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新解(一)

撣塵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12日訊】文學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小說更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歷經數千年的文明洗禮,蘊藏著豐富歷史風貌和文化精髓的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更是璀璨奪目、光耀千古。它們不但豐富了人類的文明,記錄著人類發展的足跡,而且滋潤著人的思想,陶冶著人的道德操守。四大名著的作用還遠不止於此,站在整個人類發展的全過程來看,也只有今天,在人類走向新紀元的這個臨界點,回頭一看,才能充份認識到這些聖賢先哲們所留給我們的精神食糧,不只是能夠解決精神層面的需求,還在紛繁世事的迷幻中暗示著人們走向未來的途徑。

人生是一台戲。其實,人間也是一台戲;整個人類的歷史,潮起潮落,花開花謝,物是人非,世事更迭,朝代交替,戰爭和平,也都是一台戲。只是人們在戲中,常常忘記了自己的角色,真正忘我的在“演”著。只有身在戲中、心在戲外的人的“靜觀”才能真切的認識到:這的確是一台戲。要達到這一步,也只有那些潛心修煉或“不修道已在道中”的人士才可。他們或遠離世俗,獨處修身;或歷經滄桑,卻心意淡泊。能達到這一步者,則必是洞察世事、看穿生死、徹悟人生的大德之士方可。同時,他們懷濟世救人之大志,卻不能見容於時人;能洞察天機,卻不能道破,也只有把一份心意寓於屬於“野史”的小說,借“假語村言”以警示處於“末法”之時的世人。

歷史的連貫性不只是表現在連續不斷的時間上,還表現在歷史上出現的各種事物的聯繫上。對於人來講,後者比前者更具有意義。一件件事物、一個個人物,像歷史的鏈條一樣連綿下來。對歷史起著繼承和總結、對未來起著傳遞和開啟的作用。有些是在歷史過去若干年後,其內在蘊藏的真正涵義才能呈現出來。四大名著就具有這樣的作用。

人從哪裏來?又到哪裏去?為甚麼說現在正處於“末法”之時?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包含了無盡的內涵。還是讓我們在大法法理的指引下,對四大名著從新作一下詮釋,或許能從中找出一些答案。

一、四大名著主旨淺析

(一)、《三國演義》──一個“義”字貫千古

人是神造的。中國文化也是神傳給人的。在《三國演義》裏,神傳文化的痕跡比比皆是。天象變化,世事變遷,奇人異事,神機妙算,都蘊藏著神的旨意。作者羅貫中學貫古今,涉獵百家,對此自然了然於胸。但此書的意旨卻不在此。雖然,《三國》以計謀為人稱道,諸葛亮、曹操、周瑜、司馬懿、陸遜、姜維等等,皆有鬼神不測之妙算。這些古人的智慧也確應算是書中的主題之一,但書中所要表達的卻遠不止於此。那麼,是三國的歷史故事嗎?有道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非也,這是小說,不是歷史,而歷史故事只是作者借以表達的載體。作者表達的正是使得故事更加豐富多彩、生動感人的人所具有的特質──義。

“演義”者,演“義”也。書名已經標示出來了。當然,“演義”早已成為今人所認為的一種小說體裁,體裁而已。而它真實的本義,就是在書中利用各種人物的互動,把“義”的內涵豐滿起來。“義”所表達的內涵和故事、人物緊密相聯。提起“義”,人們想到的不只是一個字的表面意思,任何定義也定不了“義”的內涵,只能起一點表述作用。而通過《三國演義》人們所獲得的卻是永遠具有生命活力和參照的內涵。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三國演義》包容進了人類生存所賴以維繫的崇高品質。

明白了這一點,三國的此興彼衰、恩怨情仇已不足道;人物的喜怒哀樂、忠孝悖逆都圍繞著“義”而徐徐進行。誠然,古代是有許多“演義”的小說,而能和《三國演義》相提並論者,沒有。書中對“義”確有很多精到的描寫。在曹營一言不發的徐庶,只發了一言卻救了趙雲,是對劉備的恩義;曹操哭祭袁紹,也能顯出“奸雄”對義的理解和作為;孟獲感“七縱”之恩以歸順,有諸葛亮“義”服的成份。而義薄雲天的關羽卻將“義”演繹到了極限。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贈赤兔、封亭侯沒動他尋兄之意。面對曹操之隆恩,不報恩不離開顯其義士本色。為尋兄“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義”至此,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少時讀《三國》至“華容道”,深怪諸葛亮為何不把關羽和趙雲或張飛換一下位置,要是張飛守華容,曹操不是死定了嗎?及至修煉法輪功後才明白,一切皆有定數。諸葛亮這樣安排是遵天意、行人事。關釋曹,更成全和豐滿了關羽之“義”。羅氏著書,真是深得“義”之玄奧。

