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字号:“正明斋”饽饽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饽饽,就是北京老话中糕点的意思。正明斋是京城内专门经营饽饽的著名字号,开业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正明斋的创办人孙学仁,祖籍山东省掖县。清道光初年(公元1821年)山东大旱,他只身来北京谋生,向同乡借了些银子,在前门外肉市街上摆酒滩。由于买卖实在,待人热情,生意越做越好。后来孙学仁把儿子招来帮忙经营,几年后有了积蓄, 在肉市南头路东开设了正阳楼酒楼, 生意十分兴隆。

清同治三年五月,孙学仁在前门外煤市街南头路东找到一处三间门脸的铺面房,正式开办正明斋饽饽铺,聘请名师,精选原料,精工细作,自产自销满汉饽饽。由于货真价实,质地优良,产品问世后,很快进入宫廷御膳。清末崇彝在《道成以来朝野杂记》里,把正明斋誉为北京最有名的三家饽饽铺之一。

正明斋开业后,买卖兴隆,于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在前门外北桥湾路西开设了第一分号;于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在前门外鲜鱼口迤南路东开设了第二分号;于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在前门外珠市口迤南路东开设了第三分号。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正明斋分了一次家,正明斋和第三分号归孙学仁、孙学义经营;第一、第二分号归孙学士等人经营。正明斋第一分号改称正明斋东栈,第二分号改称正明斋东记。

1919年,孙学义在前门外西珠市口柳树井路北开设正明斋西号;1920年,孙学士在前门五牌楼迤南开设了正明斋晋记,1922年,在鲜鱼口小桥路南开设了正明斋文记。正明斋(老店)由于经营管理得法,重视商品质量,在同行业中后来居上,闻名京城。正明斋经营品种全,花样多,一年四季都有应节的商品,其品种大致可以分为硬皮、油炸、酥皮、蛋糕、糖皮五大类。其中精品糕点就有数十种之多,如奶皮饼、干菜月饼、萨其马、蜂蜜蛋糕、桃酥、黄酥月饼等,所用芝麻都须去皮才能使用。同时,正明斋还负责提供居民办喜庆事、祭祖祭佛需要的各种饽饽。清宫内所需要的各种饽饽,从同治朝起,也均由正明斋制作供应。

张学良将军居京时,常派副官到正明斋去订做玫瑰饼。玫瑰饼是老北京的传统糕点,又称为“内府玫瑰火饼”,清初就已成为宫廷细点。此饼的与众不同之处是用玫瑰花瓣做糖馅。京剧大师郝寿臣先生则最喜爱食用正明斋的鸡油饼,在旗的主顾们也爱到正明斋买奶油萨其马、杏仁干粮、风味月饼、蜂蜜蛋糕等。蜂蜜蛋糕是用白面、鸡蛋、白糖、蜂蜜、青梅、桂花、瓜仁,经过打糕、灌糕、烘烤、冷却等工序精制而成,有滋补养身、清火润肠的功效。

而正明斋最出名的满洲饽饽是萨其马,这是北京著名京式四季糕点之一。《燕京岁时记》中写道:“萨其马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道光二十八年的《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中写道“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张,凡冠婚丧祭而不可无。”正明斋制作的萨其马最为有名,具有色泽米黄,口感酥松绵软,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浓郁的特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湖笔产于浙江天兴县的善琏镇,历史上属湖州管辖,因而所产之笔称为“湖笔”。湖笔风格齐全,品种繁多,根据使用和原料不同,可分为羊毫(羊毛)、紫毫(兔毛)、狼毫(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兼毫(前三种毛的混合物)四大类,规格有250多个。羊毫最软,紫毫最硬,狼毫锐而健,兼毫则刚柔相济。
  • 稻香春开业于1914年,创始人张森隆,又名春山,江苏丹徒县人。他学徒出身,1912年由于生活所迫挑担来京,与同乡在东安市场东庆楼内出摊卖镇江特味眉毛肉饺。由于张森隆精明能干,脑筋灵活,又有制作南方食品的好手艺,生意日益兴隆, 以后又增加了几种南味糕点和肉食。
  • 墨是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一,历史悠久。西周时期出现了人造墨,春秋战国时期墨被广泛使用,以后不断创新、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高峰。
  • 位于杭州中山中路298号的邵芝岩笔庄,原名粲花室,创建于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后以店主名为店名,自设制笔墨工场,制作的毛笔以“尖、齐、圆、健”四绝为特色,深得历代艺苑儒林称着,清时被列为贡品。在杭州的百年老店中,邵芝岩笔庄是唯一精制各类毛笔和经营文房四宝的中华老字号商家。
  • 旧时,翁隆盛茶号为杭州三大茶号(汪裕泰、方正大、翁隆盛)之一。清乾隆皇帝南巡时特封“翁隆盛茶号”为“天字第一茶号”,还亲笔御题了两块招牌,并印上乾隆两字的方、圆两方印章。自此,“翁隆盛茶号”更加名扬四海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 黄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龙年,岁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龙子、龙女,生肖属龙。然而,黄历新年和十二生肖并非华人专属,不同国家对于生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亚国家哈萨克,今年的生肖是蜗牛而不是龙,属龙的人到这个国家就变成属蜗牛了。
  • 秋风起兮,七夕节又将来到。牛郎(牵牛)、织女与中华儿女相伴几千年,有情有义的婚姻,相许相牵的爱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七夕的一年一会,让人感叹之外,也让我们反思什么吗?
  • 黄历的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阳。“端午”处于纯阳之端。民间有俗谚“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为夏令时节防瘟辟毒的启动日。端午节的节俗很多,来源久远,背后蕴藏丰富的文化典故。一起来文化寻根:回顾端午节的九大节俗与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