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病菌與世界歷史

--介紹《槍支、細菌、鋼鐵:人類社會的各種命運》一書
龔小夏
font print 人氣: 15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3日訊】發源廣東後肆虐全球的非典型肺炎爆發以來,專家們都竭盡全力去尋找這一致命傳染病的起因。世界衛生組織剛剛宣佈,發病的病毒可能來自於動物,特別是與人類密切接觸的家畜或家禽。

疾病由動物向人類傳播,在近年來並非罕見的新聞。令人談虎色變的艾滋病、禽流感等等,都有理由相信是來自於動物。不過,一般人不太清楚的,是人類歷史上絕大多數導致傳染病的病菌或病毒,都與人類和動物之間的接觸有關。這裡我要向大家介紹獲得了普利策獎的歷史著作《槍支、細菌、鋼鐵:人類社會的各種命運》(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這本歷史著作的作者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生理學家戴蒙德(Jared Diamond)。戴蒙德特殊的學術背景,使得他能夠站在獨特的角度去觀察歷史,因而也讓他的著作具有了超出普通歷史學研究的特殊視野。其中最具獨創性的觀點,是他對病菌與病毒與世界歷史發展關係的研究。

《槍支、細菌、鋼鐵》一書的主題,是近代五百年西方對非西方世界的征服。在這本洋洋四百八十頁的著作中,戴蒙德試圖回答一個困擾了非西方國家的人民數百年的問題:為什麼近代西方有能力征服世界?為什麼西方能夠發明槍支大炮等等先進武器?雖然戴蒙德的許多解釋不見得有太多新意,但是他從生理學研究的角度提出的一個問題卻立即引起了學術界的普遍注意:為什麼從舊大陸傳播到新大陸的病毒和病菌能夠殺死那麼多新大陸的印第安人以及大批非洲和大洋洲與世隔絕的土人,但是新大陸卻沒有出現一種能夠對舊大陸產生致命威脅的病毒或病菌?

人們知道,歐洲殖民者傳播到新大陸的多種疾病,特別是感冒和天花,奪走了當時新大陸百分之九十的人的生命,遠遠超過了殖民者用槍炮殺害的人數。但是新大陸傳播到舊大陸的最嚴重的疾病,大概算是雖然討厭但還沒有致命的梅毒。如果說,舊大陸的殖民者由於「船堅炮利」而得以征服新大陸,那麼為什麼連舊大陸的病菌也「船堅炮利」起來了呢?難道連病菌也能夠學會「狗仗人勢」?

戴蒙德從生物學與生理學的角度為世界歷史的這一關鍵問題提出了科學的解釋:人類傳染病的病毒與病菌是農耕社會家畜與家禽飼養業的產物。舊大陸農耕社會裡發達的飼養業以及密集的人口居住方式,是傳染病的溫床。而新大陸無論是在飼養業還是農業上都遠不及舊大陸發達,所以也沒有產生出舊大陸那些致命的病毒病菌。

要明白農耕社會為什麼是傳染病產生的溫床,首先必須瞭解病菌病毒產生的過程。戴蒙德解釋道,在發達的農耕社會產生之前,人類與自然狀態的動物的身體接觸非常有限,各自身上的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就通常局限在自己群體的範圍,而且通常也沒有什麼害處。要知道,微生物必須有一定的條件才能夠大量繁殖演變。擁擠的居住條件、排泄物的大量堆積等等,最有利於微生物的繁衍。大規模的家畜家禽飼養業正好提供了這種繁衍條件。人類飼養的動物越多,動物與人類之間相互傳播身上的微生物的機會也就越大。少部分的微生物最終繁衍為給人類造成巨大災難與痛苦的傳染病的病毒與病菌。同時,人口居住越是密集,傳染病的傳播也就越是迅速廣泛。人類歷史上幾乎所有著名的大規模致命的傳染病,包括天花、流感、肺結核、瘧疾、鼠疫、麻疹、霍亂,再加上近年來的愛滋等等,都是人類從動物那裡承繼過來的。

戴蒙德指出,病菌病毒在歷史上的作用被人們大大低估了。在人類的文明史上,傳染病殺死的人,遠比戰爭或者其它天災人禍加起來的總和還多。以戰爭而論,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絕大部分戰爭裡死亡在刀槍之下的人都不及死於戰爭中的疾病特別是傳染病的人數。的確,傳染病給人類社會投下的陰影,是其它災難難以比擬的。比如十三世紀歐洲的鼠疫也就是黑死病,曾經奪去了那裡三分之一人口的生命。即使到了二十世紀,一九一八年世界範圍內發生的流感,還造成了兩千萬人的死亡,大約是打了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死亡人口的一倍。

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就很容易明白為什麼舊大陸比新大陸產生的傳染病要多許多倍。自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起,舊大陸各個早期文明就開始馴養各種野生動物。比如西亞地區在一萬年前就有了綿羊、山羊等家畜,中國人在九千多年以前就開始養豬。舊大陸的家畜家禽有數百種,而新大陸的印第安人卻只馴養了駝馬等少數幾種動物,而且在哥倫布之前基本沒有大規模飼養業。因此,新大陸傳染病產生的機會也就遠遠少於舊大陸。

