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思故事
从前有个养马的人,带着他的马来到市场上出售。可是,他站了三天都无乏人问津。于是他便想了一个办法,他去找相马专家伯乐说:“拜托您到我的马站的地方来一趟。来的时候,只要瞧瞧我的马;走过去的时候,再回头望望我的马,这样就行了。我一定会重重酬谢先生的!”
鲁国有个名叫公孙绰的人,他喜向别人夸耀自己的治病本事,他说:“我能够让病人起死回生。”
晋国有一个姓范的贵族,在战乱中逃亡,他随身带着一口很贵重的钟。
古代有个人遗失了斧头,他怀疑是隔壁邻居的儿子偷的,于是从那一天起,每当他看到邻居儿子的时候,看他走路的样子便真的像偷斧头似的,看他的表情也像偷斧头似的,连说话也像偷斧头似的,总之,动作态度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头似的。
宋朝时候有个人养了一群猕猴,由于饲养日久,所以这个人很了解猕猴的心理。
古时候有钟毓、钟会两兄弟,虽然年纪只有十二、三岁,却是机智过人、对答如流。
古时候,有一个名叫高阳的人很自以为是,不爱听别人的劝告。
蝜蝂(fùbǎn)是一种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宋朝,有一个名叫李士衡的官,为人相当正直清廉。有一次出使高丽,随行的有一位武将担任副使。
隋朝有个人,脑筋不是很灵光。有一天,他用车装了黑豆要到城里去卖。
何尚之和颜延之是好朋友,但由于两人都长得很矮小,所以常互相嘲笑对方是猴子。
唐德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颇欲振衰起敝。奈藩镇割据,朝命与剿抚之双剪,都无法剪去他们已成不掉的大尾。骄兵悍将,纷纷称王号帝,为祸一方。
皇甫绩小小年纪,便如此严于律己,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韦孝宽看后感动的流下了眼泪。皇甫绩后来成为隋朝名臣,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北齐高祖喜欢读《文选》,对郭璞的〈游仙诗〉更是赞不绝口。
古时候在郑县有个人,有一天叫妻子为他做一条新裤子。
陶侃回答说:“我致力于收复中原,如果过于安逸闲散致使意志消沉,恐怕将来不能成就大事。”
有个愚笨的人要进京赶考,可是,走到一半才发现身上的箱子已经不翼而飞。那个箱子里装着满满的应试及生活用品。
从前有个人,在家里设宴款待他的四个好朋友。
古时候有一只鸟,从远处飞来,并栖息在鲁国的城门外。人们都觉得它很罕见、很珍贵。
东晋时候,会稽这个地方有一个老太太,她养了一只很特别的鹅,这只鹅唱歌的声音非常好听,因此远近驰名。
古时候,郑国有个人,个性非常急躁。
古时有一个书生,他嫌妻子不会待人接物,说话不得体,便叫妻子多跟他学着点。有一天来了一个访客,妻子听到丈夫问访客说︰“先生贵姓?”
宋代史书上记载:太祖之时,有个处士叫王昭素。太祖知他有学行,征聘他来做国子监博士。既至召他进见于便殿。此时昭素年七十有余。太祖命他讲《易经》的“乾卦”,至第五爻飞龙在天,乃是人君之象。
仁宗留意农事,宫中后苑里有空地,都使人种麦,又于其地建一小殿,名叫宝岐殿。麦一茎双穗谓之岐,此丰年之祥,最宜宝重,故以为殿名。每年麦熟时,仁宗亲自临幸后苑,坐宝岐殿看人割麦
文帝时,有人进一匹马,一日能行千里。文帝说道:“天子行幸,仪仗隆重,前有鸾旗引导开路,后有车马随行护卫。天子巡守,一天不过走五十里而己。遇有军事行动率师征讨,一天只走三十里。我骑着这千里马,独自跑得那么快,往哪里去呢?”
文帝每出视朝,但有郎、从等官上书陈言者,虽正遇行路之时,亦必驻了辇,听受其言。纵使所言没有道理,不可用,但置之不行而已,亦不加谴责;如其言有益于生民,有补于治道,则必急加采择并实施,又每每称道其所言之善。
使市贩之辈,冒滥冠裳,贤才之人,弃之不用。上坏朝廷名器之公,下遗百姓剥削之害,未及五年,大盗四起,宗庙社稷且不可保,西园私藏,果安在哉?此正《大学》所谓:一人贪戾,一国作乱者也。
宋孝武帝刘骏性好奢侈,嫌他祖父的宫室卑小,乃从新大修造一番,墙壁门柱上都披着锦绣。宋高祖生前住的地方,叫做阴室,后来用以藏高祖的御服。他要把这阴室拆了,改造成玉烛殿。
夫以君之于臣,有能听其言,行其道,而不能致敬尽礼者,则失之薄;亦有待之厚,礼之隆,而不能谏行听言者,则失之虚。又有赏赐及于匪人,而无益于黎元国家者,则失之滥。而人不以为重矣。
太后说:“我听古人说‘为君难’。盖为天子者,置其身于亿万众庶之上,若治之有道,则民皆爱戴,而尊位可以常保。倘或治失其道,以致民众叛离,则虽求为匹夫,亦不可得矣!今我子虽为天子,吾方忧天位之难居,岂可以为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