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忍辱消祸

文/清言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徐受天,是吴中闾门人。有一天,他在集市上遇到一个挑粪的人,挑粪人不小心将粪倒了他一身,徐受天想到挑粪为生的百姓穷苦,谅他也不可能赔他衣服鞋子,于是便忍辱准备离开。此时,挑粪人却反而诬陷是徐受天将他撞翻的,对他又打又骂,徐受天挣脱后逃窜,挑粪人在后面追了一里多地,众人都为他抱不平。徐受天狼狈的回到家中,换了衣服洗刷完毕,妻子儿女们也埋怨他,认为他遇到这种事是不祥之兆,徐受天也闷闷不乐。

到半夜时,徐受天忽然听到外面有急促的叩门声,于是开门查看,只见那挑粪人凶巴巴的站在他面前,徐受天说:“我没让你赔我衣服鞋子,你反而骂我,我一再忍辱避让,你为什么半夜又来找我呢?”

挑粪人说:“我与你前世有仇,白天因为你忍辱避让,我的仇恨已经消除了。现在我死了,家中非常贫困,无棺殓葬,如果你能殡我,那就会马上化解了这段仇恨。如果你能周济一下我的妻子,我一定会报答你的恩德的。”说着大哭起来。

原来这个挑粪人已经在当天突然死亡了,徐受天非常害怕,但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第二天,徐受天按挑粪人说的地址前去寻访,果如像挑粪人说的,徐受天于是厚殓了他,并且给了他的儿子十两银子,让他做点小买卖以赡养母亲。

徐受天曾经将此事告诉别人,并说:“我当时如果逞一时之怒,没有忍辱避让,那么那个挑粪者就一定会死在我的手上,那我早已经在刑场被上绞刑了。”

其实在修炼人看来,人遇到的什么事都不是偶然的,不是无缘无故的,如果遇到横逆之事,这很可能在前生前世你也这样伤害过对方。所以,如果遇到横逆能够多一些忍辱避让,那么很可能像故事中的徐受天那样化解和躲避过更大的灾祸。

【明慧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今年的圣诞节,华人首次登上百老汇的舞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带给西方观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如宽容,忍耐,孝顺等,将随着美轮美奂的演出,走进西方观众的心中。
  • 继近来穿汉朝服装渐成气候之后﹐中国大陆各地开始盛行崇尚传统文化的私塾教育﹐学生穿古代衣帽﹑行古人礼节﹑学古老文化﹐引起各界关注和讨论。加上近年来民间逢年过解时游庙会﹑敬神佛日行渐盛﹐专家认为中国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代表了是中华文化全面回归的趋势。
  • 【大纪元12月8日讯】(大纪元记者辛菲采访报导)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著名华裔史学家余英时先生近日荣获被誉为“人文诺贝尔奖”的美国克鲁格奖(Kluge Prize),并于美国时间5日晚在美国国会图书馆获颁这项荣誉。同获此殊荣的是美国非裔历史学家约翰.霍普.弗兰克林(John Hope Franklin)。
  • 新唐人电视台全球华人新年晚会”是一个庆祝中华文化农历新年的重要平台。通过新年晚会,全球观众可以欣赏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世界一流的东西方传统艺术节目。五彩缤纷的表演服装,优美动人的舞蹈,欢天喜地的锣鼓,蕴含着传统文化价值的高技术舞台设计,以及艺术家们的精湛表演,使神话和传说再现,观众仿佛回到古代的世界。
  • 大纪元记者卫泳新泽西报导) 新州中部城市普兰斯堡市于12月2日(星期六)下午在该市市政府和图书馆举办了年度 “传统节”(Traditions 2006)。这是由普兰斯堡市市政府主办,目的是庆祝各族裔居民的年节风俗以及相关传统文化。
  • 大家知道,“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带来的危害至今令人们记忆犹新。中共搞“文化大革命”的最主要目地就是摧毁传统文化,彻底从人们头脑中清洗干净传统文化中一切优秀内涵,所以“文革”结束后,所有冤假错案都可以平反,唯独不给传统文化平反。中共否定“文革”,却保留下了对传统文化摧毁的成果。中共到今天也不为此低头认罪。
  • 中共邪党迫害法轮功,为封锁真相消息挥霍了巨大的民脂民膏。一度邪党的封锁看起来的确有效,但今天看完全不是如此。当初只是为了等待和锤炼众多“逃课、辍学”的法轮功“同学”,好让他们有机会、有时间“补课、补考”,有意的没去过早的破除它罢了。而现在看起来,很快就没有这种必要了。落下而有希望赶上来的已经赶上来,该留的时间已经充分的留出。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邪党的存在已经没啥用途了。上苍要破除这邪恶的封锁,现在我才真切的明白是多么的简单。
  • 姚文田高祖的寥寥数语,上天神明却早已洞察明鉴,并于百年之后又福报于他的子孙后代。这真的是神目如电,天理难欺啊!
  • 书法历史久远,是中国的三大国粹之一。它是以书写汉字为表现手段的一门抽象视觉艺术。在书法界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的说法,“书法”这个词就出现在唐代的“尚法”时期。在唐之前,称书法为书、书艺或书道。现在日本仍称书道,韩国称书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盛行老庄学说,人们张口谈玄,闭口论道,书法被称为书道。东晋的“书圣”王羲之,就崇尚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