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邊城】漢使西行記

蔡大雅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7月8日訊】在意大利國家圖書館浩瀚如海的檔案中,有份兩千年以來不為人知的文件,那是一份用古拉丁文書寫、記錄了西元前一世紀時一段漫長且充滿不可思議的旅行。主角是位遠自東方來的使者,他懷著特殊的使命,代表著中國的皇帝出使西方,歷經千辛萬苦與重重危難,來到了羅馬。

他帶著豐厚的禮物覲見羅馬最高首長執政官,表達中國皇帝想要互通有無、建立友好關係的願望,得到執政官與元老院的同意。正當他要繼續往西前進的時候,一場突然襲來的瘟疫奪走他的生命,使他病逝在異鄉,除了留下作為贈送外國國王的絹帛等物外,就只有這份檔案,是他在覲見執政官時所作的陳述,經由通譯翻譯而記錄下來。

此檔案由於使用古拉丁文書寫,加上當時對神祕未知的東方世界極為陌生,無法將使者對羅馬及西行沿途的描述做適合的翻譯,以致這份珍貴的檔案一直為人所忽視,直到本世紀初,一位學者在進行古文件研究時,才在無意中發現。以下是白話中譯本,由於經過輾轉的翻譯(古漢文→古拉丁文→現代意大利文→英文→中文),文中多處或有疏漏錯誤,為使讀者不至於如墜雲霧之中,筆者參考中國古籍裏之相關記載,稍作更正補充。


圖為中亞地區天山山脈的吉爾吉斯坦Son-Kul湖,位於古代絲綢之路上。(Getty Images)

遙遠東方、絲綢之國的使者


漢唐絲綢之路的重鎮:高昌古城遺址。(Getty Images)

馬略奧斯(Gaius Marius)七年(西元前一零零年),羅馬共和國的首都羅馬來了一位從遙遠的東方、自稱為漢朝的國家所派來的使者。執政官馬略奧斯在元老院接見他,使者呈上漢朝皇帝致羅馬執政官的信函,內容如下:


漢唐絲綢之路的重鎮:高昌古城遺址。(Getty Images)

「漢朝的皇帝恭敬的問候大秦(羅馬帝國)國王平安,我從出使西域回來的使者那裏聽說,遙遠的西海(即現今的地中海)邊有個大秦國,是個與漢朝一樣富庶強盛的大國,便想與貴國結為兄弟之邦,平時互通有無、交換財貨;遇有外來侵略時,也可以互相援助、聯合退敵。大秦與漢朝結盟可以結合兩國之力,除了保障本國人民性命財產的安全外,還可以維護兩國間萬疄內的和平安定,實是百利而無一害,望大秦國王多加考慮。漢朝皇帝知道貴國人喜愛漢朝的絲綢與瓷器,特贈送大秦國王絲綢十匹、瓷器二座,作為初次交往的禮物。」

馬略奧斯十分高興,因為羅馬在前不久才結束長達百年的內戰,他雖然在民主派的支持下成為執政官,進行軍事改革以穩定形勢,但貴族派仍伺機而動,軍人出身的他,自然樂意有強大的外援來作為自己執政的後盾。只是他也和其他元老一樣,並不清楚漢朝的情況,羅馬人極為實際,便想從使者那裏瞭解這個東方大國的虛實。

所以,馬略奧斯下令隆重地接待遠來的客人,帶領他參觀羅馬城,接待他在元老貴族專用的浴池裏沐浴消除疲勞,然後舉辦晚宴為他接風。席間在音樂的助興之下,眾人享用豐盛的食物與香醇的葡萄酒,氣氛十分熱絡。酒過三巡,馬略奧斯開口問使者是否願意向眾人介紹自己、故鄉以及一路來的經歷。


擁有兩千五百歷史的伊朗古城巴姆,自古位居絲路要衝。(Getty Images)

羅馬人喜歡在宴會時聆聽傳奇故事,這原是古希臘社會的習俗,著名的荷馬史詩《奧迪賽》、《木馬屠城記》,據說即為吟唱詩人在宴會時彈唱之作。羅馬在征服希臘後承續了希臘文化,也保留了這個傳統。所以當馬略奧斯請求漢朝的使者敘述他的故事時,所有人都屏息以待。

自我介紹打開成功外交

漢朝的使者聽到馬略奧斯的請求後說:「尊敬的執政官以及各位大人,我只是一個小小的使臣,憑著漢朝皇帝的聖明得以出使西域,並平安來到貴國,實無任何功績可言。但尊敬的大人們既然不嫌棄我的粗鄙,我只好不顧羞恥地告訴各位我的經歷。」

「我叫伊吾(音譯),建元二年(漢武帝年號,西元前一三九年。後面提及的元狩、元鼎等,皆為漢武帝年號)出生在敦煌,是居住在北亞的月氏(yuezhi)人,今年三十九歲。我的故鄉敦煌位於漢朝國境的最西端,原本屬於月氏國,漢初被匈奴所占。當我十八歲時,敦煌成為大漢的領土;元鼎六年(西元前一一一年)立敦煌為郡。

敦煌自古以來因為盛產好瓜,曾被命名為「瓜州」。後來之所以被稱為敦煌,我父親告訴我,「敦」有大的意思,「煌」則有昌盛的意思,總而言之,應該就是希望這裏可以又大又盛。敦煌位於高原的北邊邊緣,四周被廣大的沙漠圍繞,有條河穿越城市,帶來了兩岸的綠洲帶,使之逐漸成為進出沙漠、來往西域的一個重要地方。

