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篇(10)

【故國神遊】遠水無人公自渡 獨棹孤舟盡日橫

作者:宋紫鳳

立於秋風亭上,一川江水橫亙目前,寇準脫口吟道:「遠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571
【字號】    
   標籤: tags: , ,

巴東之地有江,江邊有亭,名曰秋風。立於秋風亭上,一川江水橫亙目前,特別是在波平浪靜的時候,獨對遠水接天,久也不覺其單調。而在這秋風亭上,曾有一位年青人,憑欄而立,望著一葉孤舟,浮在為水氣與宿霧染青的江面上,從早至晚,脫口吟道:「遠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這位年青人,就是年方弱冠的巴東縣令寇準。

初來此地,尚值秋天。走在千林蔽日的山中,仰天惟見鳥道入雲,側耳時聞老猿清唳,竟有種一赴絕域的孤寂。更何況,寇準少年得志,十九歲舉進士,卻突然來到這深山窮谷,未免望孤驛而傷羈旅,聽風雨而動鄉情。

不過,寇準畢竟是寇準,把小小的巴東縣令做得有聲有色。當地土人多以狩獵為生,寇準勸民務農,將這一方窮鄉僻壤治理得地無曠土、人無遊民。他又使人鑄造了一只碩大的秤錘,置於巴東公堂之下,以示民情重大,務求公平。又於縣衙大門的楹聯上大書「鐵權長鎮江風靜,明鏡高懸天下安」。於是不出半年,巴東縣政通人和,四方晏然。土人敬愛之,呼其為「寇巴東」。而他在縣衙庭前親手種下的雙柏,亦為土人比作召公甘棠。此外,寇準又於江畔建白雲、秋風二亭,常於公務之暇登臨眺望。每值此時,他隱然覺得自己如同一只小舟,因為不甘寂寞,注定宦海沉浮,因為不願逐流,每每擱淺江心。

——是的,在命運的江心上,寇準就是那只特立獨行的孤舟。

從他出生時,既因雙耳垂為肉環而與眾不同。而他也自疑前世嘗為異僧,所以這一世,雖然少年得意,仕途早達,心中卻總有一種遺世獨立的蕭瑟,此不同於他為政時的雷厲風行,亦不同於他平日裡的豪放不羈,那樣的一位不為人知的寇準,大概也只能在他的詩文中尋見,蓋如其《秋思》詞中所寫:「搘頤當此景,無語夕陽中」。

至於青年時的他,則因少年老成而成為同輩人眼中的另類。說其少年老成,不只是因他寫得出「遠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這樣曠遠如終古的詩句,也不只是因為他十九歲即成為大宋朝最負盛名的龍虎榜的探花,更因他雖年少不免傲物,卻絕非浮薄之輩,雖然銳意進取,卻絕不取巧鑽營。寇準當年高中進士,將赴殿試時,有人對他說太宗素來不喜青年舉子,以為年少輕薄,往往於殿試時罷去,不如增報年齡。寇準答曰:「我方進取,豈可欺君耶? 」

及其日後回至京師身居高位,依然特立獨行,不通事故,每有意外之舉,驚動上下。譬如淳化二年(991年)大旱,太宗招近臣問以時政得失,眾人不過是答些天數使然之類的空話。惟有樞密院直學士寇準抗聲答道:「《洪範》講究天人之際,感應不虛,此番大旱,必是刑法有所不平。」太宗聞言不悅,問寇準有何不平,寇準卻請太宗先召二府大臣。及眾臣皆至,寇準當眾說出參政王沔徇私枉法之事,王沔當即被罷,太宗由是乃知寇準可用,擢為樞密副使。寇準剛直無所顧避,震動朝堂,以至時人傳曰:「寇某上殿,百僚股慄」。

又如寇準官至參政時,一次奏事殿中,一語不合,太宗怒起,寇準竟扯住太宗衣角,請他重新坐下,一定把事情議定才行。雖然當時太宗頗覺有拉拉扯扯不成體統的尷尬,但事後,卻對寇準深為嘉賞。太宗嘗對人說:「朕得寇準,猶唐太宗之得魏徵。」

