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無求才能灑脫

貫明
font print 人氣: 159
【字號】    
   標籤: tags: ,

前幾天,有一個同事突然問我:“你的薪水並不比我多,但是我看到你和你周圍的朋友都無憂無慮,心態灑脫,好像沒有任何精神壓力。你能告訴我你們有什麼秘訣嗎?”看他那副誠心求教的樣子,我平靜的微笑著回答他說 :“我心無所求,你能做到嗎?”他馬上露出一副為難的面容回答說:“那怎麼可能呢?這幾天一直很疲勞,明天還要上班;孩子前天數學考試不及格,這事還真不知道怎樣處理才好;最近信用卡消費的太多,銀行的存款已經不夠用了...這麼多的煩心事你讓我怎麼安靜的下來嗎?我如果不去追求,豈不是活得更慘?” 我平靜的回答他說 :“你只有心中無所求了,才能真正活得灑脫。”於是我向同事講了下面這樣一個故事。

以前有一個富商碰見了一個乞丐,那個乞丐說:“你我是以前的舊相識,能給我一些錢嗎?” 那個富商仔細的看了看那個人說:“我認出你了,你家裏不是挺殷實富裕的嗎?怎麼會淪落到今天這般地步?” 那個乞丐說:“唉,去年一場大火將我的財產全部奪走了。” 富商又問道:“那你為什麼要當乞丐?” 乞丐說:“為了要錢來買酒喝呀!”“那你又為什麼要喝酒?”“喝了酒之後,我才有勇氣乞討呀!”

富商聽到這裏,腦中轟然一聲巨響,他在瞬間似乎看到了紅塵人世中癡迷眾生的本相,深有感慨的歎道:“世人誰不是這樣癡迷一生呢?為了酒、色、財、氣耗盡了一生,最終還是塵歸塵,土歸土,這又何必呢?”然後他對乞丐說:“等你那天不想喝酒了,再來找我吧。”說完之後揚長而去。乞丐在舊相識這裏都沒有討到錢,感到十分灰心喪氣。恰好此時又一個化緣的修道者從這裏路過,乞丐馬上跑過去問他說:“求你看看我明天會怎麼樣?”那化緣的人微笑對他說;“你都一無所有了,還求什麼明天會怎麼樣?你為什麼一定要為眼前的事煩惱?我們修道的人只要心懷善良、慈悲、包容,無怨恨、無所求,每天都能得到許多吃不完的食物,即使化不到緣肚子也不感到饑餓,你為什麼就不能活得灑脫一點呢?”

講完故事之後,我的心中感慨萬千,同事也略有所悟,對我說:“那些煩心事暫時不去想它了。”但是我知道他這只是暫時的解脫,就對他說:“你先嘗試做到心懷善良、慈悲、包容,無怨無恨,此後才能慢慢做到心無所求。祝願你也能成為一個灑脫的人。” 細思之,只有心懷善良、誠實包容的人才能做到心無所求,心無所求才能看到生命的本相;心無所求,才能活出生命的灑脫;心無所求,才能達到高尚的精神境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許多人在讀過陶淵明的詩中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後,雖然也認同他對高尚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但是對陶公辭官不做、以詩酒為樂的田園生活方式卻認為他太頹廢了。其實陶淵明並不缺乏進取心,這可以從他的名句「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中看到他惜時進取的雄心壯志,只是他不恥於與貪官汙吏同流合汙,為了潔身自好才選擇了一條「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與眾不同的人生道路。
  • 如果一個人的心靈與思想不複雜,那麼他就可以輕易簡單的獲得幸福。例如在口渴的時候找到了一潭清澈的泉水,在寒冷的嚴冬得到了一縷溫暖的陽光等都能給許多人帶來真正的幸福與喜悅。或許一些欲望很高的人會把這樣的事情看成天經地義的,把上天的恩賜與人生中的幸運視為理所當然,只有把自己執著追求的事物追到手時才有一絲快感,這樣的思維方式顯然距離幸福非常遙遠。
  • 人生的旅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在面對挫折與苦難時,如果想保持一份豁達的情懷,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就需要有一種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氣度。一般人非常看重個人利益的得失,因此就很難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欲,只能在情天恨海中隨波逐流。而修煉人則能把名利情色看得很淡,也能做到寬容忍讓,其胸襟和氣度自然遠在一般人之上。寧靜致遠則是一種更高的精神境界,它不是通過外界的環境或外力來改變自身的心靈狀態,而是用內心的寧靜來豐富自身的想像力。在紅塵濁世中通過修養自己的心靈使其達到平淡祥和的境界,就如蚌之含砂,在孤獨與痛苦中孕育著璀璨的明珠。因此,我認為一個人在最寧靜時刻的思維,就是他的靈魂昇華後最珍貴的思想結晶。
  •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脾氣粗暴,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有些人則慈眉善目,忍辱禮讓,有一副謙恭待人的好氣度。修心必先修德,養身須先制怒。也許有人會說,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生活在充滿矛盾的世界上,誰不曾遇到過生氣彆扭、令人氣憤發怒的事呢? 然而,生氣發怒無論從人體養生還是修心養性上講,都是有百害無一利的。古人雲:“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寬懷大度,忍辱不辯,自然就能遠離是非,無憂無慮,度過一個逍遙自在的人生。

  • 中華神傳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和為貴」與「和氣致祥」是中華文化價值觀的取向之一。「和氣致祥,乖氣致異。」一語源自《漢書.劉向傳》,儒家思想中則提倡「以和為貴」。《論語.學而》中記載,孔子晚年時,弟子有子云:「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意思是,王者之道,和氣為先,和氣是最可貴的禮節,也是最美的德行,大事小事均依此為準。
  • 人在天真的童年時代大都是無憂無懼的,但是在許多後天的觀念產生了之後,保護自我的心理就會越來越強盛,同時也在各個方面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擔心。儘管人世間的任何狀況可能在瞬間就會發生許多改變,然而大多數人仍然無法放下內心的精神壓力,在憂慮與困苦中膽戰心驚地度日。在現代社會中,無衣食之憂的人是極少數,大多數人都被生活的重擔壓得抬不起頭來,一生都在為柴米油鹽而奔波。不知道生命真正意義的人或拼命求財,或拼命求官,在紅塵濁世中漫無目標地隨波逐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