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原始相声风貌》﹙中﹚

撂地演出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续前﹚
一、 朱绍文“穷不怕”
朱绍文即为当时一派之祖,他生于1829年,卒于1903年,汉军旗人,幼年学唱京剧丑角,后来改为架子花脸,擅长编写武戏、演戏、教戏,学识渊博但不热衷科举。1862年咸丰皇帝去世,同治元年要求老百姓戴孝,勒令百日内不准演戏、动乐,戏园子被迫关闭。家无隔宿之粮的朱绍文为了要养家糊口,只得流落“天桥”一带,靠说笑话、唱小曲,讨几文铜板,维持生活。他手里敲打的竹板上刻着︰“满腹经纶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

观众看到这饱含愤懑的词句,异口同声的管他叫“穷不怕”,于是“穷不怕”成了他的艺名。他家的门框上曾贴着这样一副对联︰
上联——“无时不怕穷经皓首”,
下联——“励精矢志朱紫著身”,
横批——“舌治心耕”。
他的竹板还镌刻着这首五言诗︰“日吃千家饭,夜宿古庙堂,不作犯法事,哪怕见君王。”

这些诗句描绘了贫困艰难的卖艺生涯,也抒发了坦荡胸怀;人穷志不穷,靠卖艺维生,不走邪门歪道。那时候,头顶烈日的露天演出,情况跟沿街乞讨是差不多的;随身的道具很简陋,只有一把笤帚、一副竹板和一袋白沙子。他以地为纸,白沙子当墨,往地上洒字,俗称“白沙洒字”。他常常勾出丈二大的“福”、“寿”、“虎”等双钩字,还在每个大字下面洒上四行小字,边洒字边演唱“太平歌词”,用以吸引观众。

二、 实地演出
“太平歌词”的唱工颇有点像“莲花落”,当时颇受欢迎,例如一边用白沙子洒“容”字,一边这样唱︰
“小小笔管空又空,能工巧匠把它造成,
渴了来喝的砚瓦水,闷了来花笺纸上任意纵横。
先写一撇不成个字,后添一捺把“人”字成。
“人”字头上添两点念个“火”,大火烧身最无情。
“火”字头上添宝盖儿念个“灾”﹙同“灾”﹚字,灾祸临身罪不轻。
“灾”字底下添个“口”念个“容”字,得容人处得把人容。”

唱词通俗,曲调悠扬,观众不由自主的围了过来。有时候,他先不言不语的撒好字,便开始解释字意,讲古论今,引述笑话掌故,直到甩出几个响“包袱”,才在观众笑声中敛钱。有时撒完一副对联,将笤帚放下,单腿跪着,右手拍腿击打节拍,吟诵对联或演唱小调。

常写的一副对联是这样的︰“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书翰林书。”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正念、倒念,字音相同,很适合听。他还经常表演相声“字象”;先写一个字,说字形像什么,做过什么官?为什么丢官罢职?然后两方一问一答,有来有往,讽刺贪官污吏,痛快淋漓。

有时候,一边撒字,一边敲打竹板朗诵,像是自言自语,实际上是朗诵给观众听的。
例如︰“二木念个“林”,戴宗问智深︰武松哪里去?拳打快活林。”
又如︰“一大便为“天”,文殊问普贤︰寿星哪里去?跨鹤上西天。”
有时还会把《百家姓》、《千字文》编成小曲演唱。

上述种种内容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后来朱绍文和他的徒弟搭档,一捧一逗,互相问答,逐渐演变成“对口相声”。

三、 追本朔源
其实在朱劭文之前,最早的相声艺人是张三禄,他比朱绍文年龄大四十来岁,并未正式收徒。张三禄演出时既变戏法,又使口技,穿插着也使用“贯口”相声的演出,加上说笑话。他当时是北京东城与西城艺人的头目,他人熟地灵,凡是需要打个地啊,照顾一下艺人啊,都可能找他,认识他的人很多。而朱绍文主要是唱“太平歌词”,然后再说段笑话,逗个哏,其中有些就是从张三禄那里学来的。