其時,朝堂之上頗有骨耿之臣,譬如治蜀名臣張詠,又如左司諫,知制誥王禹偁。所謂人以群分,寇準與張詠交遊最久,王禹偁與張詠乃是親家,與寇準亦頗相雅重。不過寇準的剛直嚴毅又與此二人有所不同。在張詠的眼中,寇準實在有些太率性而為了,所以張詠評價這位老友,說他有奇才,卻少學術。而一向被人視為不夠包容的寇準對這位長他十多歲的老友卻甚是寬容。無論是布衣之時,或是位至宰相,對於來自張詠的一些不大順耳的批評或勸告,寇準或一笑納之,或一笑了之。至於王禹偁,在寇準看來,則古板得實在索然寡味。寇準為人性豪奢,好夜宴,喜劇飲,又因其酷好《柘枝舞》,而得了「柘枝顛」的綽號。 ——率真如兒童,這是寇準剛直甚至狷急之外的另一面。

有人看不慣寇準動輒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氣派,以為其擺闊。其實寇準的輕財實在只是一種不為外物所累的曠達,並且也真的只是「擺」闊而已,而他日常的生活卻清儉到近乎寒酸,頗似韓愈所謂「簷石之儲,常空於私室;方丈之食,每盛於賓筵」。寇準出入富貴四十年,所得俸祿大都施予宗黨故舊,一生不置田宅產業,宦跡所至或寄宿寺院,或租屋賃宅。他的居所更是簡單的可以,只床前那幅青幃帳就已用了二十年,時有破損,即命人縫補。人或不解,寇準笑曰:「青幃雖破何妨,不忍用之既久,卻因一朝破弊而丟棄」。寇準的另一位布衣好友魏野,拜訪他的陋室時還為賦一詩,有句云:「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台」。而這話日後竟傳至北朝遼國,多年後,遼使來到東京,還專門打聽哪一位是「無地起樓台」的宰相。

寇準直行正道,自然少於變通,不免樹敵招謗,而罷官外放的命運也就在所難免。謫臣的境遇往往淒涼,而寇準的謫宦生涯卻大為不同,在青州,他常常會客劇飲,使人舞《柘枝》,每舞必盡日;在鄧州,他縱酒夜宴,燃燭達旦,又自創製燭法以消遣,以至數年後,鄧州花燭甲天下,雖京師不能造,雲是寇萊公燭法;在鳳翔,他的「柘枝顛」愈加嚴重,每舞柘枝竟至數十遍,數十年後,尚有鳳翔老尼自雲是當日萊公柘枝妓,而她講起寇萊公好柘枝的故事,就像白頭宮女說玄宗;在河陽,河畔亭上還留有寇準的墨跡,使人想見他當日徘徊此地,一路吟誦,從堤草春風直至夏日鳴蟬,從霜林秋雁直至殘雪寒山⋯⋯

大概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道理,在經歷了兩次謫宦生涯後,四十三歲的寇準終於回到京師,並於次年官拜宰相。不過特立獨行似乎是寇準不能擺脫的宿命。連他的拜相之日都那麼與眾不同。當然,這種不同卻不是甚麼腰金衣紫的富貴榮光。此時,遼主與蕭太后的大軍正節節南下,二十萬契丹鐵騎揚起的塵霾籠罩大宋朝野。寇準應宣上殿,趨步從容。仁弱的宋真宗望著眼前剛不容物、固執率性、常常不討人喜歡的寇準,忐忑的心情終於鬆弛下來,他確信,他所需要的那個能夠乾綱獨斷的宰相就在眼前。#

