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唐詩系列之一

【品讀唐詩】被千年傳誦的春日清晨

作者:蘭音
《花鳥圖頁》(局部),宋 王曉繪。(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97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一千多年以前,一個平凡的春日的清晨,陣陣清脆的鳥鳴聲,擾亂了一個隱士的睡夢。隱士醒來後,沒有空閒去責怪那喧鬧的啼鳥,他第一個想到的,是整夜的瀟瀟風雨,又想到窗外的滿樹芳菲,此時大半都已凋落了吧?

雖說年年歲歲花相似,但是這樣一個極其尋常的風景,無意流露的心緒,經由詩人的妙筆和巧思,被勾勒成詩情畫意的文字,定格成永恆的畫面。這就是膾炙人口的唐詩《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唐朝是詩歌的國度,以至於人們一說起詩歌,首先想到的就是「唐詩」。唐詩裡有一大流派,叫「山水田園詩派」,其中最著名的詩人是王維和孟浩然,世稱「王孟」。今天我們要賞析的就是大詩人孟浩然的《春曉》。這首詩短短二十字,語意淺顯,哪怕是年幼的孩童也能讀懂。其實,很多人的詩歌啟蒙,就是從《春曉》、《靜夜思》這樣的五言小詩開始的。

《花鳥圖卷》(局部),宋人繪。(公有領域)

詩境賞析

大家心中可能有個疑問,為什麼這麼簡單的詩歌會流傳千古,它那經久不衰的吸引力在哪裡?古人論詩,貴曲忌直,這首《春曉》就在簡短的四句詩中寫出了曲徑通幽、回環往復的感覺。首句「春眠不覺曉」破題,點明時令和時辰,詩人在一個春天的清晨不知不覺醒來。都說春困秋乏,詩人為何早起呢,第二句說「處處聞啼鳥」,原來是屋外熱鬧的鳥啼聲打破了他的春眠,描寫的空間也從室內轉到室外。如果把這兩句調換一下順序,那就成了非常普通的描述了。

再看下一句「夜來風雨聲」,前兩句寫的是清晨的情境,到此筆鋒忽轉,時間回到昨夜,空間上又回到室內。詩人聽著鳥鳴聲,思緒卻回到昨晚,那風雨聲敲打著窗櫺,也扣問著詩人的心。最後一句「花落知多少」,詩人從風雨聲又聯想到室外的花朵,不知道經歷了一夜的風雨,此刻凋零了多少呢?

從今早到昨夜又到今早,從室內到室外、又回到室內再轉到室外,詩人的心理從不知(何時醒來)到知(鳥啼、風雨聲)、再到不知(花落多少),《春曉》從時間、空間、到情感轉了好幾個彎,真的是一唱三歎,韻味無窮。

古人作詩,可以寄情言志,我們通過閱讀《春曉》,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詩人對春的喜愛和憐惜。但是這種情感的表達是非常含蓄細膩的,比如表現春天的美景,詩人沒有用華麗的辭藻描寫絢麗的色彩、醉人的芳香,而是從聽覺從入手,選取了春天富有特點的幾處風光從側面描寫。那處處鳥鳴聲,從遠及近不絕於耳,讀者彷彿置身於無盡春山中;而昨夜的風雨聲,描繪了一個如夢似幻的春夜,無人打擾,只有一個人在靜靜聆聽。詩人用春之聲,將一個春日風景傳神地描繪出來,當真是「晴方好、雨亦奇」。

春暖花開,百花盛開是春天最美麗的景色,而詩人在最後一句卻寫到了「落花」,似乎在暗示花期將要過去,這美好的春天也要過去了,一種惜花、惜春的情感油然而生。古詩中常見傷春悲秋的主題,但是詩人的情感卻讓人感到淡然超脫,因為四季是輪迴的,春天過去了還會再來,所以詩人心中有挽留有珍惜,卻沒有非常激烈的情感波動。

孟浩然,出自清上官周《晚笑堂畫傳》。(公有領域)

詩人背後的故事

現在我們來聊一聊《春曉》的作者孟浩然,他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心情下創作出這首經典的詩歌呢?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的家鄉在湖北襄陽,世稱「孟襄陽」;因為他一生不曾做官,所以又叫「孟山人」。孟浩然生活在盛唐,年輕時和許多同時代的詩人一樣,也有著建功立業的渴望。但是因為時運不濟,他總是和仕途擦肩而過,所以他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遊歷和隱居中度過。《春曉》就是他在隱居鹿門山的時候創作的。

鹿門山在哪裡呢?襄陽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美麗的漢江水從這裡緩緩流過,江水兩岸各有一座名山,西岸叫峴山,東岸叫鹿門山。峴山上處處是古蹟,相傳三皇之一的伏羲就葬在這裡,還有劉備的躍馬檀溪處、羊祜的墮淚碑也在這裡。

鹿門山也有傳奇故事,東漢光武帝曾夢見這座山的山神——兩隻梅花鹿,於是在此修建祠堂奉祀,又在夾道口刻兩隻石鹿,鹿門山由此得名。東漢末年,龐德公在山中長期隱居,鹿門山成了隱士的聖地。而龐德公,就是那個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的高人。

