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博采众长》﹙四﹚

数来宝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旧时,演唱“数来宝”的都是乞丐,连“下九流”都不包括他们,卖艺的也不承认他们是江湖艺人。他们始而沿街乞讨,后来才转移到天桥及庙会“撂地”做艺。

*“奉旨钦准”︰
传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幼年家贫,放过猪、讨过饭,后来聚兵起义,带领常遇春、胡大海大闹武科场,失散以后,又讨过饭。当了皇帝以后,乞丐曾找过他,他明令乞丐可以敲打牛掀板骨到店铺、住户门口数莲花落,乞讨银钱,文武官员不得阻拦。于是乞丐打着“奉旨钦准”的金字招牌,数到哪家,哪家不敢不给钱,最后形成了“恶质”现象。

清代待余生《燕市积弊》载云︰“不论娶媳妇、聘姑娘、生日满月、挂匾开市、竖柱上梁…,他拿着时候跟你来捣乱。你一嫌麻烦,就快快儿的给钱吧!不管什么喜事,老是那一套,摘头换尾,各安各辙。例如︰‘一进门来喜洋洋,’一定是‘姑娘家陪送好嫁妆。’要是‘一进门来喜气冲,’必是‘八抬大轿满天星。’”

“妙处就在煞尾儿句,别管什么事也扫到‘正念喜,抬头观,空中来了福禄寿三仙。增福仙、增寿仙,后跟刘海洒金钱。金钱洒在宝宅内,富贵荣华万万年。’‘帮一个吧,老财主!’”

*唱词举例︰
他们演唱的词虽有一定的套路,但也可以见景生情、即兴编词,自由换韵,灵活掌握。例如︰
“金招牌,银招牌,哩哩啦啦挂起来。
这两年,我没来,听说掌柜的发了财。
掌柜的发财我沾光,你吃肉来我喝汤。
估衣铺,卖衣裳,眼前来到煤油庄。
煤油煤油,给的多,只能点来不能喝。
我跟掌柜的一较劲儿,喝了两口不是味儿。
不言语,不答声,亚赛文王请周公。
请是请,让是让,三顾茅庐诸葛亮。
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操百万兵,
火烧曹操百万兵,船头借过狼牙箭。 ……”

从上面的唱词可以看出,“数来宝”灵巧多变,因此,也称之为“流口辙”、“顺口溜”。他们在天津,“撂地”并没有准地方,哪块地场闲着,就在哪块地场作艺。一般都是三两个人搭档,唯有小海﹙艺人名﹚与曹德奎﹙艺人名﹚单独演出。

小海拿手的有段《怕》︰“天怕无时地怕荒,小鸡最怕黄鼠狼。卖砂锅的怕狗打架,害眼的就怕瞧太阳。卖豆汁儿的怕打锅底,拉洋片就怕走泥塘。”唱词虽较粗俗,但是一些劳动人民很喜欢听。曹德奎还演过带故事情节的《诸葛亮开局》、《姜子牙押宝》等,并表演过“彩唱数来宝”;表演时化丑妆,冲天小辫儿,上系银铃,穿肥大的花大挂,以嗓音清脆嘹亮取胜。

*汲取相声演出︰
四十年代享名京、津的相声艺人戴少甫加工整理“数来宝”,编成相声《数来宝》,此后又出现以“数来宝”为表演形式的《同仁堂》相声段子。1938年以后,戴少甫经常与于俊波搭档演出;戴扮演“数来宝”的艺人,于扮商店掌柜,珠联壁合,增添许多“包袱”,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例如︰
“打竹板,往前赶,眼前来到理发馆。
先拜罗祖后拜你,你是罗祖大徒弟。
男剃左,女剃右,僧道两家剃前后。
先刮脸,后扫眉,剃完还打五花锤。”

又如︰
“东三省,三宗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保定府,三宗宝,铁球、面酱、春不老。
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阁”在此读“搞”音﹚
北京城,三宗宝,人情、势力、脑袋好。
傻子也有三宗宝,破棉裤、破棉袄、虱子多了不怕咬。
里推外,外推里,大掌柜的就是你。
早知要钱这么难,不如回家种庄田。
早知要钱这么费劲,不如回家拾大粪。
拾大粪,起得早,这才学会了“数来宝”。”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过去的时代,师父授业是经常打骂的,无非是“打你今朝有过,望你日后成人”。十分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无非是“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地受罪”;“为了人前露脸,就得山后练鞭”。
  • 清末民初时代北京杂耍的演出场所并不多,除在茶馆、杂耍园子演唱外,主要还是在街头和庙会“撂地”作艺。用艺人自己的话说︰“两肩膀扛着一个脑袋,有块地就能演。”金受申《北京的老书馆》一文中记述清末以前北京只有八家书馆,多是贵族出入的场所。其余都在便道搭棚子或“撂地”摆场子。
  • 旧时代的天桥聚集了不少的相声艺人,他们“撂地”作艺,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诙谐的学唱京剧和小曲。第二种——当众或钻进账子里表演“象声”﹙口技﹚。第三种——讲中长篇的笑话,摹拟各种做小买卖的吆喝声。第四种——怪诞的滑稽表演。
  • 各种类型的“撂地”技艺各占一绝,互相却很少交流。作为谋生手段,但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 相声“撂地”作艺,招徕观众的开场极为重要。在这方面,相声艺人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创造了多种多样,摇曳多姿的开头方式。
  • 相声“撂地”作艺,招徕观众的开场极为重要。在这方面,相声艺人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创造了多种多样,摇曳多姿的开头方式。
    本篇继续介绍其它开场式:“大实话”、“大瞎话”...等。
  • 1912﹙民国元年﹚以后,北京南城陆续成立了“新世界游乐场”、“城南游艺园”,以及“四海升平”、“青云阁”、“大观楼”等杂耍园子。相声艺人又从“撂地”走回舞台,参加了什样杂耍的演出。由此,原为适应当时“撂地”作艺而发展的各式“开场小唱”,便随着历史的发展销声敛迹了。
  • 长期“撂地”作艺,相声场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场子比邻挨肩,艺人之间经常切磋交流,为相声艺术的繁衍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营养之源。一些优秀的传统相声正是博采众长的结晶;像《大保镳》、《开粥厂》、《拉洋片》等传统相声,最初只有提纲式的草稿,台词十分粗糙,“垫话”与“正话”之间的衔接也较牵强附会。然而经过历代的“拆洗”,逐渐成为主题鲜明、捧逗严谨的完整段子。
  • 拉洋片,又名“拉大片”、“西洋镜”或“西湖景”,是清末兴起的民间杂耍,经常在天桥或庙会的地场上表演。艺人把各种彩色画片﹙每张约三尺长、两尺半宽﹚用绳子栓放在木箱中,箱子中间装有四、五个凸透镜。
  • 清末,在天桥场子附近常常有变戏法的。一般是师徒二人合演,为了招徕观众,敲锣打鼓,有时也说些对白。过去北京有句歇后语︰“天桥的戏法——又说又变。”足见变戏法时说白的重要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