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劇—川劇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2月11日訊】
川劇:戲曲劇種。流行於四川全省及雲南、貴州部分地區。在戲曲聲腔上,川劇由高腔、昆腔、胡琴,彈戲和本省民間燈戲組成。原先各種聲腔均單獨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以來,由於經常同台演出,形成了較多的共同風格,清末時統稱“川戲”,後稱“川劇”。川劇的表演藝術有深厚的生活基礎,並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真實細膩,幽默機趣,生活氣息濃厚。原分四個支派:“川西派”以擅長胡琴為主,形成獨特的“坎調”;“資陽河派”以高腔為主,藝術風格最為嚴謹;“川北河派”以唱彈戲為主,受秦腔影響較多;“川東派”以唱胡琴腔為主,受徽劇、漢劇影響較多。成都和重慶為川劇的兩大演出中心。解放後整理的《柳蔭記》、《情探》、《秋江》、《評雪辨蹤》、《拉郎配》等傳統劇目,根據民間傳說新編的《夫妻橋》、《望娘灘》,以及現代劇《江姐》、《丁佑君》等,均影響較大。

圖文轉載於世界藝術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香港賀年大型節目第一炮是一年一度的新春花車巡遊匯演,今天下午在中區添馬艦與灣仔海傍一帶舉行,共有十二輛設計精緻的花車和三十多支表演隊伍參加,吸引二十五萬名市民和遊客到場觀賞。但部份遊客表示,來香港主要是旅遊,不打算購物。參加2月1日遊行的傳統戲劇演員。(AFP)
  • 京劇是流行全國、影響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劇種。它的前身為徽調,通稱皮簧戲,曾一度稱為“平劇”,後該稱京劇,有近兩百年的歷史。清乾隆年間徽調進入北京,吸收了昆腔、秦腔的部分劇目、音樂曲調、表演方法和一些民間曲調,演變發展而成。
  • 昆劇是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昆山腔或昆劇,流行於江蘇昆山一帶,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戈陽腔的長處,對昆腔加以改革,創造聞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樂獲得很大的發展。
  • 越劇是江南流行較廣,深受群眾歡迎的地方戲曲之一。發源於浙江一帶,即古越國所在地,故名越劇,已有七、八十年的歷史,是由說唱藝術“落地唱書”發展而成的。
  • 粵劇是我國南方一大劇種,流行於廣東、廣西及港澳、東南亞華僑聚居地區,唱念均用廣州方言。它以“梆簧”為基本曲調,同時又保留昆、戈、廣腔並吸收廣東民間樂曲和時調。
  • 雨带诗情入眼眸 点点滴滴敲心头 潇潇洒洒随风去 入水化作碧浪流
  • 光陰倒轉回五年前,司將軍府中,斜陽樓閣,金輝滿室。書房中縈繞著松煙墨的淡淡香氣,梳著雙鬟的少女立於寬大的書案一側,靜靜地俯首研磨。
  • 幸福的淚花, 綻開了柔和的時光。 聖師的法理, 諄諄教導語重心長。 雲兒牽著夢想, 沸騰了歡笑的山莊。
  • 《Summer Snow》與《我想念我媽媽》,很難相信這兩者是同一部影片的名字。英譯中,一個字都沒對應上,也是讓人服氣。「我想念我媽媽」,直白,挖地三尺的接地氣,這類電影我大概率不看;「Summer Snow」,夏日之雪,如此的文藝脫俗,更不是我的菜。然而,完全不搭的兩者擺在一起,再加上鮮綠背景上鵝黃衣衫的小姑娘陽光燦爛的笑容,莫名其妙地,鼠標就點了上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