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舜禹之有天下

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454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子曰:“巍巍(1)乎,舜禹(2)之有天下也而不与(3)焉!”

【注释】
(1)巍巍:高大的样子。
(2)舜禹:舜是传说中的圣君明主。禹是夏朝的第一个国君。传说古时代,尧禅位给舜,舜后来又禅位给禹。
(3)与:参与、相关的意思。“不与”,指的是不以居位为乐。

【语译】
孔子说:“多么伟大啊!舜和禹虽然拥有天下,但是并不以拥有天下为乐。”

【研析】
孔子当时所处的社会很混乱,政局动荡不安,弑君、篡位之事屡见不鲜。孔子赞颂传说时代的“舜、禹”,能以天下苍生为重,将个人名位置之度外,这表现孔子对古时禅让制度的认同,借由称颂舜禹,抨击现实中的问题,也许是意有所指。

【延伸思考】
请比较古代的禅让、专制和现代的民主制度之间的异同。

* * *
【相关资料】

让人敬重的“禅让”

由于大禹仁爱宽厚,以百姓疾苦为先,深受人们的爱戴。舜也十分信任大禹,便封他于夏地,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大禹州市。大禹成为“夏禹国”的国君,所以大禹也叫夏大禹。

大禹为人有功不居、仁厚可靠,虽然只是一个国君,却很受舜的信任,每有要事都要请他去商量。

舜没有把帝王之位传给自己的子孙,而是于公元前2208年禅让给贤能的大禹。开明、仁德的“禅让”令现代人望尘莫及。现代中国不仅一党专制和任人唯亲,还耗费巨资抢官当。而中国古人的以德治国却为后人千古传颂。 

【课后作业】
“禅让”的精神如何发挥落实于生活中?

─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战国时,有一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先是自夸他的盾说:“我所卖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东西能把它刺穿”;又夸赞他的矛说:“我所卖的矛十分锋利,没有东西不被它刺穿”。旁人听见后,忍不住的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楚国人一时无法回答他的问题。
  • 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6),己欲达而达人(7)。能近取譬(8),可谓仁之方(9)也已。”(《论语.雍也第六》)
  • 战国时魏国大臣庞葱,将陪同魏太子到赵国当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说市集上出现了吃人的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 将军前在南阳(1)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2),有志者事竟(3)成也!弇(4)因复追步(5),步奔平寿,乃肉袒负斧锧(6)于军门。(《后汉书·卷一九·耿弇列传》)
  •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3)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4)?君子人也。”(《论语·泰伯第八》
  • 孔子说:“如果有人能像周公那样具有美好的智能和技艺,却表现骄傲自大而且吝啬小气,即使还有其它方面的才华,也就不值得看了。”
  •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具备高尚品德的人了,他再三把王位让给弟弟季历,又隐藏自己的功绩,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 此章言不越职侵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容易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有僭越之嫌。从另一方而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要“安分守己”。
  • 孔子说:“对于禹,我实在找不出缺点来批评他了;他对饮食很简朴,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粗劣,而祭祀时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简陋,而致力于修治沟渠水道。对于禹,我实在找不出缺点来批评他了。”
  • 风,漂(1)物者也。风之所漂,不避贵贱美恶。雨,濡(2)物者也。雨之所堕(3),不避小大强弱。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4),人虽遇漂濡,而莫之怨也。故曰:“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管子.形势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