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中人以下不可语上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111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子曰:“中人(1)以上,可以语(2)上(3)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第六》)

【语译】
(1) 中人:资质或道德水平中等的人,类似“中士”。《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2) 语:音“育”,告诉。
(3) 上:较高的学问或道理。

【语译】
孔子说:“具有中等资质或道德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较高的学问或道理;而具有中等资质或道德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较高的学问或道理。”

【研析】
心性高低不同的人对于善恶、好坏、智愚、是非、美丑等,判断标准不一,常引发不必要的比较、争论、误解等。以“中人”为例,应以什么标准来界定呢?诸子百家,各有所长,互有所短,但是别忘了,千古以来,世人在迷中的一切作为,是有一个不变不动的道德标准在衡量着的,如果以这个道德标准来衡量一切,那一切也就简单了,少了比较、争论和误解。因此,以心性高低或道德水平来判定一个人的修养比较适当。然而当今社会人心,不一定重视道德修养,甚至认为越“尖滑”越好,越不容易吃亏,越不容易被欺负,越聪明,因为衡量标准都反了。

人的心性、道德修养的高低,不只是包括悟性,还有在明白道理之后在生活中实践,言行表现的结果在证实着自己理解的道理,越做越好,修正自己的心性,升华上去。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忍受不少痛苦,守住心性,舍弃了一些执著和欲望,自己也具有了一些方面的德行。

从循序渐进、教不躐等、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来看,中人以上他的心性和衡量标准不会偏离正道太远,较高的学问和道理,他不难接受;中人以下他的心性和衡量标准已经偏离正道太远了,衡量标准可能都反了,听到较高的学问和道理,他容易起反感、争论和误解,甚至反面理解,这也不符合循序渐进、教不躐等、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想想看:要让心性低的人,一下子明白很高的理,并且去提高心性,忍受很大的痛苦,舍弃很多执著和欲望,这不是太强人所难了吗?正是所谓“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明智的人不会不知这道理的。

【延伸思考】
1、“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有时我们一番好意劝说、帮忙,人家不一定赏识、领情,其实这也常发生,甚至我们自己也常辜负人家的好意,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回想一下自己生活中的待人接物,举例经验谈。

2、有时我们会看到有些文艺创作,曲高和寡,不够大众化;有的人道德修养很高,孤芳自赏,归隐山林。如果我们想为更多人做点好事,服务别人,这样做合适吗?服务对像如果是大众,我们的表现形式是不是要最大限度符合社会大众能接受的形式呢?这和“表里如一”的原则有没有矛盾?为什么呢?

* * *
【历史故事】

“神童”孔融的故事

孔融(公元153-208年)东汉末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人,孔子的二十世孙。曾任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又任少府、大中大夫等职。性宽容好士,宾客如云,所作散文,锋利简洁,多讥嘲之辞,后因触怒曹操被杀。能诗,为“建安七子”之一。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是旧时为学童开蒙的基础教材《三字经》中的一段话,这里所说的四岁让梨的孩童就是东汉末年的大名士孔融。孔融少时成名,称之“幼有异才”。又据《融家传》记载,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岁时,每次兄弟们一起食梨,哥哥们都拿大的,他却总是拣小的。家中大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夸赞。

十岁那一年,孔融随父亲来到首都洛阳,当时河南尹李膺名声极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但是他“不妄接宾客”,不是当世名人和亲戚都不获接见。而孔融还是个孩子,却偏要见见李膺,他对李府守门者说:“我是李君府家亲戚,请通报。”李膺请他进来后问他道:“您与我是什么亲戚呢?”孔融答道:“当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老子有师友关系,所以我与君是世代通家之好啊!”在座的人听了无不惊叹他小小年纪如此聪慧,太中大夫陈炜后到,别人告诉了他刚才的话,陈炜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未必出色。”孔融接口道:“想必你小时候一定聪明伶俐了!”陈炜十分尴尬。

虎父无犬子,孔融被逮捕时,朝廷内外人人惶恐不安,深怕也被诛连。但是孔融的两个儿子,却是仍旧玩着游戏,一点也不慌张害怕,孔融对来使说:“希望只加罪于我,保全两小儿的性命。”孔融儿子从容不迫地答道:“大人您难道见过打翻了的鸟窝下面, 还有完整的鸟卵吗?”这就是著名的“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句话的出处。

为什么有这种无师自通的“神童”呢? 其实人真正的思想和超常智慧是来源于人的元神,而元神有年龄,有生生世世的轮回和记忆。孔融和儿子“幼有异才”, 其元神非幼儿也。

(资料来源:《世说新语》)

─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西汉时,韩安国担任中大夫,相当受梁孝王的器重,后来却因犯法而被拘禁在蒙地的监狱中。当时的狱吏田甲对他百般羞辱,韩安国非常愤怒,对田甲说:“已经熄灭的灰烬,难道不会再有燃烧起来的一天吗?”意思是说表明自己只是一时的落难,终究会有东山再起的一天!然而田甲却回答说:“如果死灰再度复燃的话,那我就撒尿把它熄灭。”
  •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众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那还要再增加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还要再增加什么?”孔子说:“教化他们。”
  • 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来勉人精进不懈。不论在进德或修业之事上都该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否则,半途而废,功败垂成,终究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 智宣子将要立瑶为后嗣,智果说:“智瑶不如智宵。”宣子说:“智宵残忍。”智果说:“智宵残忍表现在外面,智瑶的残忍在内心。心地残忍能败国,外表残忍不害事。
  • 春秋时代,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逃往齐国。齐景公问他:“你还这么年轻,就把国家丢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 樊迟问怎样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人伦合宜的道义,对鬼神要心存敬畏,但又不生邪念去招引追求,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于劳苦难事,做在人家前面,对于结果收获,得在人家后面,这就可以说是仁了。”
  • 曾子说:“父母去世了,要谨慎的办好丧礼,表达自己的哀痛,追念久远的祖先,要诚心恭敬的祭祀,这样,百姓的道德风貌就日趋敦厚纯朴了。”
  • 孔子说:“做得过度就如同是做得不足,都不适中。”
  • 太宰(1)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2)之将圣(3),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4)。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辞辛劳的周游列国。这一年,他正准备到楚国去,却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被两国的军队包围了七天。在荒郊野外,粮食耗尽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