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吃掉所有的人〈1〉

文/李苑芳(猫头鹰图书馆馆长)
【字号】    
   标签: tags: ,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入妈妈的怀抱,幸福忘不了。”然而“宝贝”这个名词似乎是──只有在妈妈的羽翼下才可能有的称呼。〉

一天,小君的老师亲切的拉着我的手,说:“说故事的魅力实在太大了,班上的学生只要一遇到你要来讲故事的那天,就会自动的特别早到;而且前一天放学时,彼此总会竞相告知,兴奋的期待你的到来呢!”

接着又说:“孩子们都很喜欢你,你说的话他们应该比较会听吧?”
“有什么事我可以帮得上忙的呢?”
“你记得小君吗?”脑海浮出那张黑黑乾乾的小脸,平常不是动手打人就是沉着一张脸闷不吭气。

“当然记得!”
“我看她最近越来越消沈,心里很担心;我想,如果你能特别拨出一段时间陪陪她,也许对她会好些?”

于是,星期一的早自习我就到班上把小君带走了。
“小君,我看你最近好像不太跟小朋友玩,是不是?”
“……。”
“小朋友常常欺侮你吗?”
“有时会。”
“不喜欢上学吗?”老师曾经告诉过我:小君的作业老是不写、考试也不会,小朋友觉得她会拖累了整组的表现,而没有人愿意与小君同组。
没想到她却回答说:“喜欢啊!”

我看她有些不耐烦,便问她:“你想听什么故事?”
“你可不可以说那个‘吃不饱的猫’?”
我记得那是一只连主人、月亮、城堡都吃下去的猫的故事;我凭着片段的记忆,边整理边叙诉给她听,她听得是那么专注、那么投入,似乎掉进了那只猫的世界里……;直到我说完了,她才轻轻的叹了一口气:“如果能把那些讨厌的人都吃掉,那该有多好!”

“你想吃掉谁?”
“所有的人。”
“譬如说?”
“小娟和阿辉!”她用力的把揉成一团的卫生纸丢在地上,咬着牙骂了一句:“去死好了!”才又说:“我每天一回家,他们俩个不是骂我、就是打我;烦都烦死了,受不了就给他们几巴掌,打得他们哇哇大叫,伯母就立刻出来指着我的鼻子臭骂我欺侮她小孩,说我和我妈一样都是坏胚子!还不让我吃她煮的饭,我就自己煮饭、自己洗衣服;他们是全世界最可恶的人,我最讨厌他们了!”小君紧握着拳头,露出愤怒的目光。

“我恨死了我的家!我喜欢到学校来上课,在学校我还有一点快乐;可是,在家里爸爸动不动就打我,他老是说我只会给他惹麻烦!而奶奶又很啰唆,一天到晚就说我妈是个坏女人,小时候不要我,现在我长大了才要回来带我走,教我不要被她骗了,还说她不是个好妈妈……。”

我错愕的听着这一连串可怕的故事,实在很难相信眼前这个三年级的孩子每天要面对如此不堪的生活?心疼的伸出手想搂搂她,她却警觉的把我的手架开;“每天要去听伯母的责骂、奶奶的数落,小君心里一定很难过,其实你相信自己的妈妈一定不是像他们说的那样的,这之间可能有什么误会吧?”小君无奈的垂下头。

“大人的世界有时候真的很复杂,要你一个小孩子去面对这些事情,实在很辛苦,这样的日子一定不好过吧?以后,每个星期一的早上,我都会在这儿,等你来,说故事给你听。如果你心情不好时,我们也可以聊聊天、说说话,这样你说好不好?”小君露出了一个难得的笑容,高兴的点点头。
〈未完待续〉

——转载自台视文化出版社《我是坏小孩?》@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忽然了解了,我和希特勒最大的不同,恐怕是我有这个肯替世人牺牲一切的二哥,而希特勒没有这个福分。
  • 星期一早上,我兴匆匆的抱着几本童书到小君班上,却撞见老师皱着眉头的说:“她又没写功课了!”所以,在老师的目送下,小君抱着功课跟着我到辅导室去,她盯着一片空白的“国语习作”嘟着嘴迟迟不肯下笔。
  • 刚坐下,就看见小君喘着气跑进来,“我的作业已经给交给老师了,我今天可以好好的听你讲故事啦!”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编者按:情感忽视会演变成情感虐待,但忽视与虐待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题,这一篇章,让我们与《欠缺母爱的孩子,你的伤好了吗?》 一书的作者来探讨,如何在过与不及的情感中,取得应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绍了性别认同教育引起的争论和家长们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护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陈彦玲博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 上篇我们讲了2个故事,2个孩子的父亲都因为“安全学校联盟计划”中所谓的“性别认同”而将孩子带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别认同”是什么?专家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编入公立学校学龄前教育课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无偏见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对幼教教师灌输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观念。而当幼儿园对儿童灌输这些观念时,却不需要得到家长的许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关系攻击,是通过解除友谊、排挤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进行的威胁。父母们常常惊讶地发现,关系攻击可能会出现在三岁孩子的身上。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被朋友推开的经历可能完全令人费解,并在日托或幼儿园引发焦虑。
  • 这个故事是为了帮助一群8岁孩子,希望他们能再度相信这个世界的奇迹和美丽—在听到这个故事之前,他们很难摆脱在网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图像。图像加上难以摆脱的深刻感受,让孩子们吓得睡不着—他们尖叫、流泪,也恐惧独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