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拾慧:龔自珍〈己亥雜詩〉

紫菡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前些日子,難得的參加了一次退休聯誼活動,當然囉,老友聚會,擺起了龍門陣,知交相遇,拉起了家常話。其中的主題,離不開人生的四大課程——生老病死。誰也逃脫不了,哪個也抗拒不掉。這是宇宙的規律,天定的法則,就看你以什麼心態面對,用什麼觀點自處,以什麼方式度過,用什麼眼光看待。

見到久未謀面的同事,內心感觸頗多,形體上歲月雕鑿的刻痕人人都有,這且不提。我發現其中有那麼幾位還兼差做營養食品直銷,到處鼓吹,讓人加入服用,目的何在?打發時間,多存點錢留給孩子,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看到這種情景,除了感歎之外,讓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組名句。那是清朝龔自珍寫的《己亥雜詩》第五首: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大意:想想在此居住並為官多年,如今一旦匆匆作別,面對著西沉的夕陽,心中難免不捨,於是那離愁也就無邊無際的蜂擁而來。此刻馬鞭東指,離開京師,從此便同朝廷遠隔天涯。雖然辭了官無法襄理國事,可這身仍有可用之處,就如那身不由己的滿地落花一樣,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無情啊!當它萎頓腐化成春泥之後,還能繼續供給養分,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哪!

同一件事,每個人的感受與對待方式各異。面對貧困,有怨天尤人的,有積極進取的,也有坦然處之的…… 在金錢面前,揮霍無度者有之,更有不擇手段詐取的,但也有不放在眼裡的。而親情至性,人倫骨肉,自古以來人人都重視。在雙親眼裡,自己的孩子,永遠都長不大,似乎永遠需要呵護、提攜,於是從職場退下之後,仍然汲汲營營,為子女奔波勞累、積攢錢財而無怨無悔,繼續在錢財上「護花」。還有大多數更隔代「護」了起來,開始了所謂的「含飴弄孫」,替忙碌的現代子女帶起了孫子,成了「老保姆」,整日裡樂呵呵的在奶瓶尿布中打轉,不以為苦。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也曾經在網絡上讀過這麼一篇文章:一位患絕症的母親,在過世前寫了許多封信,每年在她孩子生日時,請人代寄一封給他,陪伴他在缺乏母愛的日子裡一起長大,直到……方揭開謎底……詳情記不清了,當時真是感動莫名。這種精神上「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行徑,令人鼻酸,虧得她能想出這種方式來表達那偉大而永不消逝的母愛,見證著「落紅不是無情物」的真諦。

只是如今的世道欠佳,風氣敗壞,物質的過度追求與發展,帶動了道德心法的分崩離析。如此一來,整個人類的思想觀念來了個大轉變,年輕一代,大半「私」字當頭、「利」字唯一、「懶」字當道!再加上高速科技化的結果,大多忙得沒空閒而不知感恩與體諒,對兩老的辛勤付出,視而不見,習以為常。更有一部分子女,在長輩長期無微不至的照拂下,變得怠惰而坐享其成。吃、住、用一切免費,而自己賺的自己花,甜頭兩處嘗!因此很多人不願結婚、獨立、另組家庭。覺得太費事了,什麼都得自己動手,不划算,而家中卻有現成的……。就這樣成了「溫室裡的花朵」,「不願」也「無法」面對現實,一旦受到風吹雨打,根本沒有「忍受挫折」的應變能力,馬上精神與心理上的障礙就出現了,給家人與社會帶來無盡的煩惱。這樣的「花兒」,這樣的後果,是你這滲入多少愛心的「春泥」能「護」得了的嗎?豈不白忙一場!

儘管人人都盤算得好好的,個個都以為掌控得牢牢的,可到頭來總是事與願違,因而感到奇怪而忿忿不平,抱怨老天不公。其實人算不如天算!其實人各有命!古代老人講「兒孫自有兒孫福」,儘管你辛辛苦苦的為他們囤積了萬貫家財,但你的子女得有那個福分才能享用啊!否則,一夜之間賭輸敗光;一夕之下燒成灰燼;要不短期之內得個重病,家產全付了醫藥費仍是回天乏術、一命嗚呼!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過分的「護花」其實是愛之適足以害之了。

我覺得還是咱們老祖宗眼光遠大看得透,知道萬事不由人!你留下多少錢財珠寶都沒用,朝不保夕,所以很多家族,身後只留下一兩個字或是幾句話的「庭訓」、「家規」、「門風」和「祖誡」。如「誠」、「孝悌」、「忠信」、「積德行善」、「恬澹自持」……等等,為後代子子孫孫立下善良的風氣,高尚的操守,堅貞的氣節。他們知道只有這樣高道德標準的要求,才能受到上天的垂顧,才能得到老天永遠的庇佑與護持,那才是人一生一世吃喝不盡的珍寶,如此方能世世代代福祚綿長,永世立於不破不敗之地,這才是難得的、正確的「護花」行為。現在人的智慧差古人遠去了,你的看法呢?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杜甫此詩中的「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裡,我們可以體會到,只要把那個「競」的心放下,那心湖即平靜無波、漣漪不起,沒什麼可招惹來的…
  • 生命是個謎,它的答案就端賴我們自己面對的態度是如何的了。從許多的文學作品當中,我們可以找出一些面對死亡的態度,有的足以擊碎死亡本身所具有的威嚇性,例如陶淵明的〈擬輓歌詞〉;而有的卻為了「大我」——愛國情操的難以放下而耿耿於懷,比如陸游的〈示兒〉。
  • 山的常綠林木,亙古如斯,山的傲視群倫,長久屹立,幫你滌盡紅塵俗夢,巧的替你拭去心中沾染的污泥…
  • 曾幾何時,年華老大,人世的污濁將豪氣消磨殆盡,紅塵的險惡使自信點滴全無,如今人生裡面對的時光一如冉冉西沉的夕陽,只留得一天爛漫的晚霞猶做最後的依戀,無可奈何的在餘暉中映照些許留在記憶中的前塵往事。
  • 表面上描寫廬山,但許多人生意義都展現出來,生命由各種不同角度去觀照...
  • 雖然環境不好,可心胸依然明朗、達觀,絲毫不為周遭的改變所左右,以安恬的態度,去咀嚼平實生活的芳香…
  • 我覺得這「香」,可以理解是一種擇善的固執;一項堅持的操守;一身高潔的風骨;一點護持的理念。或者一股昂揚的正氣;一腔不滅的勇氣;一顆高貴的靈魂;一種愛國的忠貞。抑或一道腦中閃現的靈光;一項義無反顧的捍衛和一種心底深切的認知……等等精神層面的內在表徵。
  • 最引人嚮往的應該是一種恬澹的鄉居生活,在鄉居的生活當中,躬耕便可以自足,它可以抵擋、捨棄外在現實的種種牽葛糾纏,護持人內在心靈不必受到扭曲、無須遭逢變形,生命得以保有最純真、最自足的形貌,日子也同樣過得清靜、單純與曠達。
  • 那寧靜的心田,澄澈的心境,自然呈現山光悅鳥性的空靈,潭影空人心的淳樸。不用特意去山林駐足,不必刻意到田野去追尋…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