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東周
魯哀公對孔子說:「我今天有些空閒,讓我跟您談談我的心情吧。」孔子容色為之一變,避開席位說:「君主不可以向下臣談論心情,這樣就會君主不像君主了。還是讓我們談一下怎麼治理國家吧。」
齊國攻打魯國時,齊國將軍高奚正在馬上,他很遠的就看見一個婦女抱著一個孩子,另一隻手還拉著一個孩子,一路走著。這個婦女看見後邊有大兵來到,趕緊把手中抱的孩子丟下,抱起手裏拉著的孩子,匆匆忙忙往前奔走。高奚看到這情景,就追上前抓了那個被遺棄的孩子,問說:「前面的那個婦人是誰呢? 為什麼丟下你?」孩子哭著說:「那是我的母親」。
春秋時衛國國君衛靈公正與夫人夜坐閒聊,忽然聽到宮外車聲轔轔,車行到宮殿門前的宮闕時,聲音就戛然而止,過了一會兒,才又有轔轔車聲。靈公問夫人:「你能猜出門外乘車而過的人是誰嗎?」夫人回答:「這一定是蘧伯玉。」
曾參的母親在家紡線的時候,忽然有個人跑來對她說:「不得了了,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非常驚訝。她想到曾參是個非常善良的人,是不可能做出殺人的事情的,於是她馬上說:「不可能的,曾參是不會殺人的。」
儒家提倡人與人之間要以信義相交,應當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而不要隨便懷疑別人,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和睦相處。
天主之道,人不可知。自身主王之道,人亦不知,然不可不知。人生如夢,夢裡繽紛終是幻,幻醒無期,纍纍罪業卻成實。覺者下世度人回,無人回,再撣封塵再負累。
重義之人為維護道義可以不顧自身安危,不計個人得失,為了正義就算是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墨子,名瞿,春秋時期墨家學派創始人。他主張人與人之間平等相處,反對侵略戰爭。墨子懷抱救世的願望行義天下,認為只有義才能利民、利天下。所以,他以一個苦行僧的形象周遊列國,不僅極力宣傳他的學說主張,而且盡力制止一切不義之事,真可謂見義勇為。
《論語》記載子貢詢問孔子對富有而不驕橫的人評價時,孔子說自己贊同富而不驕,同時認為富而愛好禮儀更應該成為富人的操守。
孔子說:「巧言亂德」,即花言巧語會敗壞人的道德。孔子最反對巧言狡辯的人。「恂恂便便,侃侃誾誾」是孔子說話的準則。據《論語》記載:孔子在本鄉,非常謙虛謹慎,說話恭敬有禮;在宗廟或朝廷中,他說話就明白流暢;在與下大夫說話時,他表現的從容不迫,和氣而快樂;在與上大夫說話時,則是直言相告,和顏悅色。
在戰國時期,晉國盜賊橫行,全國上下無不為之苦惱。這時有叫郤雍的,他說自己能識別盜賊的相貌,而且只需要觀察盜賊的眉目之間的神色,就可以對盜賊的情況瞭如指掌。晉國的國君聽說以後,馬上就把他叫來,讓他去識別盜賊。結果他對盜賊的識別果真個個準確,協助抓捕了成百上千的盜賊。
《論語》中記載:孔子與弟子們在陳國某地斷絕了糧食,隨從的人都餓壞了,不能起身行走。子路滿臉惱怒,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厄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固然也有窮困的時候,但能安守節操。不過小人困厄了就不約束自己而胡作非為了。」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回答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替孔子趕車,孔子對他說:「孟孫氏問我怎樣做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侍奉他們,父母不在世後,要依禮節安葬他們,依禮祭祀他們。」
孔子說:「由啊!我教你知曉道理的方法吧!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是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度,這才是智慧!」
孔子說:「這個社會完了!我從來都沒有碰見這樣的人:能在發現到自己有過失的時候,同時又能夠進一步在心中自責、深刻反省的人。」
曾子說:「我每天以三件事情來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謀事盡心盡力了嗎?與朋友交往有不誠實的地方嗎?老師所教我的,都好好學習並在生活中實踐了嗎?」
林放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說:「你問的好極了!依禮而言,與其過於奢侈浪費,寧可節儉樸素。辦理喪葬大事,與其過於注重形式與外表的繁文縟節,寧可內心哀戚。」
子罕是春秋時期宋國的賢臣。宋國有個人得到了一塊美玉,把它獻給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的人說:「我已經拿給玉工看過了,玉工認為它是寶物,所以我才敢進獻給您呀!」
魏文侯問子夏:「我穿著朝服聽古樂,很快就躺下睡著了。但是聽鄭衛之樂,卻不知疲倦。請問古樂為什麼會使人疲倦,而新樂為什麼又使人喜歡呢?」
【傳統文化】子路強詞奪理
魯昭公十三年,孔子幫助魯國國君與齊國交涉,收復了陽虎作亂時被齊國佔去的土地,獲得了魯國國君和大夫季桓子的信任。子路便順理成章的成為季氏的家臣,輔佐季氏處理政事。
孔子有個弟子叫司馬牛,他的大哥是一個霸道的大惡人,因為孔子批評他私自建立城牆是不合禮法的事,他就想要追殺孔子。害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無法繼續呆在宋國。
魯哀公問孔子儒者的行為準則是甚麼,孔子說:「儒者平時的起居十分莊重嚴肅,坐立都非常恭敬,講話有信用,行為不偏邪。走路時不走險路捷徑以貪圖便利,居住時不爭冬暖夏涼的住處。他們珍惜生命,等待時機發揮作用。」
魯莊公十年,魯國軍隊在乘丘大敗宋國軍隊。次年夏天,宋國為了報乘丘之戰的仇而侵犯魯國,魯莊公率兵迎戰。宋國軍隊還沒有擺開陣勢,魯軍就已經逼近了他們,結果把宋軍打敗了。
王翦是戰國時代頻陽縣東鄉人,從小就文武雙全。他與兒子王賁都是秦王贏政手下的大將。
宴嬰字平仲,晏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出生於春秋末年,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他身高不滿六呎,但他並不自卑,而能運用他的智慧宣揚齊國的聲威,他曾任官於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在他擔任宰相時,勤於政事,清廉自守,對於良好的建議皆能從善如流,更能大力選拔優秀人才替齊國委靡的朝綱注入了一股清流。
《孫子兵法》是我國最早的一本兵書,內容是有關戰爭的各種軍事問題,可以說是一本軍事寶典,而寫這本書的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孫武。
公子聽說趙國有兩個有才有德而不願從政的人,一個是毛公藏身於賭徒中,一個是薛公隱於賣酒之家,公子很想見見這兩個人,可是這兩個人躲了起來不肯見公子。公子打聽到他們的藏身地址,就悄悄地步行去找兩個人,見面後,彼此都以相識為樂事,非常高興。
歷史故事:不願聽真話的下場
有一天,齊國要去攻打宋國,宋王派使者前去觀察敵情,使者回來說︰「齊軍距離我國很近了,因此我國民心渙散,大家都很擔心。」左右的人也對宋王說︰「這就像肉腐臭了會生蟲一樣,得趕快處理啊。」宋王聽了很生氣,便殺了使者。
歷史故事:孟嘗君聞過
孟嘗君令登徒直先護送象牙床回國。登徒直不願意去,他對孟嘗君的門人公孫戌說:「象牙床價值千金,如果有一絲一毫的損傷,我賣了妻兒也賠不起啊!先生要是能讓我躲過這趟差使,我有一把祖傳的寶劍,願意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