(未完,接【故國神遊】北宋篇11)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蕭何是大漢開國第一相,他的生平被記載於《史記》,流傳於《漢書》,兩千二百多年後的今天,蕭何的名字依然家喻戶曉。而每當人們提到他時,不暇思索開口即來的卻總是那一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西元前300年的一天,被秦人稱為「智囊」的秦相樗裡子在臥榻之上將不久於人世。彌留之際他說出了一生中最後一個預言——「百年以後,將有天子的宮殿夾立我的墓旁」。樗裡子去世了,被葬於渭水南岸的章台之東,秦人以為大概後世的某位秦王將在此地大興宮室吧,誰又能想到,一百多年後,秦時的明月之下,迷離著夢色的已是漢家的宮闕。樗裡子的墓右,是大漢天子的長樂宮,墓左是大漢天子的未央宮,而樗裡子墓的位置正應對著夾於兩宮間的武庫。
  • 人的命天注定。信也不信,由你,是也不是,交由歷史評說。
  • 是一個動盪的年代,雖說大漢一統,中原初定,而大漢王庭卻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經歷了劉邦對異姓王的誅殺、呂雉對劉姓王的清除,直至西元前180年秋八月,呂氏滅門,一場持續了近二十年的動盪嘎然而止。而此時遠在代地的皇子劉恆已經平平靜靜地做了十七年的代王,這在命運中沉浮的諸皇子中,實為異數。
  • 西元907年,唐哀帝禪位,中原大地陷入了五代十國的亂局。短短五十年間,中原朝廷已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更迭矣。此外,周邊又有大小藩鎮擁兵自重,是為十國。而契丹趁亂,取燕雲十六州,建大遼,自此北方藩籬盡撤,遼朝始為中原之大患。
  • 元960年,三佛齊國使臣來朝,及至東京汴梁,才知道今日中原已是大宋天下,駕坐紫宸殿中的新帝王乃是受禪登基的大宋皇帝趙匡胤。使臣將貢物進上,其中最為貴重的是一隻通天犀,犀中有紋,形如龍擎一蓋。宋太祖托犀在手,審視著犀中的紋路,卻發現這龍紋的形跡象極了一個篆體的宋字,心甚訝之,於是用這只犀角飾於革帶之上。
  • 行山下,北伐的大軍拔營回師。數日前,他們剛剛收復了瀛州、莫州,又克定了易州,正準備舉兵東向進取幽州之際,周世宗卻一夜病倒,不省人事,於是進取計劃只得放棄,北伐之師功敗垂成。此刻,士兵們士氣低落,軍將們憂心忡忡,這其中也包括了水陸都部署趙匡胤。他不時駐馬回望,一顧再顧。在他的身後,是太行山的北麓,向著東北方向蜿蜒而去。以這條山麓為界,其西北至東南分布著燕雲十六州。而十六州之北,則是契丹鐵騎無法越過半步的長城。自然這些都在趙匡胤的視野之外,而他此刻極儘目力所望見的,是如兵氣結成的陣雲,瀰漫在太行山上,終年不散。
  • 新邦初造,宋太祖刻碑立誓:不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人。誓碑蔽以黃幔,藏於太廟,立為家法。宋太宗登基,改年號為太平興國,將修文德以致治作為新政之重,上承太祖未竟之志,下開有宋太平氣象。而普天下的讀書人,更是生逢其時,得遇了一個屬於士大夫的時代。
  • 扶搖子站在太華山雲台峰頂,俯仰大千。其下,正值五代亂世,天下板蕩;其上則是景雲含彩,明星璀璨;其內,盡是五行布陣,太極演像;其外,更有汗漫之宇,希夷之境。所謂希夷者,聽之不聞是為希,視之不見是為夷,不過扶搖子卻於那希夷之境中,恍惚時見雲光鶴影,依稀可辨廣樂天音,而這些卻不是凡夫所能知曉的了。
  • 《逍遙游》寫大鵬「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又將「揹負青天」「而後乃今將圖南」。想來扶搖子以摶為名,圖南為字,亦懷大鵬之志,將做逍遙之遊。譬如此刻,扶搖子下山而去,如白雲之出太華,倏忽之間竟至潞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