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弔楊公忠襄墓

作者:雲松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序:余夜讀《文山全集》【過伶仃洋】中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 句,偶有所感。此句發肺腑、驚天地、泣鬼神、傳古今,感人至深,激勵了無數的仁人志士。餘想此千古絕唱,絕非偶發壯語,必有來歷,思之應源於楊公忠襄之事跡。天祥與楊公本為鄉人,熟知其事跡,素仰其忠義,幼學時就曾面對楊公等諸位鄉賢畫像自語:「沒不俎豆其間,非夫也」。時窮危難之時,和楊公境遇相同,共赴國難, 感同身受,故借楊公之事表心明志,情理當然,才有此震古鑠今之語。憶昔余曾游金陵,吊公墓,未留片語。感楊公遭遇,慕楊公忠義,仰楊公高潔,懷古傷今,唏噓涕淚,情不自己,故賦七律一首,略表晚生敬仰之心,同時向那些因堅持捍衛信仰和真理而被邪惡活摘器官的殉道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華夏英豪燦若星,
楊公壯烈少人憑。(1)
兩行絕筆書忠義,
一顆丹心照汗青。(2)
拒色焚衣遵禮教,
修鸞補瓦獲功名。(3)
雨花臺側殘碑立,
翠柏蒼松伴草塋。(4)

注1:楊公忠襄墓,即楊邦乂墓,楊邦乂英勇就義後,被宋室賜諡號「忠襄」,墓址在雨花臺東崗「江南第二泉」後山。少人憑就是很少有人憑弔,很少有人評論,很少有人知道的意思,有為楊公抱不平之意。

注2:兩行絕筆是指楊邦乂面對金人的威逼利誘,咬破手指,在衣襟上血書「寧作趙氏鬼,不為他邦臣」之句,以明心跡。一顆丹心是說楊邦乂最後慘遭金人剖腹挖心,以身殉國。

注3:「拒色焚衣」典自宋史。磘宋史《列傳第二百六忠義二》記載,楊邦乂「少處郡學,目不視非禮,同舍欲隳其守,拉之出,託言故舊家,實娼館也。邦乂初不疑,酒數行,娼女出,邦乂愕然,疾趨還舍,解其衣冠焚之,流涕自責」。就是說楊邦乂自幼品行端方,謹遵禮教,非禮無視。過去在郡裡求學時,被同學託言是到故友家而被騙到娼館,酒行了幾遍後才知道真相,先是驚愕,後馬上快步回到宿舍,脫下衣服帽子燒掉,痛哭流涕深深自責。

「修鸞補瓦」典自《二刻醒世恆言》。楊邦乂中了舉人後,在天王廟裡讀書。因為年久雨漏,大殿佛像身上跨的一隻青鸞的雙翅掉了,邦乂想重接青鸞的雙翅,但想到:若不修補大殿,不依舊會漏壞嗎?盤算起來,自己獨力難辦,於是製了化緣冊,做了一篇序文,先捨助十兩銀子,拿了緣簿,到各鄉紳、各同年處去走了一轉,化了些銀兩,修好了殿宇,接好了青鸞兩翅。

第二年邦乂來京城參加會試。這一年的題目是「東宮出遊上苑」,邦乂作了文章,作表時,寫道:「丹穴呈祥,丹鳳覽輝丹陛」;有了上聯,卻再也對不出下句,思慮極苦,到快交卷時,仍然沒有頭緒。忽然見半天裡,有一隻青鸞叫了一聲,飛過去了。邦乂心有所動,落筆寫道:「青宮啟瑞,青鸞翅接青霄」。寫完後非常滿意,果然,主考官對這兩句也大加稱讚,這一年楊邦乂中了第一,後人稱之為「青鸞報恩」。(引自【正見網】)。

注4:楊公忠襄原建有祠堂、墓和碑,現祠堂已毀,僅存一土墓和三塊歷代所刻殘碑。上書「楊邦乂剖心處」,「楊公忠襄剖心處」等字。

明代洪武元年(1368)二月十五日,朱元璋登城晚眺,問及金陵前代忠臣軼事。隨臣劉基恭言相告,尤以南宋名吏楊邦乂的事跡最為壯烈。太祖聽後感觸良久,油然詠出〈褒忠詩〉∶「天地正氣,古今一人。生而抗節,死不易心。」@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