孝子,在外為君子。從小在孩子心裡種下作正人君子的種子。這樣的傳統教育,才是華夏的風骨所在。
客來莫直入 古人入室很講究禮儀
常常看到日劇、韓劇在描寫家庭成員回家或者客人前來拜訪,尤其是在敲門無人應答直接進入沒上鎖的屋子時,通常會大聲說「我回來了!」「請問家裡有人嗎?」等等。而這正是中國古人提倡的禮儀,即「將上堂,聲必揚」。古人認為外人(家人)來訪(回家)不敲門、不打招呼是不禮貌的行為。
古代官員的「為吏之道」和座右銘
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皆有不少官吏。為官者,除了要敬畏天地、秉承聖人教誨修身、修心外,自然也還有一定的做官基本守則,即官箴。1975年在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秦代竹簡中,就有官箴文獻《為吏之道》,讓我們得以一窺先秦時期對吏治的重視和對官員的具體要求。
《幼學》故事(5)吳牛喘月
這一課,講到雪花飄落大地,呈現六瓣,預示著豐年的到來,將來農業會豐收,也就是瑞雪兆豐年的另一個說法,非常富有詩意和文學色彩。學到天文與人事的相連性的知識,也學到了富有文學色彩的表達方式。
中國人自古就相信神佛的存在,作為天、人連接的帝王也必須秉承上天的旨意,因為其權力「受命於天」,古籍中對此亦有闡述,如「有夏服天命」、「有殷受天命」、「先王有服,恪謹天命」、「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等。
《幼學》故事(4)雪神滕六
這一課的各種天文現象都在告訴孩子,一切都有神的主宰,要記住他們的名字,以便今後讀書,看到相關的詞語,不僅明白其意,還不會忘記一切都有神靈在看管,俗話說,三尺頭上有神靈,孩子們會從小就記住:莫做暗室虧心之事。人的行為必然存在道德底線。
【文史】年長者獲賜王杖 漢朝老人很幸福
漢朝是一個「以孝治天下」的王朝,如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對於自己的母親薄太后,就非常孝順。母親生病,他不僅廣招名醫,而且還親自給母親餵藥。母親病情突然加重時,他更是萬分焦急。上行下效,整個漢朝,對於老人,是相當的尊重,也給予了一定的特權,而保障老人特殊權利的是歷史上有名的「王杖制度」。
《幼學》故事(3)風欲起而石燕飛
這一課,頭兩句,傳授孩子如何看天氣,也就是今天講的氣象知識。古人講天地人三才,相互影響,相互關聯,因此觀天地之象,便可預知很多事情,這裡就是一例,孩子們從小學習這些知識,就會懂得看周圍事物的變化判斷天氣。
考試作弊能改變命運嗎?人有千算 天只有一算
清朝中後期,科舉考場上的徇私舞弊比較嚴重。有一種考生與考官、判卷官串通作弊的方法叫「關節」,俗稱「條子」。道光丁酉年(1837年)中舉的歐陽兆熊曾在日記中寫下他和同鄉李君參加科舉考試的一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