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美術 文藝復興盛期

米開朗基羅(5)《聖家族》

作者:周怡秀
米開朗基羅的圓幅蛋彩畫《聖家族》,即《多尼圓幅》(Doni Tondo,1505~1508)。(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49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除了《大衛》和《卡西納戰役》,米開朗基羅同時期承接的工作還包括一座青銅的《大衛像》(今遺失),聖母百花教堂委託的《十二使徒像》(後來僅做了《聖馬太》粗雕),一座《布魯日聖母》(註一),兩幅圓形的《聖母子》浮雕(註二),還有一幅較知名的《聖家族》——即《多尼圓幅》(Doni Tondo),或稱《多尼聖母》(Doni Madonna)。

《聖家族》與聖母題材

《聖母子》或《聖家族》題材在文藝復興時期極受歡迎,純真美好的聖母子形像令人愉悅,不僅傳達聖經寓意,也符合了世人對家庭溫馨諧和的願望;因此常用代表圓滿、完美的圓幅創作。

米開朗基羅的圓幅蛋彩畫《聖家族》,是應佛羅倫斯富商安喬羅·多尼(Agnolo Doni)所託而繪製的。這也是米開朗基羅傳世的唯一完成的木板蛋彩畫(註三),據推測是多尼為紀念與妻子Maddalena Strozzi的婚姻(1503~1504左右)而作(註四)。這幅《聖家族》遠超出當時約定俗成的表現法,再度顯示了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原創性。

拉斐爾繪製的《多尼夫婦肖像》(1505~1506)。(公有領域)

首先,人物的安排十分緊密,這一點倒可能是受達芬奇1501年繪製的《聖母子與聖安娜》草圖影響(註五)——將幾個人物緊密重疊、壓縮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形成更集中、有力的構圖。畫中以聖母為中心人物,跪坐在地,正轉過頭將聖嬰從後方聖約瑟的手中小心地接過來(一說是聖母將聖嬰遞給聖約瑟)。這個不自然的扭轉姿勢,不完全為了達到造形的目的,也具備了宗教的內涵:聖母仰望聖嬰的眼神,有慈愛也有崇敬,她以莊嚴的姿態承接了神的託付。聖母的造形也前所未見,她身著古代服飾,並沒有披戴頭巾或面紗,不但身體健壯,還裸露著一隻手臂,可說預告了西斯汀禮拜堂天頂《創世紀》中巨大女先知的形象。整體偏冷的色調,銳利的對比,都與當時社會流行的愉悅、諧和氣氛大相徑庭。畫面質感如雕刻般光滑、冰冷,卻也明亮細緻,散發著光輝。

聖家族三個人物互相凝視的眼神、扭轉的肢體都環繞成封閉的動勢,正好配合了整個圓形構圖。一道水平方向的石牆將畫面隔成前後兩個區塊:後方裸體人群是約旦河邊等待受洗的人們,象徵了耶穌到來之前的未開化世界,前方的聖家族則代表了基督降臨後的新世界;而在兩者間的小男孩,正是未來以洗禮帶領人們進入基督教化的施洗約翰。在舊世界,他是唯一仰頭望見未來救贖的人物。

米開朗基羅的《聖家族》局部。(公有領域)

這幅圓形作品的木框也十分具有特色,除了精美的浮刻雕飾,還有五個栩栩如生的聖人頭像突出環繞在框上,正上方是耶穌,下方是聖徒和天使。一般推測米開朗基羅可能參與或製作木框的設計。

米開朗基羅的《聖家族》木框也十分具有特色,除了精美的浮刻雕飾,還有五個栩栩如生的聖人頭像突出環繞在框上,正上方是耶穌,下方是兩個聖徒和兩個天使。(shutterstock)