我父親成為當地負責接待外來使臣的小官員,我則是他的助手。可能由於我本身就是胡人,加上擁有一些與各國使臣接觸的經驗,所以當朝廷召募使者出訪西域時,我得以中選,成為漢朝使臣的一員。在出使西域前,我曾進京朝見天子,接受博望侯張騫的指導,學習使節的禮儀與技巧。」

張騫的西域鑿空之旅

伊吾接著說:「博望侯張騫是大漢首批派往西域的使臣,他在我出生那年帶了一百多位使節團進入未知的地區,尋找因為被匈奴攻擊而不斷西遷的我的族人,因為皇帝想要聯合他們還有其他西域國家,來抵禦匈奴的侵略。」

「不幸的是,博望侯在越過長城還不很遠的地方,就遇到了匈奴騎兵的攻擊。全部的人都被活捉,帶到首領單于(Chanyu)的面前。單于知道博望侯出使的目的是為了聯合月氏來對抗匈奴後,十分生氣,便將博望侯扣留起來。這一扣就是十年;匈奴人還逼迫他娶妻生子,以此來消磨他逃亡的意志與履行使命的責任感。」

伊吾用佩服的語氣,意氣風發地描述他前輩的英勇事蹟,彷彿自己也身歷其境:「博望侯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漢朝使臣,一直保留著漢使的標誌——漢節。終於等到一個好機會,趁匈奴人外出侵略時,博望侯張騫與一名叫甘父的隨從奪馬逃出匈奴的掌握。他們策馬狂奔十多天,擺脫匈奴的追捕,經過一番辛苦,終於找到定居於大夏的大月氏。」

「當時我的族人已經定居在媯水(Oxus,又名烏滸水)一帶了,那裏土地遼闊、水草肥沃、甚少侵擾、人民安居,他們已經放棄復仇之念了。」伊吾洩氣地說,「所以雖然博望侯百般努力,終究還是無法達成既定的使命。」

「博望侯之後在西域各國考察了一年多後,決定返回漢朝。他們為了避開匈奴,特地選擇南邊的路,但命運實在作弄人,他們還是碰上匈奴,再次被俘。」

身陷囹圍 不忘使命

眾人被張騫這宛如戲劇般情節的冒險事蹟吸引,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後續的發展。伊吾卻像個高明的說書人,說到這裏就停下來了,好整以暇地喝口酒,等待眾人的期待如脫韁野馬時,才接著說:

「命運之神雖然作弄他們,幸運之神卻站在他們身邊。他們被帶回當初被軟禁的城市,匈奴卻沒有馬上處決他們,而是再度將他們關起來。原來匈奴的單于恰巧在此時死去了,領土陷於政爭內鬥,到處一片混亂,匈奴人各持己見,誰也無法決定如何處理他們。」

「就這樣,張騫與甘父又被囚禁一年多,然後他們再度逮到一個好時機,逃了出來。這次他們順利的逃回到漢朝,而且還帶著妻子兒女!」聽到這裏,眾人「譁!」的一聲歡呼,為這精彩的結局歡喜雀躍。他們不約而同地舉起酒杯,為這位雖不曾謀面,卻已成為眾人心目中的英雄人乾杯。晚宴的後半段,眾人的話題就圍繞在這位英雄的冒險事蹟中展開。伊吾一方面覺得與有榮焉、一方面也為自己能做好外交而感到無比高興。

伊吾的確給羅馬人留下很好的印象,他們破例為他舉行第二次的宴會。第二天,當晚宴一開始時,執政官馬略奧斯笑著一面舉杯敬伊吾、一面請求他再說說他自己的事蹟。執政官的提議馬上得到在場人士,包括侍者與樂者的熱烈附和。伊吾從善如流,他從長安開始說起。◇


黃昏時的嘉裕關景色。(Getty Images)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72期【城市的瞬間】欄目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現實生活裏,探究神祕不僅是心理保健的目標,也是心靈之旅的目的地。——愛因斯坦
  •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為償多劫願,浩蕩赴前程。這首詩呈現了一個殊勝浩瀚的場面──佛菩薩乘願而來,為了度人而甘冒大險、承擔大業,進入六道中輪迴……從清涼月、畢竟空的境界,進到這濁世之中……浩蕩的慈悲與勇氣,無以名之!
  • 有一真人出雍州,鶺鴒原上使人愁。須知深刻非常法,白虎嗟逢一歲周。——唐朝高僧黃檗
  • 誰道空門最上乘,謾言白日可飛升;垂裳宇內一閑客,不衲人間個野僧。——雍正
  • 雍正帝為何以天子之位不惜與僧侶辯論佛法真諦?他真該當「好干佛道」的批評嗎?一如世界各國介入現實與專制抗爭的優秀主教不得不提出道德呼籲,雍正大帝同樣勇敢走上修行人的護法路。
  • 「果能實修實證、利己利人,則千百年後,帝王猶為之表彰,是亦勸勵之道。」《御選語錄》
  • 看著毀戒破律的魔子魔孫大面積開山立派,雍正帝護教心切,刊印《揀魔辨異錄》破除邪說;
    中國既有儒道釋正法開傳,雍正禁止西洋教士傳教,其實是極有深意的。
  • 宗教派別越多,人們卻越不信神、越遠離佛。二百八十多年前雍正帝就看清楚這個問題,還曾力阻這個下滑的趨勢。這豈是常人辦得到的?
  • 賤民世襲數百年,最後在奉行佛法的雍正手中終結。他以一道旨令為數萬賤民開創一條新的人生道路。這麼做,得罪的都是士族官家,吃力不討好,雍正帝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 清初西南邊陲的土司對土民任意生殺,雍正帝改土歸流,削弱世襲土司的地位與特權;康熙年間貧農多添丁就得多繳稅,雍正帝攤丁入畝,廢除不公平的人頭稅。這一切,都是為了實踐他對眾生平等的認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