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老字號:「正明齋」餑餑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餑餑,就是北京老話中糕點的意思。正明齋是京城內專門經營餑餑的著名字號,開業於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正明齋的創辦人孫學仁,祖籍山東省掖縣。清道光初年(公元1821年)山東大旱,他隻身來北京謀生,向同鄉借了些銀子,在前門外肉市街上擺酒灘。由於買賣實在,待人熱情,生意越做越好。後來孫學仁把兒子招來幫忙經營,幾年後有了積蓄, 在肉市南頭路東開設了正陽樓酒樓, 生意十分興隆。

清同治三年五月,孫學仁在前門外煤市街南頭路東找到一處三間門臉的舖面房,正式開辦正明齋餑餑舖,聘請名師,精選原料,精工細作,自產自銷滿漢餑餑。由於貨真價實,質地優良,產品問世後,很快進入宮廷御膳。清末崇彝在《道成以來朝野雜記》裡,把正明齋譽為北京最有名的三家餑餑舖之一。

正明齋開業後,買賣興隆,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在前門外北橋灣路西開設了第一分號;於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在前門外鮮魚口迤南路東開設了第二分號;於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在前門外珠市口迤南路東開設了第三分號。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正明齋分了一次家,正明齋和第三分號歸孫學仁、孫學義經營;第一、第二分號歸孫學士等人經營。正明齋第一分號改稱正明齋東棧,第二分號改稱正明齋東記。

1919年,孫學義在前門外西珠市口柳樹井路北開設正明齋西號;1920年,孫學士在前門五牌樓迤南開設了正明齋晉記,1922年,在鮮魚口小橋路南開設了正明齋文記。正明齋(老店)由於經營管理得法,重視商品質量,在同行業中後來居上,聞名京城。正明齋經營品種全,花樣多,一年四季都有應節的商品,其品種大致可以分為硬皮、油炸、酥皮、蛋糕、糖皮五大類。其中精品糕點就有數十種之多,如奶皮餅、乾菜月餅、薩其馬、蜂蜜蛋糕、桃酥、黃酥月餅等,所用芝麻都須去皮才能使用。同時,正明齋還負責提供居民辦喜慶事、祭祖祭佛需要的各種餑餑。清宮內所需要的各種餑餑,從同治朝起,也均由正明齋製作供應。

張學良將軍居京時,常派副官到正明齋去訂做玫瑰餅。玫瑰餅是老北京的傳統糕點,又稱為「內府玫瑰火餅」,清初就已成為宮廷細點。此餅的與眾不同之處是用玫瑰花瓣做糖餡。京劇大師郝壽臣先生則最喜愛食用正明齋的雞油餅,在旗的主顧們也愛到正明齋買奶油薩其馬、杏仁乾糧、風味月餅、蜂蜜蛋糕等。蜂蜜蛋糕是用白面、雞蛋、白糖、蜂蜜、青梅、桂花、瓜仁,經過打糕、灌糕、烘烤、冷卻等工序精製而成,有滋補養身、清火潤腸的功效。

而正明齋最出名的滿洲餑餑是薩其馬,這是北京著名京式四季糕點之一。《燕京歲時記》中寫道:「薩其馬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道光二十八年的《馬神廟糖餅行行規碑》中寫道「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張,凡冠婚喪祭而不可無。」正明齋製作的薩其馬最為有名,具有色澤米黃,口感酥松綿軟,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濃郁的特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湖筆產於浙江天興縣的善璉鎮,歷史上屬湖州管轄,因而所產之筆稱為「湖筆」。湖筆風格齊全,品種繁多,根據使用和原料不同,可分為羊毫(羊毛)、紫毫(兔毛)、狼毫(黃鼠狼尾巴上的毛)、兼毫(前三種毛的混合物)四大類,規格有250多個。羊毫最軟,紫毫最硬,狼毫銳而健,兼毫則剛柔相濟。
  • 稻香春開業於1914年,創始人張森隆,又名春山,江蘇丹徒縣人。他學徒出身,1912年由於生活所迫挑擔來京,與同鄉在東安市場東慶樓內出攤賣鎮江特味眉毛肉餃。由於張森隆精明能幹,腦筋靈活,又有製作南方食品的好手藝,生意日益興隆, 以後又增加了幾種南味糕點和肉食。
  • 墨是中國古代文房四寶之一,歷史悠久。西周時期出現了人造墨,春秋戰國時期墨被廣泛使用,以後不斷創新、發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高峰。
  • 位於杭州中山中路298號的邵芝巖筆莊,原名粲花室,創建於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後以店主名為店名,自設制筆墨工場,製作的毛筆以「尖、齊、圓、健」四絕為特色,深得歷代藝苑儒林稱著,清時被列為貢品。在杭州的百年老店中,邵芝巖筆莊是唯一精製各類毛筆和經營文房四寶的中華老字號商家。
  • 舊時,翁隆盛茶號為杭州三大茶號(汪裕泰、方正大、翁隆盛)之一。清乾隆皇帝南巡時特封「翁隆盛茶號」為「天字第一茶號」,還親筆御題了兩塊招牌,並印上乾隆兩字的方、圓兩方印章。自此,「翁隆盛茶號」更加名揚四海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 黃曆的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陽。「端午」處於純陽之端。民間有俗諺「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為夏令時節防瘟辟毒的啟動日。端午節的節俗很多,來源久遠,背後蘊藏豐富的文化典故。一起來文化尋根:回顧端午節的九大節俗與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