孟浩然的家就在峴山附近,叫「南園」,他年輕時曾在鹿門山隱居,後來在官場遭遇一系列打擊後徹底看淡名利,又回到了鹿門山。所以,《春曉》其實是孟浩然隱居生活的一個片段。襄陽的青山碧水,是孟浩然創作的素材與靈感,也讓他在山水中習得了高潔灑脫的心性。

孟浩然年輕的時候,也有夢想和熱血,希望在盛世中有一番作為。但是他沒有馬上投身名利場,而是在青春年華選擇了隱居。這時的隱居對他來說,是蓄勢待發、是相時而動。但是,如果沒有相當的定力和忍耐力,他又怎麼可能受得了獨處時的寂寞呢?

等到孟浩然快四十歲的時候,他決定來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希望在十年磨一劍後能夠一鳴驚人,躋身仕途。期間,孟浩然也與名士、達官貴人交往,結識了王維、王昌齡等大詩人。很快,他的詩名也震動京師。有一次,孟浩然參加了祕書省的一次賦詩雅集,吟詠了一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立刻語驚四座。在場的詩人紛紛擱筆認輸,把孟浩然奉為詩魁。

然而詩壇上的得意,卻換不來考場的成功,文采出眾的孟浩然竟然落榜了。繁華都市帶給他無限的美譽,也給予他沉重的打擊。孟浩然難以割捨功名,仍然在京城逗留了一段時間。有一次,孟浩然應王維之邀私入宮廷,恰巧遇到了唐玄宗。玄宗早聞孟浩然的詩名,高興地命他獻上一首詩。或許是天意,孟浩然竟然吟了一首《歲暮歸南山》,其中有一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玄宗一聽就皺起眉頭說:「卿從未求仕,朕也從未放棄卿,為何要污衊朕呢?」

天子的一句話,讓孟浩然徹底和官場無緣。人生的大起大落,讓孟浩然浮躁的心靜了下來,那功名利祿都是瞬息萬變、難以恆久的事物,什麼才是永恆的、值得追尋的呢?於是他蕩盡俗念,開始漫遊四方、寄情山水的旅途,之後回到家鄉,在鹿門山繼續隱居。同時,他也留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後人評價他的作品「從靜悟中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真是說到詩人心坎裡。

雖然做不成官,孟浩然卻成了世人景仰的大詩人。詩仙李白由衷地仰慕他,坦率地告訴天下人:「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詩聖杜甫也稱讚:「復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再回到《春曉》,字句最是淺顯,但是只有一顆將自我完全融入自然的詩心,才能捕捉到春日裡最平凡卻最生動的剎那。

點閱品讀唐詩】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孟浩然(公元 689─740),是盛唐時期與王維齊名的大詩人。他與王維合稱“王孟”,是唐代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詩大多以寫隱逸和田園生活而著稱,其清淡、自然的詩風在唐詩中獨樹一幟
  • 春眠不覺曉(1),處處聞啼鳥(2)。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3)。
  • 安祿山舉兵造反,陷長安,明皇幸蜀避之。畫中著朱衣者即明皇。圖為 唐《明皇幸蜀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科舉落第後,孟浩然還不死心,繼續在京城裡徘徊;摯友王維邀請他去官署參觀,孟浩然很高興地前往了。兩人正聊得愉快,突然皇帝駕到,孟浩然一下慌了手腳,無官無職的他,臨時沒處迴避,只好藏進了一張大床底下。玄宗皇帝走進屋來,只覺王維神色有些異樣,便問發生了什麼事?
  • 孟浩然一生大半光陰都在隱居、交遊中度過。唯一的仕途經歷,曾在宰相張九齡部下做過幾年官吏。讀書練劍、飲酒賦詩、誦經禮佛是他生活的基本模式。他一生風流倜儻,流連山水,無暇整理文集...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 古代詩人常借月光來表達對親友的思念。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因為月亮的清輝是兩地共有的,所以這裡作者要贈送的是思念之情;因為相隔兩地,不能將這濃濃的思念親手送給你,那我們還是期待在夢中相見吧!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其中「鷗鷺忘機」典故出自《列子‧黃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識人亦然,不僅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還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遙知馬力,歲久見人心。」
  • 「巴山夜雨漲秋池」言外之意是說,本身秋天因為天時的關係,河水開始上漲,河道開始暢通,就讓人有想回家的衝動,更何況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漲了,河道已經暢通,能不想念嗎?而第三第四句中重複「巴山夜雨」四個字,是為了說自己在這個時候最想家。《唐詩繹》評曰:「於寄詩之夜,預寫歸後追敘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寫法。」
  • 宋玉、杜甫等先賢,將落泊生涯化為優美的詩篇。讓我們後人在拜讀了這些詩篇後,領略了有可說道的、有可借鑑的、有可受益的傳統文化內涵;並重新演繹、弘揚給現今的世人。正如北宋‧歐陽修《感二子》詩中寫的:「英雄白骨化黃土,富貴何止浮雲輕。唯有文章爛日星,氣凌山嶽常崢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