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關公忠義守節

font print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4日訊】關羽,字雲長,三國時河東(今山西解縣)人。為人至忠至義,謹守禮節。年輕時結識了劉備和張飛,三人桃園結義,成為異姓兄弟。關羽從此終生不改初衷,至死不渝,追隨劉備出生入死,成為蜀漢大將,威震華夏,義貫千秋。

關羽一生喜讀《春秋》,並以「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律己教人。「聲禁重」是說不要過多的聽那些纏綿之音;「色禁重」是說不能好色縱淫;「衣禁重」指衣著不必太講究;「香禁重」指不可過份打扮而塗脂抹粉;「味禁重」指飲食不宜太珍貴;「室禁重」指寢宅不必寬大華麗。

關羽為保護劉備的二位夫人,曾被迫降曹。他坦誠的告訴曹操,自己曾受過劉備的厚恩,曾發誓要同生死,這是不能背叛的,所以自己最終還是要去找劉備。

為讓關羽亂君臣之禮,曹操讓關羽與二位嫂子共居一室。關羽於是便自己整晚手持蠟燭站在門外,通宵達旦的一心讀《春秋》,沒有絲毫倦意。

曹操拜關羽為偏將軍,待以厚禮,贈給他很多金銀財寶、綾羅綢緞。關羽封存起來,一點都沒有用。曹操送給關羽一所府宅居住,關羽將一宅分為兩院,內宅嫂子居住,由老兵把守,自己則獨居外宅,只是三天一次在內宅門外躬身施禮,向兩位嫂子請安問好。曹操派眾多美女前去服侍,關羽便讓那些美女都去服侍兩位嫂子了。

曹操見關羽身上穿的綠錦戰袍已經舊了,便立即贈送了他一件新的。關羽卻把它穿到了衣服裡面,外面依舊穿著舊戰袍。曹操笑他何必如此儉樸?關羽說:「我這並不是儉樸,這件舊袍是劉備所賜,我穿在身上就好像見到了兄長的面一樣。我不敢授受了丞相新賜的戰袍,就忘了兄長舊賜的戰袍,所以還是把舊袍穿在了外面。

曹操知道了關羽是個至忠至義之人,也不由的敬重他。在知道了劉備的下落後,關羽留下所受的封賞,掛印留書告辭而去,繼續追隨劉備南征北戰。

後人為了表彰關羽的忠義守節,建廟祭祀,並在他當年秉燭達旦讀《春秋》的地方興建了「春秋樓」,又稱「大節亭」。明神宗朱翊鈞賦詩讚道:「五夜何人能秉燭;九州無處不焚香。」清代許州知州甄汝舟為「春秋樓」賦詩:「秉燭中宵暫避嫌,宅分兩院亦從權。依曹不久仍歸漢,留得英風在穎川。」 ──原載《明慧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皇帝認為呂夷簡是德行高尚的人,人們也都讚美呂夷簡不念舊惡,寬宏大量。范仲淹感謝呂夷簡說:“我在公事上一直冒犯你,沒想到你竟然還讚賞提拔我。”呂夷簡說:“我怎能總是記著以前的舊事呢?”
  • 誠信是自古以來就備受中華民族推崇的一種人格境界。它要求人們真實無妄、誠實無欺。誠信是一種個人修養,又是一種道德行為。一個人只有內心誠實,才能善待父母,善待朋友,進而整個社會才會和睦。因此,誠信既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民族、國家的生存之基。只有誠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擇善而從。
  • 知恥就是有羞恥之心。孔子曾讚賞「行己有恥」的士大夫精神,他還說,「知恥近乎勇」。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臨財不貪,臨難不屈;才能謙和退讓,取捨有度。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民族氣節,知恥都是良知的先導。

  • 改過,就是改正過失或錯誤,這是古人很看重的一種道德修養,屬於自省和修身的重要方面。古人認為,即使是聖賢,也難免有過失。《左傳》上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 「明志」就是明確志向。古人很重視人生志向的確立,諸葛亮說「志當存高遠」,只有志向遠大才能克服眼前的困難和自身的弱點,朝著既定的目標前行。古人常常登高望遠,表明心志,「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站的高才能看的遠,胸懷大志,不計一時的得失成敗,最終實現宏偉的志向。
  • 陸元方,唐朝大臣,武則天時官至鸞台侍郎、同平章事。為人誠實不欺,信守約定,為官清廉謹慎。
  • 春秋時晉靈公荒淫無道,他的所作所為與一個國君的身份相違背。大臣趙盾為此多次勸諫,晉靈公很反感,暗中派刺客麑刺刺殺趙盾。鉏麑一大早來到趙盾家,發現大門已經打開了,趙盾穿戴整齊,準備上朝,只是由於時間還早,趙盾就坐著閉目養神。見此情景,鉏麑退了出來,感嘆說:“國家有這麼恭敬勤奮的人,百姓就有了依靠。刺殺百姓依靠的人,這是不忠;不執行國君的命令,這是不信。我無論怎麼做都是不對的,不如一死了之。”於是頭撞槐樹而死。
  • 在古代,有一個叫秋的,他是整個國家棋藝最高的人,因為他善於下棋,所以人們也叫他弈秋。由於弈秋在棋手中的地位很高,在百姓中的影響也很大,於是有人對他打起了歪主意,想破壞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威信。
  • 顏闔被請去做衛靈公太子的師傅,他去請教蘧伯玉說:「現在有一
    個人,天性殘酷。如果不對他進行管教,放縱他,就會危害我們的國家,如果對他進行管
    教,用法度來規諫他,就會危及自身。他的聰明足以知道別人的錯過,但不知道自己的過
    錯。遇到這種惰形,我怎麼辦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