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为何常问为什么?

font print 人气: 221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12月23日讯】(大纪元吴宇凡编译报导)小孩自呱呱坠地后,认识这个新的世界最快的方法就是问“为什么?”这已成了小孩每天说最多的话。常有父母亲不堪其扰而回应小孩:“不为什么!”科学家表示,小孩常常会问“为什么?”并不是为了要惹恼父母亲,他们只是想要获得正确答案。

密西根大学研究员伯蓝地.佛莱兹(Brandy Frazier)表示,“自小孩开始问为什么起,为了能获得正确答案,他们也会问自己相同的问题。小孩学习新的事物要比我们想像的还要积极。”

幼儿求知欲强 能分辨因果关系

1900年对小孩行为发展的研究,已经了解到小孩只知道两个事件发生时间先后的关系,直到七、八岁才能分辨事件的因果关系。而最新的研究却指出,早在三岁的时候,小孩就已能分辨事件的因果关系了。

佛莱兹为了要了解小孩对于不同问题的反应,和他的同事检视了六个二到四岁小孩每天和父母、兄弟姐妹或是访客之间的对话内容后,总共约发现了3100个与因果关系相关的内容。

研究员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内容,如“妈妈,为什么我的肚子这么大?”“为什么不把灯一直开着呢?”和“蛇没有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佛莱兹说,“小孩似乎对于他们有兴趣的事物,有一定程度的求知欲。”

未获得满意答复 持续提问概率高

研究的另一部分则是以实验室为基础,包含了四十二位年龄三岁到五岁左右的学前儿童。研究人员使用玩具、故事书和影片来激发小孩的兴趣,由此来观察小孩的说话内容。此研究项目设计了可引发小孩提问的情况。例如,在小孩面前描述一本故事书的内容,原本应该将牛奶加入榖片,但故事却描述小孩把柳橙汁倒入榖片中。

研究人员对小孩测试的项目分别提出了正确的解释和答非所问的回应:例如,当小孩问及柳丁汁故事的情节,“他为什么那样做?”时,大人会提出“他以为那是牛奶。”或是答非所问的回答:“我喜欢将牛奶加谷物中。”两种答复。

结果发现,小孩对于正确解释和答非所问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方式。将近三成的概率,小孩获得一个正确解释的答案后,会点头表示同意,或是说“喔!”。对于答非所问的解释,超过了二成的概率,小孩会重复再问原来的问题。而只有百分之一的小孩,获得正确答案后还会再问相同的问题。

小孩的问题千奇百怪,但是他们无非是想要从这些问题中获得合理的答案,父母亲可在回应他们的问题后,继续引导小孩思考其他的问题,除了能增进亲子间的互动,也更能激发小孩的创造和思考能力。


孩子自小便对这个世界充满疑惑与好奇,渴望探索这个世界,在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提问时,即便无法有问必答,也可以尽量利用正面的方式来引导孩子。(JOHN MACDOUGALL/AFP/Getty Images)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加拿大卑诗大学(UBC)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居住在贫富混合收入居民区的幼儿比居住在富人区的幼儿能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研究人员说,社区的多样性有利于幼儿的教育发展。
  • 将在2010年7月1日推出的澳洲改善早期儿童教育计划,旨在为了全国83万儿童的未来,改进澳洲政府认可的幼儿园师资,但却将使家长每年要为每个幼儿额外支付500至1500澳元。
  • 古人对小孩的教育方式如何?我们通常都有一种刻版印象,觉得古人对小孩的教育方式很“八股”,但其实不尽然。
  • 擅长瑜珈专业的LULU老师,携带一岁十个月大的宝宝乐乐体验由亚培提倡的幼儿早期五感刺激教育理念活动,与曾接受过CNN、BBC、NBC、Discovery专访的美国知名幼儿教育专家Robert Titzer博士,一同探讨透过五感刺激教育理念启发宝宝学习发展的影响,并验收乐乐的聪明学习成果。
  • 在讨论孩子的习惯教育之前,我们先来说说“父母的习惯”。到目前为止,我曾遇过无数个孩子与父母亲,我在这些亲子关系之中,发现到很有趣的事。
  • 情绪的基石就是自我肯定、正面的自我价值、社交技巧及同理心。研究智慧的专家们强调,“心智力量”和计算、书写、阅读、说话及思考所用的“头脑能力”是同等重要的。
  • 如果你希望看见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心理平衡的人,即使在我们这个知识日益复杂、生活节奏快速的时代,你还是应该特别留意他情感的世界,并有计划地促进他的情绪智慧。
  • 【大纪元11月30日讯】(大纪元记者索菲编译报导)安省全日制幼儿园计划即将实施,一个幼儿教育专家机构日前颁布一份报告,指称省府无视他们的最佳研究学说。报告批评政府支付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工资要远远低于教师,然而他们却希望这些幼儿教育工作者将在全省的工作中全面成为合作伙伴,而且儿童暑期班的短缺和缺乏家长参与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 当我看到小学生的父母时,总会觉得读书好像当成惩罚似的,会强迫孩子读书的家长还颇多。
  • 父母希望孩子能“专心”,这需要先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才能加以教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