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管理社會策略:唐刑法

清雅
font print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尚書·虞書·舜典》)

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傳》)

刑之不可犯,不若禮之不可逾。(《晉書》)

太宗曰:「賞罰所以代天行法。」(《新唐書》)

太宗謂群臣曰:「吾聞語曰:一歲再赦,好人暗啞。吾有天下未嘗數赦者,不欲誘民於倖免也。」(《新唐書》)

金作贖刑

誤而入罪,出金以贖之。(《唐律疏議》)

撲作教刑

笞刑五:笞一十,贖銅一斤;笞二十,贖銅二斤;笞三十,贖銅三斤;笞四十,贖銅四斤;笞五十,贖銅五斤。(《唐律疏議》)

笞者,擊也,又訓為恥。言人有小愆,法須懲誡,故加捶撻以恥之。漢時笞則用竹,今時則用楚。 (《唐律疏議》)

笞之為言恥也;凡過之小者,捶撻以恥之。漢用竹,後世更以楚。(《新唐書》)

鞭作官刑

杖刑五:杖六十,贖銅六斤;杖七十,贖銅七斤;杖八十,贖銅八斤;杖九十,贖銅九斤;杖一百,贖銅十斤。(《唐律疏議》)

杖者,持也,可持以擊也。(《新唐書》)

太宗嘗覽《明堂針灸圖》,見人之五藏皆近背,針灸失所,則其害致死,歎曰:「夫箠者,五刑之輕;死者,人之所重。安得犯至輕之刑而或致死?」遂詔罪人無得鞭背。(《新唐書》)

徒刑五:一年,贖銅二十斤;一年半,贖銅三十斤;二年,贖銅四十斤;二年半,贖銅五十斤;三年,贖銅六十斤。(《唐律疏議》)

徒者,奴也,蓋奴辱之。《唐律疏議》

流宥五刑

流刑三:二千里,贖銅八十斤;二千五百里,贖銅九十斤;三千里,贖銅一百斤。(《唐律疏議》)

謂不忍刑殺,宥之於遠也。(《唐律疏議》)

大罪投之四裔,或流之於海外,次九州之外,次中國之外。(《唐律疏議》)

謂不忍刑殺,宥之於遠也。(《新唐書》)

死刑二:絞、斬;贖銅一百二十斤。(《唐律疏議》)

絞、斬之坐,刑之極也。(《唐律疏議》)

乃古大辟之刑也。(《新唐書》)

太宗規定:死刑二日五覆奏,決日,尚食勿進酒肉,諸州死罪三覆奏,其日亦蔬食。(《新唐書》)

又有議請減贖當免之法八:一曰議親,二曰議故,三曰議賢,四曰議能,五曰議功,六曰議貴,七曰議賓,八曰議勤。(《舊唐書》)

轉載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道德經》告訴我們,我們人、萬物,都是由道派生出來的,當然他們就有道賦予他們的特性,我們就需要根據道賦予人的特性來管理社會、根據道賦予萬物的特性來管理自然。
  •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 」(《史記》樂書第二)
  •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明白事情的因果關係。
  •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
  • 孔子講為政的原則就是講德,教化人民修身養德、保持人的善良本性,並且以《禮》作為行為標準,社會就能夠治理好,老百姓知道羞恥,不會做不該做的事情,這就是天下人嚮往的。
  • 郭氏是史上唯一經歷八朝皇帝,五次位居皇太后、太皇太后之尊的女人。她享受過無以復加的榮華富貴,帝王都要向她行子孫之禮;親歷過朝局動亂和生離死別;目睹了皇位走馬燈似的更換,她輕而易舉就可奪取。可是,她始終穩坐於後宮,扶持子孫皇帝,沒有非凡的定力,是很難做到的,因而這些帝王對她非常敬重。史書評價,她所立下的「社稷之功」,可與她的爺爺郭子儀相輝映。
  • 如果您曾觀賞過神韻的演出,那麼您肯定透過逼真的天幕布景探訪過唐朝。橫跨七至十世紀的唐朝,是當時亞洲勢力最雄壯的帝國。名垂千古的良君、才高八斗的文人,唐朝盛世之繁榮、兵力之雄壯,使其在當時的影響力遠播世界,萬國來朝。
  • 上古中國禮儀文化並非僅指人們的社交禮儀,其範圍涵括了上至國家的政治制度、律法典章,社會的道德倫理、思想文化;下至黎民百姓的做人準則、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規範,無不包含在內。中國禮儀文化是自天而來的文明,源自於神的智慧,內涵博大精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