米開朗基羅的聖母子作品中,從《梯邊聖母》算起,聖母的神情平靜肅穆者居多;沒有達芬奇式的朦朧笑意,更無拉斐爾的甜美親切,這或許是藝術家的個性與強烈的宗教情感使然。如《布魯日聖母》雕像(1501~1503),聖母子二人眉目低垂,莊嚴靜肅,似乎延續了凡蒂岡《聖殤》的悲傷氣氛。之後的兩塊未完成的圓形浮雕《碧堤圓浮雕》(Pitti Tondo)(圖)和《塔戴圓浮雕》(Tadai Tondo)(圖),則由於其中幼童(耶穌和施洗約翰)的動態而顯出較人性的表現:如《碧堤聖母》中的聖嬰手托著額頭,哭喪的臉孔似乎因疲倦而向母親尋求慰藉,後方的小約翰則報以同情的目光;《塔戴聖母》中的聖嬰則被約翰抓來的小鳥所驚嚇而躲避。小鳥可能和拉斐爾所繪的《金翅雀聖母》中的小鳥有同樣的寓意,金翅雀喜歡在荊棘中築巢,暗示耶穌未來的受難。

此後米開朗基羅少有聖母子的主題,直到為美第奇家族設計的陵墓(1521~1534)中才再次出現。(待續)

《布魯日聖母》雕像(1501~1503)莊嚴靜肅。(shutterstock)
《碧提聖母》(1503~1505),佛羅倫斯巴傑羅美術館收藏。(公有領域)
《塔戴圓浮雕》(Tadai Tondo 或稱《塔戴聖母》)(1504~1505)。(PawełMM/Wikimedia commons

註釋:

註一:由布魯日(Bruge)的慕斯克隆家族為裝飾當地聖母院而收購。

註二:《碧堤圓浮雕》(Pitti Tondo)和《塔戴圓浮雕》(Tadai Tondo),兩幅均因委託人而得名。Tondo源自意大利文rotondo,原義為圓形。美術名詞意指以圓形為基底的繪畫或雕塑創作結構,可能是圓形的木板,也可能是在圓框之內構圖。文藝復興時期圓幅畫象徵完美、圓滿,通常用於祝福家庭或婚姻,題材也較為溫馨。

註三:還有兩幅木板畫被推論是米開朗基羅早年的作品,一是《曼徹斯特聖母》(Manchester Madonna),估計是1495~1497年間在羅馬所作;另一件是《安葬耶穌》(Desposition in the Tombe,1500~1501),目前均收藏於倫敦國家畫廊。近年越來越多學者認同是米開朗基羅的真跡。

註四:創作時間也可能與拉斐爾繪製Doni夫妻肖像畫同時(1505~1506)。

註五:米開朗基羅曾經去臨摹達芬奇的《聖安娜》,然而即使臨摹他人作品,米開朗基羅也總是加上自己的見解,從新發展,不是完全模仿。@#

——轉載自《藝談ARTIUM》https://artium.co/zh-hant/node/17

(點閱【藝談】系列文章)

(點閱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 冬天多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沉悶些,有些人覺得天空烏雲密布缺少陽光令人提不起勁來。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裡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館裡望向天空,當天刮風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現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帶點細微的灰色、藍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寶藏之一是位於帕多瓦(Padua)的斯克羅維尼小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麼讓小小的斯克羅維尼神妙不凡,且意義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畫室的牆壁上寫有這樣的座右銘,作為靈感之源的提醒:「米開朗基羅的造型與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創造動物》這幅畫是向兩位大師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動態地描繪了神體,並滿懷愉悅地讚美自然界。此畫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國作家史丹利‧霍洛維茨(Stanley Horowitz)寫道:「冬天就像蝕刻版畫,春天是水彩畫,夏天像油畫,而秋天是綜合四季的馬賽克(鑲嵌畫)。」幾世紀以來,詩人與作家用筆歌頌四季,而畫家用色彩使之流傳千古。
  • 聚會宴飲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古希臘,有一種稱為「會飲」(symposium)的特殊宴會,是當時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隨後,宴飲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十分盛行,並以不同的形式傳承至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