修煉者看事物,往往能看到本質。筆者能有此認識,全賴師尊李洪志先生的指教。在《北美巡迴講法》中李洪志師尊講到了《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講了一個“義”。經過一個朝代,三個勢力互相之間的較量中充份表現出“義”的內涵。而且是經過一個朝代這麼長的時間表現出了這個“義”的深層文化,今天傳法時人類 對“義”才有深刻的認識,知道義是甚麼,它的表面與內涵所引申著甚麼關係與深層反映。人不能光知道這個字的表面,內涵中得甚麼都得明白。當然《三國演義》中也表現了人的智謀等內涵。”

神造了人,也給人安排了世間的一切,以及人所具備的思想意識和道德標準,但這一切需要人自己在實踐中形成。人類經過多次文明的更替走到今天,是怎樣一點點完善起來的呢?李洪志師尊在《北美巡迴講法》中講:“沒有任何內涵,沒有任何承負能力,沒有任何對這個空間一切事物認識的一個完整的思維概念。那麼人就要經過漫長的歲月,把人的思想漸漸的豐富起來,有了他的內涵和承負能力,這不是短的時間能做到的”“今天人的表現,遇事不驚,沉著冷靜,理智的思考,甚至於有了創造能力。人能具備這樣的思想、正常的思維狀態,這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神有意給人造就成的。”

人的每一步都有神在安排,所以在中國,一直到今天,人們都會說“人的命,天註定”。其實何止是人的命啊,世間的一切安排,也都有神的用意。這是在豐富人的思想。

(二)、《水滸傳》──栩栩如生的強盜群像

婊子是不立“貞節牌坊”的。要給強盜“樹碑立傳”,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對於一些強盜,民間有幾百年口耳相傳的傳奇,民眾的心理是接受的。為甚麼要給強盜“樹碑立傳”呢?這裏面的歷史淵源是甚麼呢?難道是讓後人效法這些強盜行徑嗎?我們還是不能籠統的作答。

我們換一個角度看。人是善惡同在的,這是相生相剋的理在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的人身上的反映。相生相剋制約著一切,而一切又都呈現出相生相剋。從修煉的角度看,人有佛性和魔性,在人間也就是善惡好壞的表現而已。只不過社會的道德和倫理要求人們要各自抑惡揚善,只有這樣才能使社會安定、和諧,各安其事。反之,人類的敗壞必會禍及每一個人,人類的罪惡會使人過早的被自己淘汰。那麼,這和整個平和的自然和安靜的宇宙就完全的不一致。中國古代有一個非常有內涵且哲理相當玄奧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其實也和人生觀密不可分。中國人的價值觀,在很大的成度上取決於社會的道德觀。

既然“惡”是人本身就具有的。人在社會實踐中的一切都和善惡有著聯繫。“抑惡”是必然的,是道德層面的要求。單就“惡”來講,並不是時刻都在道德的觀照下存在或行事,社會道德也涉及不到這一步。那麼,“惡”的表現就成為必然。作為有理性的人來講,表現“惡”時,也應有所依循。“聖、勇、義、智、仁”即是戰國時的強盜代表盜跖留給後代走此道的“道”。因為強盜們也是現實中活生生的人,也離不開社會環境,也是環境的產物,不可能脫離社會單獨存在。離開強盜之“道”,人們發起“惡”來,便無“道”可循。從這個意義上講,水滸強盜們的故事流傳,已經是坊間百姓內心深處對“強盜”的承認和接受,是因為作為一個個體的生命來講,他們對“惡”的態度也是人根本就不可能擺脫的。所以,理性的強盜就這樣在人們靈魂深處找到了廣泛的生存空間。

人是理性的,也是複雜的,有時人對事物心理上的接受和實際現實的反差卻是非常大的。人接受李逵的天真、坦率和至孝,但李逵殺人、搶劫和吃人肉時,已不再計較李逵的人性是如何為社會所不容了。“十字坡”張青和孫二娘的俠義也在心理上遮掩了人們對人肉作坊的厭惡。矮腳虎王英的好色,鼓上蚤時遷的偷盜,在“好漢”們的俠肝義膽下也演繹成為一種佐料。從另一個角度上是非常好理解的,為甚麼要為這些人“樹碑立傳”?因為這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人的“惡”也要像個人樣的表現出來。

在一個大治的社會裏,是不會有這麼多的強盜的。“官逼民反”的說法也很有道理。人類就是這樣發展的,起起落落、興興衰衰。強盜產生的環境必是亂世,混亂的朝綱才是強盜滋生的溫床。人們對貪官污吏的痛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民眾從心底激起的反抗,而這種意識的表達,就是希望他們心目中的“好漢”為人民除暴安良。“好漢”們行俠仗義的方式只能是“以惡制惡”。人們對“強盜”的定義已經自然的演變成為“好漢”。施耐庵為強盜們畫像的本意是用正面描寫的方法對人們心中的“惡”進行規範,同時也給當政者以警戒,也使得人們在心中對強盜有了一個完整、豐滿而清晰的概念。

(待續)

