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给男孩贴标签

苏平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不久前,看到有关四川地震灾区准妈妈的报导。

38岁的李涵,10岁的儿子在地震中遇难。她说,如果这次生的是还是男孩,一定要教他调皮一点,不要像哥哥那样乖。因为,“地震里走掉的孩子,很多都是很乖的,调皮的孩子活下来的多。”

李涵这样说,我想可能是因为,一向听话的孩子即使在感觉到大地颤抖后,仍然会坐等老师发号施令;而平素调皮捣蛋、就爱冒险的男孩可能会按捺不住地跑出去。

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在英国,同是38岁的女友怀头胎6个月,花了将近200英镑去私人诊所做B超。

她说,她所属的公立医院不透露胎儿性别,她想知道怀的是不是男孩。我追问,如果是男孩又怎么样?她说,知道了,就有时间调整心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现在在英国,我们面对着一场规模浩大、有“科学依据”作后盾的“反男孩”宣传:男孩动辄就被描绘成调皮捣蛋、惹事生非、多动症患者;与女孩相比发育迟缓、成绩差、前途暗淡,简直就是二等公民。

难怪,时常有人向我投来同情的目光(我有两个男孩)。

青蛙、蜗牛、狗尾巴

“丑化”男孩,古已有之。英国一首古老的童谣就说,“小男孩是用什么做成的?青蛙、蜗牛和小狗的短尾巴;小女孩是用什么做成的?蜜糖、香料和所有的好东西!”

不久前长子生日,来宾中,穿着漂亮连衣裙的小女孩安安静静地画画或是神态优雅地聊天;几个男孩却从一个房间窜到另一个房间,玩老鹰抓小鸡或是“大灰狼,几点了?”的游戏。大灰狼肯定比小画家噪音大多了,身后也难免留下一片狼藉。

7年间,我所听到的、读到的“理论”也似乎都在强调养男孩的“挑战”。读过澳大利亚作家Steven Biddulph的《Raising Boys》或是英国人Tim Kahn的《Bringing up Boys》,你就不会再把生男孩看作人生一大喜;上星期出版的英国著名儿童问题作家Sue Palmer的《21世纪的男孩》副标题让人心寒:现代生活如何导致男孩脱轨,怎样让他们重返正道!下个月出版的美国作家Michael Gurian的《男孩的用途》批评“社会、家庭和学校未能给整整一代男孩指明人生的方向”。

有统计数字说,英国幼儿园中,男孩被开除的可能性比女孩高4倍;小学学认字读书,男孩需要“吃小灶”的概率比女孩高3倍;该上中学了,男孩的听说水平落后女孩11个月,读写落后12个月,数学落后6个月。连年中学会考,几乎所有的科目男孩成绩都不如女孩;现在50%的女孩能考上大学,男孩却不到40%;被拘留的青少年男女比例是4:1;被开除的学生中83%是男孩。

写到这里,我已然欲哭无泪……这一切,都该怪谁呢?

别给男孩贴标签

有专家认为,男孩带来的挑战主要是天性造成的。男孩天生能量大,需要跑跑跳跳、打打闹闹(我常对友人形容,带孩子如同养小狗,每天需要遛两回);男孩更喜欢冒险、打闹,从中,他们学到的是判断能力、自信心和处事本领。

像现在这样,一生下来就被“定性”,如同Tim Kahn形容的:没完没了地给男孩戴上“麻烦”的标签,他们就会成为麻烦。在很多男孩心目中,表现差、学习成绩差成了“酷”,就知道用功反倒会被起个“geek”或是“nerd”的外号。

缺乏榜样可能也是一个原因。英国单亲家庭很多,很多男孩成长过程中缺乏男性榜样,仅有的女性榜样——妈妈对男人的观念可能也很负面。

另外,小学里几乎没有男老师,中学里也寥寥无几。这样,从教室布置到课间玩的游戏,都难免女性化。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的男孩子不自觉地也女性化、变得乖巧了,但有些男孩却会感到本性受压抑,从而反抗、行为更难控制。

老师怎么这么偏心眼?

