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品读唐诗】跟着白居易 赏初春西湖之美
你去过西湖吗?你知道游览西湖的最佳视角和路线吗?中唐时期的大诗人白居易,送来了一份来自一千多年前的游湖攻略。
不爱名利爱吟诗
唐代诗人司空图,是一位看淡名利的隐士。他的这首《山中》活泼有趣。全诗仅仅二十八个字:“凡鸟爱喧人静处,闲云似妒月明时。 世间万事非吾事,只愧秋来未有诗。” 风,时小时大,时缓时急。
【品读唐诗】幽人独往来 归隐山水的孟浩然
开元年间的长安城,突然多了一个大龄书生的新面孔。四十岁的他,一袭白袍朴素无华,凭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在太学赋诗夺魁。一夜之间,孟浩然的大名传遍公卿。
【品读唐诗】幽草黄鹂 清丽诗风背后的秘密
中唐时期的建中年间,江南的一座偏僻荒芜的古郡,迎来了它的新一任长官。他虽是一郡刺史,也不过是个被朝廷外放的,难有作为的闲散官员。空有治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于是他走进青山绿水,过起了半吏半隐的生活。
品读唐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况味
人到中年,人生四季之旅也走到了生命的秋天。在这个象征着收获的年纪,有的人功成名就,有的人家庭美满,有的人,还在路上踽踽独行。
【品读唐诗】诗佛王维送别 云无尽处话离情
那是盛唐的某一天,或许在朝雨打湿新柳的客舍前,或许在暮色点染长河的荒城外,或许在行车扬起暮尘的古道边。一对策马并行的好友,终于走到了分别的歧路。他跳下马,递给朋友一杯酒,依依不舍地问道:“你要去哪里呢?”
【品读唐诗】被誉为唐人七绝第一的边塞诗
听,苍茫的塞外沙场,又响起了雄壮的战鼓号角。看,遥远的西北边地,又燃起了无尽的烽火狼烟。无数大唐的好男儿,金戈铁马奔赴万里之外的边关,追寻建功立业的理想,实现忠君报国的荣耀。
【品读唐诗】诗仙李白的“寻隐者不遇”
很多人都读过贾岛的诗歌《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朝的寻隐诗自成一派,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唐朝诗人,一次次走进山水佳境,踏上寻仙问道之旅。大唐诗坛最耀眼的明星——诗仙李白,他的寻隐之旅有怎样的玄妙意境呢?
【品读唐诗】那一场旷世绝艳的盛唐剑舞
当大唐进入鼎盛阶段,乐舞艺术也达到了中华历史的最高峰。其中有一位舞姬、一支舞蹈,留给大诗人杜甫最深的印象。哪怕经过五十年之久,他永远铭记着观者如山、一舞动四方的盛况。
寻隐不遇:唐诗里美好的憾事
青松岭下,是我寻寻觅觅、徘徊又伫立的背影。白云深处,是你潇潇洒洒、超然而飘渺的风姿。隐者,是一个愈是努力深藏行迹,愈是让人不辞辛劳地追寻的神秘名字。
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之《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朝诗人的这首《滁州西涧》被认为是非常有意境的一首风景诗。读起来确实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唐诗欣赏:白居易《霓裳羽衣歌》
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这首诗是为了唱和元稹的“霓裳羽衣”诗写的,但元稹的这首诗已失传。霓裳羽衣舞是唐朝最著名的宫廷舞之一,它融诗歌、音乐、舞蹈于一体。
【唐诗漫谈】祖席离歌 江河碧空
白居易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作为中国文化顶峰之上的明珠,唐诗当然就是这样的“好诗”。那么,唐诗怎么“会”“天意”呢?一言以蔽之,表现“真正的人类文化”,写尽人性之真、之善、之美。
雪夜访戴 诗画风流
东晋时期的一场雪,因浸着那个时代的风流气韵,显得格外晶莹澄澈。那场雪降临在山阴,让出身世家大族的王子猷,蓦然生出了吟诗之兴和访友之心。
读诗词:渔父之意不在鱼
他一蓑烟雨,一杆风月,与桃花为邻,以鸥鸟为侣。摇橹清歌,他自沉醉青山绿水,任南北东西逍遥游赏。
读诗词:欲话去年今日事
犹记得去年的一个春日,桃花开得灼灼,他邂逅了树下的陌生少女。女子巧笑倩兮,花面相映,而他凝眸端视,心驰神摇。不知是桃花映红了美人的面容,还是姣好的容颜照亮了繁盛的花树?