然而,舊大陸人儘管在歷史上飽受傳染病之苦,但人體也發展出了抵抗不同傳染病的各種抗體。得過傷寒或天花而大難不死的人有終身免疫力,得過感冒的人對流感也有一定的抵禦能力。有不少免疫能力還能傳給後代。所以,舊大陸的人身儘管帶有各種病菌或病毒,但感染得病的機會相對要小得多。當年的新大陸人卻沒有那麼幸運。他們身上缺乏抗體,染上了舊大陸人帶去的病菌病毒對於他們來說無異於滅頂之災。超過百分之九十的人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裡就被斷送了生命,只剩下不到百分之十身體強壯的人逃過了鬼門關。今天的印第安人,就是這批倖存者的後代。

非典型肺炎發源的珠江三角洲,是中國農業最發達、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無論是人還是動物的密集,恐怕都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最大限度。如果衛生建設和醫療設施不夠完善,大規模傳染病的爆發恐怕只是遲早的問題。而在今天這個流動與交往頻繁的世界上,地區性的災難,很容易便會演變為世界性的災難。非典型肺炎如今肆虐世界,再次給人類敲響了警鐘。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防毒軟體賽門鐵克公司今天提出警告,有越來越多的電腦病毒假冒大公司發出的電子郵件,誘騙收件人開啟,藉此入侵電腦網路或騙取收件人的機密資料。例如最近出現的「迷媚兒J變種病蟲」冒用歐美著名的付費網站「PAYPAL」的電子郵件,騙取收件人的信用卡資料。
  • 台北市某國小附設幼稚園傳出疑似腸病毒個案,雖然附幼已全面停課,但為求謹慎,市府衛生局今天派出四名小兒科醫師對學校一、二年級學童進行全面性篩檢,發現兩名學童有疑似腸病毒症狀,已建議在家休息,並進一步就醫。衛生局表示,整體而言,今年腸病毒疫情不如去年嚴重,但家長仍不可忽視,應確實掌握增強抵抗力、避免接觸、正確就醫的腸病毒預防三大策略。
  • 香港明愛醫院今天證實再有兩名男童,以及兩名在兒科傳染病房工作的醫生,出現病毒性腸胃炎徵狀,使該院出現病毒性腸胃炎徵狀的病童及醫護人員增加至二十人。到目前為止,明愛醫院懷義樓病房有十六名兒童及四名醫護人員,有病毒性腸胃炎徵狀。至於十六名病童中,六人的糞便樣本,對諾沃克病毒呈陽性反應。其中十一名病童仍在兒科急症病房接受隔離診治;至於四名醫護員,則被安排休假。目前醫院已經啟動綠色警示,而懷義樓的兒童發展復康部與及急症兒科傳染病房,繼續禁止探訪。
  • 大紀元11月19日訊】(法新社華盛頓十八日電)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今天宣布,美國已經開始進行防治伊波拉病毒疫苗的人體臨床實驗,以預防這種致命病毒傳染。華府郊區馬里蘭州比塞大醫院的臨床醫學中心為志願者接種這種疫苗。
  • 香港衛生署今天證實,上星期本地先後有兩所學校,共七十六名學童可能集體感染腸胃炎,其中有樣本驗出諾沃克病毒。爆發學童集體感染腸胃炎的學校分別是寶馬山英基國際小學,以及將軍澳廣明苑保護兒童會施吳淑敏日託幼兒園。寶馬山英基國際小學上周有五十一名學生出現腸胃炎病徵,當局已在其中三個樣本驗出諾沃克病毒。
  • 在國際兒童人權日前夕,兒童福利聯盟公布「2003都會地區兒童人權維護調查報告」,結果發現,孩子對於整體環境不太滿意,有八成以上學童擔心會被傳染病傳染、六成七學童擔心被誘拐綁票,兒童健康權、人身安全權都亮起紅燈。兒童福利聯盟副董事長馮燕指出,這次調查發現兒童非常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問題,可能與今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以及腸病毒等傳染疾病在校園傳染影響。不過好消息是身邊大人對於兒童的健康維護是相當重視的,八成以上的大人會在兒童一生病就帶孩子就醫。
  • 香港衛生署今天公佈,再有兩名威爾斯親王醫院的腸胃炎病人證實感染洛沃克病毒,本地十一月份以來已有二百七十七人感染洛沃克病毒。醫院管理局高級行政經理劉少懷表示,日前證實有護士感染洛沃克病毒的明愛醫院今天沒有新的個案,但威爾斯醫院骨科的兩名病童則證實感染洛沃克病毒。
  • 流行性感冒,是一種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它與普通感冒相比,一是容易造成大流行;二是病情重,甚至會引起死亡。

  • 香港衛生署今晚兩度更新由諾沃克病毒引發的腸胃炎病例數目,至今有五間學校及院舍集體感染諾沃克病毒,共有三百八十三人出現腸胃炎病徵,當中十六人對病毒呈陽性反應。衛生署表示,今年至今已接獲四十五宗腸胃炎爆發個案,共有三百八十三人出現嘔吐、發燒、肚痛及腹瀉等腸胃炎徵狀,大部份證實由諾沃克類病毒引致。其中嘉諾撒聖心小學就有二百七十七名學生出現腸胃炎病徵。
  • 治療,港府衛生當局今天公開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加強預防。香港衛生署表示,第一起案例是在上星期從一間學校傳出,現在已經有四百零九人遭到感染,疫情也擴散到另外四間學校、一家養老院、一家醫院病房及一個訓練中心。這些地方可能是衛生情況不佳、或食物感染引起。港府衛生署發言人說,通常,冬天容易發生腸病毒感染。不過,這起疫情又再引起民眾對於香港防治疾病措施不足的注意。港府當局早在今年初,爆發SARS疫情,造成兩百九十九人喪生之後,就承諾要加強防治疾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