男孩成绩差,有教育专家认为,现在的考试方式对女孩子有利,因为女孩更谨慎,模块式考试、单元作业计学分都是女孩的强项。相反,男孩更愿意临时抱佛脚,考试前死记硬背,不符合现行考试体制的要求。

去年,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的教育心理学讲师J.Swinson说,他发现,现在小学中虽然女孩同样可能调皮捣蛋,但男孩子遭批评的可能性要高出5倍。上课中,即使男孩子同样举手,老师也更愿意挑女孩回答问题。他认为,对男孩子的这种“偏见”很有可能损伤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导致他们表现差、成绩差。

长子就时常抱怨老师“偏心眼”。他说,只要女生往老师跟前一站、打开眼泪的闸门,老师经常不问青红皂白地就判男生,“到操场边罚站5分钟”。

我再给男孩鸣个不平。为什么我们一说起5岁的女孩会读书就沾沾自喜,怎么从来没有人夸奖同岁的男孩跑得有多快?树爬得有多高?跳墙的时候有多勇敢?为什么男孩子的强项一定要被看作缺陷呢?

男孩子更像男孩子

如果今天的男孩都像女孩一样乖巧,明天人们上哪去找男子汉呢?

我想,李涵所说的“希望自己的男孩更调皮”,可能指的是男孩子能够更像男孩子,思想独立、处事果断勇敢、敢于冒险。

我的同事腾龙不久前在一篇文章中把英国2000年后称作“裹在套子里的一代”。厚厚的安全套下,喘气恐怕都困难,还怎么果断、冒险?

因此,不管出了什么事,老师不让动,恐怕就不敢动。

转自“BBC中文网”(原篇名<从“地震里走了的乖孩子”说起>)◇(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某天参加一个聚会,看到一对母女坐在前面,那个女孩不断的打着妈妈,或许是要引起妈妈的注意。那是一位年轻妈妈,但是她却连理也不理,或许她知道她孩子的习性吧......教育的困难在于人是活的,人有自己的思维;人有个别差异,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教育也就更重要了。因为人的可塑性,所以教育可以改变人的行为表现,可以感化人的内在思维,当受教者对教育者产生认同时,教育的深耕就开始长苗头了。
  • 中华文化蕴涵重德行善的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珍贵遗产,广为国际友人珍惜与热爱。但是古老文明如何赋予新貌,洗净现代社会污染的尘垢,而不沦为说教与灌输呢?真、善、美是普世的价值,美育可以用很具象的形式表现内涵,触动人心、启发善念,促进心理生活的理性纯真。
  • 的确,梦想非常重要,甚至比一切的知识或技能还要重要。梦想与“找个好工作赚大钱”这一类的目标不一样,梦想是一种向上向善的愿景。梦想应该不是可以计量的成就,不是经由管理手段可以达到的目标。不过,要确定到底什么是自己的梦想,有时候是不太容易的......
  • 儿子提到现在的家庭很普遍的现象──各司其职,爸妈卖力工作,孩子窝在房里各忙各的,尤其越是安静不惹事的孩子,更让父母放心,或者在上学、补习间周旋,比父母还早出晚归,家人的情感越来越疏离……
  • 爱孩子,就该教他(她),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除了学习知识技能之外,还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会替别人着想,懂得尊重、关怀他人,不自私自利、不虚荣、不浮夸、踏实负责....等。
  • 每个家长费尽心思栽培孩子,无非希望他们拥有更多能力,在未来更有竞争力,以确保有个幸福快乐的未来。父母的苦心当然没有错,但是,当我们鼓励孩子优异的表现,为了他们赢过别人而雀跃时,会不会无形中造成孩子以外在成就或别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价值的生活态度?
  • 孩子需要跟爸爸相处的时间,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孩子的确会把关爱与被陪伴的时间画上等号。但如果只是长时间坐在客厅跷脚陪孩子看电视,这样算陪孩子吗?至少要花些时间专心陪伴孩子、与孩子产生互动才有用。研究指出,在严格定义下,每个孩子每天获得父母陪伴的时间,甚至还不到两分钟。
  • 自主学习要如何准备?如何才能成为一位真正终身学习的人?在指南群山的环抱中,李雅卿缓缓道出这十几年来,他们所坚持的教育理想。一个孩子要有自主能力,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对生命的自觉,包括自我生命跟别人生命存在的觉知;第二,他必须要有能力,包括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
  • 在思考是否给予孩子足够时间之前,你需要先坦白、诚实地排出他们在你心中的顺位。你当然有权利决定孩子不是主要首选,你大可选择打拼事业、赚大钱等伟大志向,没有人能说你不对。只是,若你做了这种选择,你将永远无法与孩子拥有足够的珍贵时光。不过,若你将孩子排在前位,你也必须做出某些抉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