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思故事
從前有個養馬的人,帶著他的馬來到市場上出售。可是,他站了三天都無乏人問津。於是他便想了一個辦法,他去找相馬專家伯樂說:「拜託您到我的馬站的地方來一趟。來的時候,只要瞧瞧我的馬;走過去的時候,再回頭望望我的馬,這樣就行了。我一定會重重酬謝先生的!」
魯國有個名叫公孫綽的人,他喜向別人誇耀自己的治病本事,他說:「我能夠讓病人起死回生。」
晉國有一個姓范的貴族,在戰亂中逃亡,他隨身帶著一口很貴重的鐘。
古代有個人遺失了斧頭,他懷疑是隔壁鄰居的兒子偷的,於是從那一天起,每當他看到鄰居兒子的時候,看他走路的樣子便真的像偷斧頭似的,看他的表情也像偷斧頭似的,連說話也像偷斧頭似的,總之,動作態度沒有一樣不像偷斧頭似的。
宋朝時候有個人養了一群獼猴,由於飼養日久,所以這個人很了解獼猴的心理。
古時候有鍾毓、鍾會兩兄弟,雖然年紀只有十二、三歲,卻是機智過人、對答如流。
古時候,有一個名叫高陽的人很自以為是,不愛聽別人的勸告。
蝜蝂(fùbǎn)是一種愛背東西的小蟲。爬行時遇到東西,總是抓取過來,抬起頭背著這些東西。東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勞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東西堆上去不會散落,終於被壓倒爬不起來。有的人可憐它,替它去掉背上的東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東西像原先一樣抓取過來背上。這種小蟲又喜歡往高處爬,用盡了它的力氣也不肯停下來,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宋朝,有一個名叫李士衡的官,為人相當正直清廉。有一次出使高麗,隨行的有一位武將擔任副使。
隋朝有個人,腦筋不是很靈光。有一天,他用車裝了黑豆要到城裡去賣。
何尚之和顏延之是好朋友,但由於兩人都長得很矮小,所以常互相嘲笑對方是猴子。
唐德宗即位之初,勵精圖治,頗欲振衰起敝。奈藩鎮割據,朝命與剿撫之雙剪,都無法剪去他們已成不掉的大尾。驕兵悍將,紛紛稱王號帝,為禍一方。
皇甫績小小年紀,便如此嚴於律己,勇於承認錯誤、改正錯誤,韋孝寬看後感動的流下了眼淚。皇甫績後來成為隋朝名臣,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北齊高祖喜歡讀《文選》,對郭璞的〈遊仙詩〉更是讚不絕口。
古時候在鄭縣有個人,有一天叫妻子為他做一條新褲子。
陶侃回答說:“我致力於收復中原,如果過於安逸閑散致使意志消沉,恐怕將來不能成就大事。”
有個愚笨的人要進京趕考,可是,走到一半才發現身上的箱子已經不翼而飛。那個箱子裡裝著滿滿的應試及生活用品。
從前有個人,在家裡設宴款待他的四個好朋友。
古時候有一隻鳥,從遠處飛來,並棲息在魯國的城門外。人們都覺得牠很罕見、很珍貴。
東晉時候,會稽這個地方有一個老太太,她養了一隻很特別的鵝,這隻鵝唱歌的聲音非常好聽,因此遠近馳名。
古時候,鄭國有個人,個性非常急躁。
古時有一個書生,他嫌妻子不會待人接物,說話不得體,便叫妻子多跟他學著點。有一天來了一個訪客,妻子聽到丈夫問訪客說︰「先生貴姓?」
宋代史書上記載:太祖之時,有個處士叫王昭素。太祖知他有學行,徵聘他來做國子監博士。既至召他進見於便殿。此時昭素年七十有餘。太祖命他講《易經》的「乾卦」,至第五爻飛龍在天,乃是人君之象。
仁宗留意農事,宮中後苑裡有空地,都使人種麥,又於其地建一小殿,名叫寶岐殿。麥一莖雙穗謂之岐,此豐年之祥,最宜寶重,故以為殿名。每年麥熟時,仁宗親自臨幸後苑,坐寶岐殿看人割麥
文帝時,有人進一匹馬,一日能行千里。文帝說道:「天子行幸,儀仗隆重,前有鸞旗引導開路,後有車馬隨行護衛。天子巡守,一天不過走五十里而己。遇有軍事行動率師征討,一天只走三十里。我騎著這千里馬,獨自跑得那麼快,往哪裡去呢?」
文帝每出視朝,但有郎、從等官上書陳言者,雖正遇行路之時,亦必駐了輦,聽受其言。縱使所言沒有道理,不可用,但置之不行而已,亦不加譴責;如其言有益於生民,有補於治道,則必急加采擇並實施,又每每稱道其所言之善。
使市販之輩,冒濫冠裳,賢才之人,棄之不用。上壞朝廷名器之公,下遺百姓剝削之害,未及五年,大盜四起,宗廟社稷且不可保,西園私藏,果安在哉?此正《大學》所謂:一人貪戾,一國作亂者也。
宋孝武帝劉駿性好奢侈,嫌他祖父的宮室卑小,乃從新大修造一番,牆壁門柱上都披著錦繡。宋高祖生前住的地方,叫做陰室,後來用以藏高祖的御服。他要把這陰室拆了,改造成玉燭殿。
夫以君之於臣,有能聽其言,行其道,而不能致敬盡禮者,則失之薄;亦有待之厚,禮之隆,而不能諫行聽言者,則失之虛。又有賞賜及於匪人,而無益于黎元國家者,則失之濫。而人不以為重矣。
太后說:「我聽古人說『為君難』。蓋為天子者,置其身於億萬眾庶之上,若治之有道,則民皆愛戴,而尊位可以常保。倘或治失其道,以致民眾叛離,則雖求為匹夫,亦不可得矣!今我子雖為天子,吾方憂天位之難居,豈可以為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