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的服饰 (12)

周汛
font print 人气: 17
【字号】    
   标签: tags:

石榴裙和百鸟裙

妇女下体穿裙,是汉代以后流行起来的一种风俗,随着社会风尚的不斯演凌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裙子的款式也不断更新,无论从造型、色彩或装饰上看,都有许多新的发展。

唐代妇女所穿的裙子,大多以六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此有 “六幅罗裙空地”、“裙拖六幅湘江水”的说法。以 《新唐书)所记载的布幅宽度推算,唐代的 “六幅”,不下于今天的三米。除六幅以外,还有用七至八幅拼成的。这种宽大的裙子在用料上颇为浪费,穿在身上也不便活动,因此曾引起朝廷的千涉。如(新唐吉.车服志)称:“文宗即位,以四方车服僧奢,下诏准仪制令……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
过三寸。”唐张泌《妆楼记》也称:“炖煌俗:妇人作裙,拳缩如羊肠,用布一匹,皇甫隆禁改之。”反映了当时的风尚。

除了宽博以外,陪唐时期的女裙长度,也比以前有明显的增加,裙裙曳地是常见的现象。为了显示裙子的修长,当 时妇女在着裙时,多将裙腰束至胸部,有的甚至束至腋部,然后将裙裙下垂于地。孟浩然《春Tff)诗:“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裙扫落梅。”图像资料中也有不少反映,如 《暂花仕女》、《纫扇仕女图》中的妇女,都穿这种曳地长裙。为了不妨碍活动,当时妇女在穿这种长裙时,特地将裙子撩起,并在腰间以带菜之。这样一来,裙裙就不会拖曳在地上了。作这种装束的妇女形象,在初唐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带固》中还可找到T例,湖北武昌唐基出土的陶俑上也有反映。

由于裙幅的增加,裙上的折榈也明显增多。发展到后来,又出现了百褶裙的样式。这一特点在五代以后反映得尤为突出,史书中有 “百至”、“千折”等描写,就是指这种裙式而言。

唐代妇女的裙子形制非常丰富。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石榴裙,尤其是年轻妇女,更是喜爱这种服饰。如唐人小说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平常几乎都穿这种裙子。所谓石榴裙,实际上就是一种红裙。唐万楚 《五日观妓)诗:“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即指此。因红裙可用茜草去染,所以也称 “茜裙”。如李群玉 (黄陵庙)诗:“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女儿茜裙新。”

红裙虽碎,但只是单色。除单色的裙子以外,古代妇女的裙子,违有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料子拼成的,色彩相同,别有情趣,因形得名,故称 “间裙”,俗称 “间色裙”。这种间裙通常以红绿、红黄或红蓝之色搭配,色泽鲜明,对比强烈。”(旧唐害.高宗本ia>:“其异色绞锦,并花问裙衣等,广寅既广,俱宫女工。天后,我之匹敌,常着七破间裙。”指的就是这种裙子。所谓 “破”,指的是间色衣裙上的每一道狭条,一件裙子若以六道布条拼成,即谓六破;七道即谓七破。唐刘存 (事始)称:“梁天监中,武帝造五色绮裙,加朱绳、贝珠为饰。至煜帝作长裙,十二破,名 [仙裙。](新唐田.车服志)记:“凡榈色衣不过十二破, 浑色衣不过六破。”甘肃酒泉丁家闸十六国时期古墓壁圭、陕西三原焦村唐李荞里壁茎及阁立本 (步带田)所绘的妇女裙式,都屁于这种类型。陕西西安羊头铝唐李爽墓壁妻所给 的妇女及新扭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基出土女俑,都著有这种类型的裙子 (田51见第138页)。

女裙上的装饰也有不少名目,有的在裙子上施绣,名谓“绣裙”;有的在裙上印花,名谓 “缕裙”;有的则在裙上 作垂,名谓 “至裙”;还有在裙上锾金、穿珠或镶嵌宝石的,形形式式,各有情趣。在各类女裙中,最为精美珍贵的要 算是百鸟毛裙了。这百鸟毛裙是集各种飞禽羽毛织成百鸟之状的一种裙子。妹说由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所创。(新唐书.五行志)记:“安乐公主使尚方合百鸟毛织二裙,正视为一色傍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这种裙子后来由宫中传至民间,更是风靡一时,各阶层妇女,都醉心于这种服饰,一时间山林中的珍禽异鸟被捕杀殆尽,因此引起朝廷的干预,才被禁止。唐张帑(朝野食载)IS称:“安乐公主造百鸟毛裙,以后百官、百姓家效之,山林奇禽异兽,搜山荡谷,扫地无迂,至于网罗杀获无数。开元中,禁哲器于殿前,禁人服珠玉、金银、罗绮之物,于是采捕乃止。”

转载自《中国古代服饰风俗》文津出版社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关于中国最早的钟,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以在陕西境内出土的一件陶钟为起始,年代为原始社会,距今约有5000年之久。在那时,我们的先民就制作出了陶铃,以在劳作之余来娱乐。
  • 据考古资料显示,人类对死亡有较明确的概念,并对死者进行埋葬活动,距今约有十万年之久。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经会为死者佩带珠子、兽骨类的装饰品,山顶洞人的墓葬即是一例。但值得注意的是,山顶洞人在死者身上撒上赤铁矿粉的举动,似乎代表着某种特别的意涵,古人类学家的研究指出,红色是血液和火焰的象征,为死者洒上红色的粉末,代表生命的再生;而火焰具有威吓野兽的功能,因此,红色也能够保护死者不受外力侵害。
  • 圜钱是一种圆形圆孔的货币。部分圜钱币面上,有“西周”、“东周”、“长垣一釿”等字样。史载春秋末期,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其后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称为东周公..............
  • 秦始皇征服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在钱币制度上推行“半两钱”,半两钱是一种圆形方孔的铜钱,钱面上有“半两”二字,亦即后来“孔方兄”的最初面貌。
  • 刀币的使用,在战国时代的燕齐两国及其邻近地区最为普遍。刀币中的“明刀”,在币面上有日月的图案,是在是战国时代的燕国所铸造,出土数量相当多。
  • 唐朝建立以后,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发行“开元通宝”(或读作“开通元宝”),这是中国以“通宝”、“元宝”命名钱币的开端。
  • “布币”流通于战国时期的中国北方,可分为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釿布四大类。尖足布主要在赵国一带通行,魏国部分地区也可以使用。
  • 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唐肃宗即位后,为了筹措讨平叛乱的军费,于乾元元年(758),发行了“乾元重宝”当十钱,又铸造“乾元重宝重轮钱”当五十钱。
  • 唐代后期,由于铜材不足,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下令将各地寺庙内的铜铸佛像销毁,用以铸钱。这次所铸的“开元通宝”钱,背后印有铸造地的地名。这批开元通宝,称为“会昌开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