──轉自《明慧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老話講「妖不勝德」,在《西遊記》中,作者對一些小妖出場的描述也很真實生動且耐人思量。
  • 不一時,將出酒肴,無非魚肉之類。二人對酌。朱恩問道:「大哥有幾位令郎?」施復答道:「只有一個,剛才二歲,不知賢弟有幾個?」朱恩道:「止有一個女兒,也才二歲。」便教渾家抱出來,與施復觀看。朱恩又道:「大哥,我與你兄弟之間,再結個兒女親家何如?」施復道:「如此最好,但恐家寒攀陪不起。」朱恩道:「大哥何出此言!」兩下聯了姻事,愈加親熱。杯來盞去,直飲至更餘方止。
  • 這首詩引著兩個古人陰騭的故事。第一句說:「還帶曾消縱理紋。」乃唐朝晉公裴度之事。那裴度未遇時,一貧如洗,功名蹭蹬,就一風鑒,以決行藏。那相士說:「足下功名事,且不必問。更有句話,如不見怪,方敢直言。」裴度道:「小生因在迷途,故求指示,豈敢見怪!」相士道:「足下螣蛇縱理紋入口,數年之間,必致餓死溝渠。」連相錢俱不肯受。裴度是個知命君子,也不在其意。
  • 話休煩絮。一日張孝基有事來到陳留郡中,借個寓所住下。偶同家人到各處游玩。末後來至市上,只見個有病乞丐,坐在一人家檐下。那人家驅逐他起身。張孝基心中不忍,教家人朱信舍與他幾個錢鈔。那朱信原是過家老僕,極會鑒貌辨色,隨機應變,是個伶俐人兒。當下取錢遞與這乞丐,把眼觀看,吃了一驚,急忙趕來,對張孝基說道:「官人向來尋訪小官人下落。適來丐者,面貌好生廝像。」張孝基便定了腳,分付道:「你再去細看。若果是他,必然認得你。且莫說我是你家女婿,太公產業都歸於我。只說家已破散,我乃是你新主人,看他如何對答,然後你便引他來相見,我自有處。」
  • 說這漢末時,許昌有一巨富之家,其人姓過名善,真個田連阡陌、牛馬成群,莊房屋舍,幾十餘處,童僕廝養,不計其數。他雖然是個富翁,一生省儉做家,從沒有穿一件新鮮衣服、吃一味可口東西;也不曉得花朝月夕,同個朋友到勝景處游玩一番;也不曾四時八節,備個筵席,會一會親族,請一請鄉黨。終日縮在家中,皺著兩個眉頭,吃這碗枯茶淡飯。一把匙鑰,緊緊掛在身邊,絲毫東西,都要親手出放。房中桌上,更無別物,單單一個算盤、幾本賬簿。身子恰像生鐵鑄就、熟銅打成,長生不死一般,日夜思算,得一望十,得十望百,堆積上去,分文不舍得妄費。正是:世無百歲人,枉作千年調。
  • 這八句詩,奉勸世人公道存心,天理用事,莫要貪圖利己,謀害他人。常言道:「使心用心,反害其身。」你不存天理,皇天自然不佑。昔有一人,姓韋名德,乃福建泉州人氏,自幼隨著大親,在紹興府開個傾銀鋪兒。那老兒做人公道,利心頗輕,為此主顧甚多,生意盡好。不幾年,攢上好些家私。韋德年長,娶了鄰近單裁縫的女兒為媳。那單氏到有八九分顏色,本地大戶,情願出百十貫錢討他做偏房,單裁縫不肯,因見韋家父子本分,手頭活動,況又鄰居,一夫一婦,遂就了這頭親事。
  • 話說宋朝汴梁有個王從事,同了夫人到臨安調官,賃一民房。居住數日,嫌他窄小不便。王公自到大街坊上尋得一所宅子,寬敞潔淨,甚是像意。當把房錢賃下了。歸來與夫人說:「房子甚是好住,我明日先搬了東西去,臨完,我雇轎來接你。」
  • 話說浙江嘉興府長水塘地方有一富翁,姓金,名鐘,家財萬貫,世代都稱員外。性至慳吝,平生常有五恨,那五恨:一恨天,二恨地,三恨自家,四恨爹娘,五恨皇帝。
  • 話說殺人償命,是人世間最大的事,非同小可。所以是真難假,是假難真。真的時節,縱然有錢可以通神,目下脫逃憲網,到底天理不容,無心之中自然敗露;假的時節,縱然嚴刑拷掠,誣伏莫伸,到底有個辯白的日子。假饒誤出誤入,那有罪的老死牖下,無罪的卻命絕於囹圄、刀鋸之間,難道頭頂上這個老翁是沒有眼睛的麼?
  • 且說徐言弟兄等阿寄轉身後,都笑道:「可笑那三娘子好沒見識,有銀子做生意,卻不與你我商量,倒聽阿寄這老奴才的說話。我想他生長已來,何曾做慣生意?哄騙孤孀婦人的東西,自去快活。這本錢可不白白送落。」徐召道:「便是當初闔家時,卻不把出來營運,如今才分得,即教阿寄做客經商。我想三娘子又沒甚妝奩,這銀兩定然是老官兒存日,三兄弟克剝下的,今日方才出豁。總之,三娘子瞞著你我做事,若說他不該如此,反道我們妒忌了。且待阿寄折本回來,那時去笑他!」正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