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的服饰 (13)

周汛
font print 人气: 9
【字号】    
   标签: tags:

布型的钳甲

睛代甲胃,基本承继南北朝时的形制,以明光销为主,也有用两档销者。明光锁的样式,前后稍有变化。初期与北朝晚期相似,如陕西三原双盛村开皇二年 (公元582年)李和墓出土的陶俑:头戴兜鋆,身披明光锚,.纬甲通作盆领,胸背左右各佩固形护镜,肩部装有披膊,着时在腰间系束皮带。后期则有所变化,在领下居中部位,纵束一条 (或两条)甲绊,并在胸腰之间系结,然后左右横束,一直绕至背后
。安阳开皇十五年 (公元595年)张盛墓出土的瓷俑、西安郭家滩大业六年 (公元610年)姬威墓出土的彩绘陶俑等,都作这种装束。

唐代军事服装,在前代基础上有很大进步。史称唐代“将帅用袍,军士用褛”,与前代有所不同。延战以后,又在将帅袍服上,缩以狮虎纹章,以示勇猛威武。(唐六典)记:“今之袍皆综王以武豹,施甘之类,以助兵威也。”驻着战争的屈要,士兵的娃甲也更加枯致,从 (通典).所记载的情况来看,当时军队中的哦士占总人数一半以上。这些兵士的甲胃形制,在已经出土的武土俑、仪卫俑上还可看到。

据(唐六典)记载,唐代甲胃形制,主要有十三种:“一日明光甲,二日光要甲,三曰细麟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鸟锤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绢甲,八日布背甲,九日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这些铁甲的具屈特征,史吉中未加说明,要了解它们的形制,只能借助于陶石木俑及当时的绘画。

从形象资料来看,唐代军事将领的甲胃,以穿明光钟者为多,这在上屏贵族基葬中出土的武士俑上反映得比较具体。唐初与睛代差别不大,披甲形制,以十字形甲带系结在胸前,左右各有□注一块,后缀披膊。所不同的是在腰下部位增加了左右各一块 “膝裙”,注住大腿,又在小腿部位各加一只 “吊腿。”,如龙门石窟泊溪寺天王石雕像所示。至唐高宗时,锻甲的前身份为左右两片,每片在胸口部位装有一个小□形哗锐,背部则连成一片。前后两甲在肩部用带扣联,两肩披膊作两重,上屏作虎头状,虎口吐露出下层披膊,腰带下左右各级膝裙一片,陕西礼泉麟德元年 (公元664年)郑仁泰墓出土的陶俑,就着这样的钟甲 (固52见第138页)。

中宗时期,甲胃形制又有新的变化,披膊作龙头形状。胸甲为左右两部分,上饰立体花纹形,以带扣联前后两片。腰带上露出护腰的半个固形护锐,腰下左右著有膝裙、骼尾;小腿部分缚扎吊腿。总章元年 (公元668年)李爽墓出土的陶俑、西安邦家继八十四号墓出土的陶俑以及西安张家坡景龙二年 (公元708年)郭恒墓出土的陶俑,都作这样的装束。中晚唐以后,甲胃之制又有发展:兜鋆护耳翻转上翘,甲身连成一体,背胸两甲用皮带相连,胸腰各束一带,披膊作虎头形,腰带上半露出护脐的回锐,下缚吊腿。敦煌莫高窟一九四窟武士所着胃甲,就属于这种类型。形象资料上看,这个时期的武士装束,已经向五代两宋靠拢。

这个时期的甲胃材料,有金属、皮革及绢布等多种。用于寅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铁甲之中,又分为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锤和锁子甲等六种。这些铁甲的形制,大多比较精巧,除文献记载中述及的细鳞、山文等甲片之外,还有长方形甲片。甲片与甲片之间,通常用皮条穿组,也有用铆钉联缀的。近年在陕西西安一带,就曾发掘出这种馈甲的文物。皮质制成的锁甲,结构都比较简单,甲身连缀成一片,披膊和膝裙也都做成整片,然后在甲片上给以条纹。也有先制成小块甲片,再编缀成钟甲,甲片的表面以漆涂绘,这类皮甲在新疆地区曾有出土。

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销甲中用得较多、也颇具特色的是绢布申。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纬甲。其中有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等,在这些销甲上,一般都绘有缠枝花卉、云形及宝相花纹样。与铁甲、皮甲相比,这种销甲结构轻巧,外型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完结篇)

转载自《中国古代服饰风俗》文津出版社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关于中国最早的钟,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以在陕西境内出土的一件陶钟为起始,年代为原始社会,距今约有5000年之久。在那时,我们的先民就制作出了陶铃,以在劳作之余来娱乐。
  • 据考古资料显示,人类对死亡有较明确的概念,并对死者进行埋葬活动,距今约有十万年之久。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经会为死者佩带珠子、兽骨类的装饰品,山顶洞人的墓葬即是一例。但值得注意的是,山顶洞人在死者身上撒上赤铁矿粉的举动,似乎代表着某种特别的意涵,古人类学家的研究指出,红色是血液和火焰的象征,为死者洒上红色的粉末,代表生命的再生;而火焰具有威吓野兽的功能,因此,红色也能够保护死者不受外力侵害。
  • 圜钱是一种圆形圆孔的货币。部分圜钱币面上,有“西周”、“东周”、“长垣一釿”等字样。史载春秋末期,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其后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称为东周公..............
  • 秦始皇征服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在钱币制度上推行“半两钱”,半两钱是一种圆形方孔的铜钱,钱面上有“半两”二字,亦即后来“孔方兄”的最初面貌。
  • 刀币的使用,在战国时代的燕齐两国及其邻近地区最为普遍。刀币中的“明刀”,在币面上有日月的图案,是在是战国时代的燕国所铸造,出土数量相当多。
  • 唐朝建立以后,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发行“开元通宝”(或读作“开通元宝”),这是中国以“通宝”、“元宝”命名钱币的开端。
  • “布币”流通于战国时期的中国北方,可分为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釿布四大类。尖足布主要在赵国一带通行,魏国部分地区也可以使用。
  • 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唐肃宗即位后,为了筹措讨平叛乱的军费,于乾元元年(758),发行了“乾元重宝”当十钱,又铸造“乾元重宝重轮钱”当五十钱。
  • 早在荷据时期,台湾就已开始制糖事业。台湾糖业可以说是在这时候奠下基础。郑氏治台时期的台湾,因注重军粮,反而使台湾糖产量减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