﹙待续﹚(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参军戏”是好笑的,是诙谐的,是幽默的,又是讲道理跟时事的,这与古代“俳优”的作用与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参军戏”演出的地点如果不在宫廷,就是在帅府,艺人们往往要当着帝王跟达官贵人的面前演出;而“参军戏”内容“敏感”,如果不披上喜剧的外衣,用笑话的面貌出现的话,免不了会给自身带来祸殃。
  • 不少学者早就注意到“参军戏”与相声之间的渊源关系,认为相声是由古代的“参军戏”发展、衍伸、变化而来的,因此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和喜剧风格的“中国讽刺文学”。很多学者赞同从表演形式跟内容来看,古代的“参军戏”跟现代杂耍类的相声,具有百分之九十的相似性,但绝不是在“参军戏”跟相声之间划等号。
  • 宋代的百戏杂陈、盛况空前,说唱艺术臻于高潮。据文献记载推断,宋代百戏中明确属于说唱艺术的至少有︰“讲史”、“说三分”、“五代史”、“小说”、“商谜”、“合生”、“说浑话”、“说经”、“诸宫调”、“学像生”、“学乡谈”、“叫果子”、“唱耍令”、“唱赚”、“小唱”等。
  • 提到谈古论今、如水之流的“舌辩”,显然继承了“俳优”滑稽多变的传统,例如《清平山堂话本》里<快嘴李翠莲>的快言快语︰

    “公是大,婆是大,伯伯姆姆请坐下,两个老的休得骂,且听媳妇来禀话:你儿媳妇也不村,你儿媳妇也不诈。从小生来性刚直,话儿说了心无挂。公婆不必苦憎嫌,十分不然休了吧。也不愁,也不怕,搭搭凤子回去吧。也不招,也不嫁,不搽胭粉不妆画。上下穿件缟素衣,侍奉双亲过了吧。

  • “相声”一词是由“像生”逐渐演化而来的,所以提起宋代百戏中与相声的“学”相关的艺术形式,首先要说说“学像生”。
  • 属于摹拟声音的技艺可以“叫果子”为例,“叫果子”就是摹拟街头做小买卖的么暍,但是增加了音乐性,并且适当的加以美化,与后世相声的“摹拟市声”如出一辙。如传统相声《改行》中的一段,即因表演者逼真、酷似的演出,常常引起热烈的掌声︰
  • 宋代百戏与“相声”里“文字游戏”的相关艺术形式,主要有“合生”与“商谜”两种。
    “合生”又做“合笙”,历史渊源较为久远,是介乎“杂剧”、“说书”与“商谜”之间的技艺。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戏的合生,以两人演奏对话,有时舞蹈唱歌,有时指物题咏,滑稽含讽闻名。
    “商谜”,就是猜谜,属于语言文字游戏,古已有之。古代“俳优”的“隐语"其实就是猜谜活动。
  • 相声继承了“乔合生”“指物题咏”,“应命辄成”,“滑稽而含玩讽”的传统,更有创新和发展。如传统相声《兄妹联句》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合生”又做“合笙”,历史渊源较为久远,是介乎“杂剧”、“说书”与“商谜”之间的技艺。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戏的合生,以两人演奏对话,有时舞蹈唱歌,有时指物题咏,滑稽含讽闻名。
    “商谜”,就是猜谜,属于语言文字游戏,古已有之。古代“俳优”的“隐语"其实就是猜谜活动。
  • 关于“相声”一词的由来,必须从“像生”—“象声”—“相声”的发展线索来看,在相声的具体成长阶段,就是从“象声”往“相声”过度而最后定名为“相声”的过程。
  • 作为行业,相声肇始于1870年前后,早期的相声艺人把相声作为经营性的行业,正式建立三派﹙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自立门户,授徒传艺,并制定行规、行话以形成惯例,并严禁未入门的人以假乱真,具有明显的垄断性。故自清咸丰、同治年间的这一代相声艺人开始,行业上正式有了相声这一行当,以及师徒、行会的观念,从而也有了相声宗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