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夫子之墙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34
【字号】    
   标签: tags: ,

【原文】
叔孙武叔语(1)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2)以告子贡。子贡曰:“譬(3)之宫墙(4),赐(5)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6),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7)。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论语•子张第十九》)

【注释】
(1)语:告诉,对……说。
(2)子服景伯:鲁国大夫。
(3)譬:譬喻,比喻。
(4)宫墙:宫也是墙。围墙,不是房屋的墙。
(5)赐:子贡名赐。
(6)仞:音r□n,古时七尺为仞,一说八尺为仞,一说五尺六寸为仞。
(7)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古人宗庙与家室相连,百官是家中治事之府。所以室家和百官有大小深浅之别。

【译文】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人在墙外,就可以看见房屋的美好。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啊。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研析】
1、找什么?找门。这就涉及人生的目的,人生的追求。古代帝王对孔子的评价,是“圣”“王”“师”,这不仅是人对他的尊号,是因为孔子的境界令人景仰,是孔子的思想令人折服,是孔子对人类的贡献使他自然具有的荣耀。

2、找到进去的门,上哪找?怎么进去?其实门是开着的,一本《论语》捧在我们的手上,开卷有益,先是读进去,文字入眼,声音入耳,内容入心,熟记成诵,这就先进了门坎儿;然后身体力行,躬行实践,就是圣人怎么想的,我们就怎么想,圣人怎么说的,我们怎么做,这就是真的进门了。

3、为什么说找到门的人不多呢?一是人们太看重眼前的利益了,眼光短浅,二是人们太讲享受了,不愿吃苦,但最重要的是人们没有这种追求和愿望,人生迷茫。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人生能够听闻到“道”,能够在道的指导下不断修正自己,最后返本归真,这是做人的真正目的。建立起这个目标,眼光长远,肯于吃苦付出实践,才不枉做一回人哪!

【延伸思考】
1、子贡赞成用叔孙武叔的那番话吗?他什么来比喻自己和老师?你觉得妥当吗?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比喻呢?
2、尊师重道是自古以来的美德,你在生活中如何去实践?
【相关资料】

孔子─ ─至圣先师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卒,复娶颜氏,生孔子。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国文化传统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中都的地方虽小,但孔子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其治理得相当好。后来,孔子又被擢升为鲁国的“司空”,负责主管建筑和道路等事务。此后的不久又升迁为“司寇”,掌管司法和外交,并摄相事,进入最高领导决策层。

这期间,有两件事使孔子名声大振。一是夹谷之会,以文明之礼挫败了齐景公胁迫鲁国的阴谋,收回了被齐国侵夺的汶阳之田,创造了弱国外交的奇迹。一是堕三都,向长期控制和左右鲁国政局的季孙、叔孙、孟孙氏开刀,削弱了公侯政治。但是,因为这样的改革触动了大贵族们的利益,孔子不得不被迫辞去官职,率弟子们周游列国,继续寻找机会宣扬他的主张。对于这次失败,他认为这是“天命”,无法违抗。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晚年回到故乡,潜心教学和研究整理古典文献,思考关于人生、社会的基本规律和解决办法。经过他整理的文献有《诗》、《书》、《礼》、《乐》、《易》、《春秋》等,这些文献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经典教科书。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王朗(1)中年以识度(2)推华歆(3)。歆蜡(4)日,尝集子侄燕饮(5),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6)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7),去之所以更远。”(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 李世民非常欣赏魏徵如此耿直的个性,不仅赦免了他,还把他任为谏官,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力争,从不委曲求全,虽然太宗天威震怒,他还是神色坚定,毫无惧色,而太宗也能渐渐的息怒,聆听谏言。
  • 楚庄王莅(1)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2)御座,而与王隐(3)曰:“有鸟止(4)南方之阜(5),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6)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7)。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8),不谷(9)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10)六,而邦大治。(《韩非子·喻老》)
  • 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3),与朋友共,敝(4)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5),无施劳 (6)。”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7)之,朋友信(8)之,少者怀(9)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绝对如此的标准,也没有绝对不可如此的标准,就是依照义去衡量。”

  • 本篇是商汤伐夏桀时的誓师词,它包含两个层次:第一段说明要发动士众讨伐夏桀的理由,先强调“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再设问自答,交代非讨夏不可的原因;第二段说明承诺和赏罚,全文层次分明,颇能打动人心。
  • 管宁(1)、华歆(2)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3)而掷去之。又尝(4)同席(5)读书,有乘轩冕(6)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7)出看。宁割席分坐(8)曰:“子非吾友也!”(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耻之,丘(3)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论语·里仁第四》) 孔子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