【唐诗漫谈】骨肉别离难 亲人天一方
古代别离诗多写友人之别。清人《唐诗三百首》中,别离诗占十分之一,写骨肉之别者仅一首,即韦应物《送杨氏女》…
【唐诗漫谈】白云无尽送归人
隐士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于政治、文化都有影响。什么是隐士呢?就是一些有道德、有才干的人,由于某些原因没有进入官场,或者做了官后又离去归隐。
【唐诗漫谈】离别时的豪爽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扫送别诗中的悲怆之气和悲苦之态,使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跃然纸上……
李白咏月藏玄机 你看出来了吗?
千百年来,月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有多少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令人向往,有多少关于月亮的诗、词、歌、赋让人传颂,咏月佳句,意象丰富,内涵深广,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尽的韵味。
【古韵流芳】 依依似君子 刘禹锡的归真之路
“牡丹真国色”、“依依似君子”出自大唐诗人刘禹锡(772年-842年)的诗,虽然这两句一个咏牡丹,一个咏青竹;一个象征繁华富丽,一个象征守节清虚,二者看似风牛马不相及,却在诗人的一生中,竟也相得益彰。
【古韵流芳】张九龄《望月怀远》诗人遇见的月光
无论从政治还是文学方面,张九龄都可称得上是“岭南第一人”了。他去世后,安史之乱也很快爆发了,他成了盛唐最后一位名相,被人追忆;而他笔下的明月光,也定格成盛唐别具一格的壮美画面,被后人永远铭记。
【古韵流芳】生死劫后淡功名 贺知章的仙缘
贺知章年轻时就以诗文扬名,是少数仕途顺遂的大诗人,但是到了老年,他突然决定辞官回乡。贺知章传世的诗歌不多,但是他的代表作,几乎是人人都能背诵的经典,比如写下“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咏柳》,还有就是他晚年所作的两首《回乡偶书》
【唐诗漫谈】人世多神仙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以为是个神话。不过,八仙之中的张果老可是正史有录,如《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全唐诗》载张果老《题登真洞》诗一首,修成金骨炼归真,洞锁遗踪不计春。 野草谩随青岭秀,闲花长对白云新……
【古韵流芳】白居易《观刈麦》叹民间疾苦
白居易不仅是一位有责任感的诗人,也是尽忠职守的官员。他主要生活在唐宪宗时代,宪宗是盛唐之后很有作为的皇帝,曾大力征讨藩镇,让唐朝再次出现统一的中兴局面,史称“元和中兴”。白居易一生中,既有《观刈麦》这样的讽喻诗,也有《琵琶行》这样的抒情叙事诗。
【古韵流芳】创清新诗风 贾岛“推敲”造新词
盛唐过后,雄浑昂扬的诗歌气象有所减弱,一批崇尚清新奇僻诗风的诗人出现了,“诗僧”贾岛就是这类诗人的代表。他的代表作是《题李凝幽居》。
【品读唐诗】久别故乡 他却只问梅花开未
思乡之情,人皆有之。久在异乡的游子每当与故人重逢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激动不已,然而唐代大诗人王维只是“轻描淡写”地问了一句:家乡窗前的那一株梅花开了吗?
【古韵流芳】刘禹锡越挫越勇 诗文尽显豪气
公元826年,在刘禹锡五十多岁的时候,他结束了长达二十三年的贬官生涯。在一次宴会上,刘禹锡对好友倾吐了这些年的心路历程,他说,自己在偏远的巴山楚水谪居多年,感觉自己像被世界抛弃一样。他的心情是悲凉的吗?当然不是,他认为自己就像是沉船,旁边却有千帆行驶的忙碌风景;也像是病树,周围却有万木争春的繁荣景象。而今天他又能和好友叙旧赋诗,不也是一桩令人精神大振的乐事吗?
【唐诗漫谈】桃花为何红?
唐诗中,于桃花流传最广的一首诗,当属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古韵流芳】李商隐《锦瑟》美在解与不解之间
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了什么情怀呢?是悼念亡妻,还是感时伤世,还是对国家政事的忧虑?或许这些感悟都包含在诗中。诗人正是想告诉大家:无论是儿女情长还是仕途功名,人生的际遇都是相似的,当你回顾它们的时候,既美好又遥远,连同自己的青春都将消逝在回不去的时光里。古人说,诗无达诂。正因为这首诗解读的多样性,每个人都能在诗中找到自己的回忆,这也就是《锦瑟》经久不衰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