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子路终身诵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425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子曰:“衣(1)敝缊袍(2),与衣狐貉(3)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4),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论语·子罕第九》)

【注释】
(1)衣:穿,当动词用。读音同“易”。
(2)敝缊袍:敝,坏。缊,音同“韵”,旧的丝棉絮。这里指破旧的丝棉袍。
(3)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
(4)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句见《诗经·邶风·雄雉》篇。忮,音同“至”,忌害的意思。求,贪求。臧,善,好。

【语译】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那还有什么不好的呢?’子路听后,经常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这只是为人的起码道理,何足以为善呢?”

【研析】
这一章记述孔子赞美子路并告诫他不可以自满。所谓“不进则退”,当一个人在学习或为人处事上满于现况时,便容易骄傲自矜、止步不前。这样的人,容易因为欢喜而冲淡精进的动力。因此,孔子适时提醒子路“是道也,何足以臧?”是希望子路不要满足于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因为仅是不贪求、不嫉妒是不够的,还要更进一步,才能成就最后的成功。

【延伸思考】
1、从本章内容试分析子路性格上值得借鉴的优缺点。
2、你曾经因为“得意忘形”而尝到失败的苦果吗?请分享你从不自知到自觉不再重蹈覆辙的经验。

* * *
【相关资料】

闻过则喜

孟子说:“谁要当面说出子路的缺点,他就特别高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听见别人提意见,就行礼感谢;大舜了不起的地方是:乐于放下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人,所以能从耕稼陶渔开始,最后作了天子。”

“闻过则喜”指虚心接受意见。

(出自《孟子》)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5/5/7/32248p.html

【课后作业】
请回想或假设当你初闻人言己“过”时,你的第一念或反应是什么?

─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风,漂(1)物者也。风之所漂,不避贵贱美恶。雨,濡(2)物者也。雨之所堕(3),不避小大强弱。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4),人虽遇漂濡,而莫之怨也。故曰:“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管子.形势解》)
  • 孔子说:“多么伟大啊!舜和禹虽然拥有天下,但是并不以拥有天下为乐。”
  • 孟尝(1)为合浦(2)太守(3)。郡境旧采珠,以易(4)米食。先时二千石(5)贪秽(6),使民采珠,积以自入(7)。珠忽徙去(8),合浦无珠,饿死者盈路(9)。孟尝行化(10),一年之间,去珠复还。(三国吴·谢承《后汉书》(据《艺文类聚·卷八四·宝玉部下·珠》引)
  • 曾子病重时,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将要死时,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时,所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待人接物的道理有三方面:使自己的容貌举止依礼而行,便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端庄,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要谨慎得体,这样就可以避免别人的鄙陋和背理的话。至于祭祀和礼节琐碎的事宜,自有专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 句践召集了战士们,向他们表明决心说:
  •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1)予足!启予手!诗云(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3)夫,小子(4)!”(《论语·泰伯第八》)
  • 君子防未然(1),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2),李下不正冠(3)。(《乐府诗集·君子行》)
  • 西汉时,韩安国担任中大夫,相当受梁孝王的器重,后来却因犯法而被拘禁在蒙地的监狱中。当时的狱吏田甲对他百般羞辱,韩安国非常愤怒,对田甲说:“已经熄灭的灰烬,难道不会再有燃烧起来的一天吗?”
  • 春秋时,吴王夫差要去攻打齐国,越王勾践率领部属去朝见吴王,并赠送财物给吴王及大臣们,吴国大臣们都很高兴,只有伍子胥觉得不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