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与不能是有差别的!

恋家女
font print 人气: 157
【字号】    
   标签: tags: , , ,

今天下午四点多,儿子的班导打电话来,儿子在学校有事情发生了。

虽然是星期天,儿子还是得到学校课后辅导。中午吃便当时,儿子发现自己便当的主菜从“酱汁排骨”变成了“起司猪排”。他当下跟老师反应:“我不是订这个,我不要吃起司猪排。”老师帮厂商打圆场,意思要儿子惜福别挑剔:“厂商今天或许比较忙,送错了不少,班上很多同学也都吃送错的便当。”但,儿子还是坚持不吃,搞到厂商特地再换一个不是起司猪排的便当来。

老师以为儿子在耍脾气,最后才搞清楚儿子是“不能吃”而不是“不要吃”,因为他有“乳糖不适应症”,跟我这个当妈的像极了!不擅言词的儿子表达不清楚给老师带来困扰,因此老师特地打电话向我确认儿子的状况,并要我协助后续处理。

“乳糖不适应症”说穿了就是吃了奶制品之后会引起肠胃不适,容易跑厕所拉肚子。我是个“乳糖不适应症”的人,从小就喝代奶粉长大。怀三次身孕时,为了孩子我尝试喝牛奶补充营养,结果是牛奶喝完,马上蹲厕所,但还是撑过来了。幸好生下的三个孩子都没有这种症状。

不过,怪的是,儿子进入青少年时期,身体开始出现一些转变。“成长痛”与“乳糖不适应症”开始困扰着他,以前喜欢喝的牛奶、吃的起司都不能再碰了。一旦吃了,隔不了多久肠胃迅速蠕动,便要直接与马桶亲近,且屡试不爽。

体质的变化,让儿子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多了不少疑问?为什么以前可以,现在却不行了。我告诉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国二以前,我留着一头西瓜皮的直发。生理期来了之后,直发突然就变成了卷卷头,在毕业纪念册上同学都还不忘提及我那像贵宾狗一样的卷毛头发。

儿子的表达能力有待加强,毕竟“不要”与“不能”是有很大差别的。幸好遇上一位有耐心的班导愿意听儿子的解释,并且拨电话给家长了解状况。经过这次便当事件,希望儿子在班上的表现能越来越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因为在学校担任行政工作,主要在支援老师教学,及提供家长和学生各项服务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常常接到家长对老师班级经营的抱怨电话,倒是很少接到家长肯定老师教学的电话。这样的现象真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亲师之间的冲突往往造成“三输”的局面。
  • 身为教师,应该针对如何教育好我们的孩子,使其不受外来不好因素的影响。学校家长或地方上难免有些比较特殊的人,要避免以特殊眼光看待,他们更需要被尊重与肯定其好的一面。不要触动人性负面的因素,尽量善意的对待,就能化解暴戾与冲突。在教好学生的同时,无形中也教好了我们的家长。
  • 新学期的开始,班亲会就是一座很好的桥梁,妥善运用班亲会,可以获得极佳的教学相长效果,而且,对于日后的亲师沟通,具有事半功倍的功能。如何营造温馨、有趣、创意及有效率的班亲会,实在是每位导师必备的能力。
  • 如果老是用自己窄小的角度去看待、要求他人,不论几岁,你都还只是个“Child”;若能懂得抛下己身,偶尔当当别人,想想别人的感受,站在他人的立场客观看看全局,才有那么一点点可能成为“Adult”。
  • 【大纪元2月23日报导】(中央社伦敦22日路透电)本周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父母愿意让成年儿子回家的概率,比女儿多出3倍。
  • 父母亦我儿女?这样的说法似乎对父母不够尊敬。看看以下这篇文章,想想,蛮有意思的......
  • 住在温哥华岛的一对夫妇最近被卑诗最高法庭裁定,要为自己未成年儿子的涂鸦行为,承担监管不当的赔偿责任。这是加拿大首例。
  • 视孩子的教育高于一切是华裔父母的共同特点。即使是移民多年,孩子出生并成长在美国,也放不下传统的东方教育方式。可是很多生活在海外的华裔父母也不得不承认,以东方的教育方式管教在西方社会成长的孩子,常常会有一种在夹缝中的感觉,不知如何做会恰到好处—既不失东方的严厉,又不失西方的宽容。
  • 根据英国一项具里程碑意义的报告,成长在传统双亲家庭,而且经常与父母共进晚餐的小孩,比较可能会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
  • 【大纪元3月3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颜伶如波特兰2日专电)电脑与网路发达,让越来越多儿童、青少年成为被歹徒盯上的目标。美国儿童安全专家指出,家长必须加强亲子沟通,才能确保儿女的网路安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