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高犹掩水窗眠 枕簟清凉八月天

舒州竹席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潜山古曰:舒国、舒州。因地得名而称之为舒席。

舒席古时叫簟,唐李贺诗赞:“稍和竹簟寒”,“织可乘香汗”。白居易亦有诗云:“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由此可见,舒州竹席在唐代就很有名气了。

到了明、清时代,舒州竹席更是名震中外,远销港、澳、日本、泰国、菲律宾、缅甸、新加坡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舒席细如绸毯,凉如冰,工艺超群。
  
舒州竹席细、薄、柔滑、坚韧耐磨、不生蛀虫、容易折叠。共分三大类:一是工艺舒席,二是精制睡席,三是普通睡席。其原料大都选用水竹,经过剔除凤头、罗尾、爆节、伤痕、杂枝,然后经过剖、刮、煮、晒、选、编等工序方才成席。

其中工艺竹席、精制竹席要求更为严格,不仅要选用小叶腊竹为原料,还要剖成薄如牛皮纸的细篾片,然后选用青、黄二色柔软如丝的篾片,编制成具有细、柔、光、滑等特点的童席、枕席、屏风、壁幛等十几种高级竹席制品。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南阳玉雕该雕始于西汉,盛于明末。清时,所产玉器多以手镯、钏、簪、杖柄等装饰品及日常生活用品为主。民国初期玉雕行业初见规模,多分布于长春街一带,前店后厂,自产自销。
  •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有很多闪耀着人类智慧之光的民族工艺,其中居于前列的便有刺绣,它是基于“丝”的发现和利用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充实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 漆器发明于西周前期,到战国时,出现了专门从事漆器的漆工。汉元帝时,皇室设“工官”制作漆器。据西汉桓宽着《盐铁论》记载:文杯漆器一具比铜杯贵十倍,制成一个文杯,要经百人之手,制成一张屏风, 要费万人之功。可见那时漆器工艺之精细。
  • 木版年画产于山西晋南。远在宋、金时期,晋南临汾一带的造纸、刻版、印刷技术已相当发达,于是,木版年画也就应运而生。
  • 获得台湾第一座民族工艺奖的皮塑家叶发原,目前在南投县草屯的台湾工艺研究所展出“丰收”系列作品,透过细腻的手法,将人物脸部的表现得极为生动。图中名为“龙的传人”,栩栩如生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 舍维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仅仅是一座雄伟的城堡古迹,更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家庭住宅。这座城堡座落在法国中部罗亚尔河岸的一个美丽山谷中,是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展示着过去法国家庭生活的样貌。
  • 瓷器的历史大约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中国。瓷器是一种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岭土(kaolin)(一种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种矿物)以高温烧制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为西方的遗产。14世纪时首次从中国传入欧洲。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1940年代后期,尽管世界逐渐从二战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但有些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元素却逐渐被削弱了,传统艺术中的真、善、美价值渐趋式微。
  • 圣约翰大教堂拥有雕刻精美的外观和双排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无疑问是晚期哥特式建筑。教堂长377英尺,宽203英尺,白色抛光外墙上装饰着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户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飞扶壁。飞扶壁上妆点超过95位十九世纪荷兰人物。一旁简约的红砖罗马式塔楼与哥特式装饰风格的大教堂形成鲜明对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