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威信 不一定得凶孩子(中)

传统管教方式的三大陷阱:严惩、奖励、爱的撤回
font print 人气: 615
【字号】    
   标签: tags:

作者:周道男、李琼珠、周佳敏

心理学家把父母的管教方式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 诉诸权力(power assertion)型态一:处罚,尤其是体罚。
二、 诉诸权力型态二:以奖赏改变幼儿行为。
三、 爱的撤回(love withdrawal):拒绝、孤立幼儿。
四、 诱导(inductive reasoning):用说理去改变幼儿行为。

以柔性权力、刚性权力的理论来看,我们很容易判断出第一到第三类型都属于刚性权力的展现,而第四类型(诱导)则落入柔性权力的范畴。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过度使用第一种到第三种管教方式,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如下:

“严惩”的陷阱:让孩子失去信任感

处罚,尤其是体罚,容易让孩子以为攻击性行为能够助其达成愿望,因为父母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去制止他的行为,让孩子容易有暴力倾向或独断不纳众议的特质,以后遇到问题会照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去解决,对未来成就有负面影响。这也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了怨怼,亲子关系受到影响,孩子也较会隐瞒自己做的事,甚至靠撒谎来躲避父母的惩罚,断绝了父母教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的契机。

  杰.唐纳.华特士(J. Donald Walters)在《生命教育》(张老师文化出版)中提到:“任意使用‘棍子’,同样会损伤一个孩子天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信任感。就我的看法,这样的损伤甚至比放纵孩子、让他随心所欲沉浸在自己的任性中还糟。因为很快的,孩子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对他的任性无动于衷。然而生命中一旦失去了信任感,孩子长大后便可能愤世嫉俗。有能力信任以及能信任爱的力量的人,比经由惩罚锻炼出来的人,更能好好处理人生的挫折与困顿。”

当然,这并不是说父母完全不能惩罚孩子。如果孩子欺负弟妹,要先了解为什么。先以劝说改变孩子,有效的话就不需要惩罚。如果孩子只是因为希望父母多注意他,这也是可以沟通的;可是如果孩子抱着不良动机并且一意孤行,父母可事先告知游戏规则(再打弟妹就一个礼拜不能看卡通),待下次再犯时才处罚。换句话说,了解原因对症下药为上策,其次是制定规则让孩子有心理准备,最不好的是没有预先告知孩子这是错误行为,就直接处罚。

  处罚孩子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对孩子人身攻击,要让孩子知道你处罚他(比如说面壁思过或不能看卡通)并不代表你不爱他,你是针对他的不当动机及行为,暂时性剥夺他的部分享乐。这样孩子才会知道如何改变自己,而不至于误解父母是针对他这个人发怒,让幼小心理受到伤害。

我认识一个年轻家长,小时候他无意间打翻豆浆,母亲为此大发雷霆,他觉得很无辜,因为他不是故意的,而且已经道歉了。所以他就自己的切身经验发展出一套理论:“我惩罚孩子,是因为他动机不良,而非无意犯错,这样孩子才会矫正自己人格中不好的部分,成为正直的人,同时幼小心理也才不会受到伤害。” 

这样的论点很值得提供给父母参考,不要随意惩罚孩子的过失行为,反而要去了解孩子的动机,再做是否需要惩罚的决定。

“奖励”的陷阱:剥夺孩童内在自发的动力

运用奖励,父母可以改变幼儿的行为,但是奖励对孩子纯粹只有正面影响吗?在《普通心理学(上)》(桂冠出版)中提到一个经典实验:实验教导了学生几个新颖有趣的数学游戏,接着心理学者在一旁观察孩子们在这游戏上花了多少时间。有些班级的学生会因为练习这些游戏得到奖赏,其他班级的学生则不会。心理学家发现,奖励增加了学童在这数学游戏上所花的时间,但是后来不再得到奖赏时,这些曾获奖赏的小孩失去了对游戏的兴趣,几乎不再玩了;相反地,从来不曾获赏的孩子却如以往一样享受游戏的乐趣。这说明了,奖励有时会产生反作用,剥夺了孩童内在自发的动力。所以父母在运用奖励去改变幼儿行为时,必须小心这个陷阱。如果能激发孩子内心的兴趣与动力,就不需要过度使用奖励去破坏孩子内在原有的动力。

  根据我的经验,如果希望孩子考试考好,给予奖金去引导孩子用功读书,的确可能会造成孩子为了金钱而读书的负面效果。可是如果孩子成绩不好,你为他打气,陪他一起读,当孩子高兴地告诉你成绩进步了,这时候才出奇不意地奖励他,孩子会更有荣誉感,下次会更努力。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奖励可以在行为发生后加强该行为,又不会破坏孩子的内在原动力;如果事前给予奖励的诱因,孩子的内在动机就会被扭曲,父母不得不慎。

“爱的撤回”的陷阱:让孩子失去安全感,觉得被遗弃

当父母时常靠拒绝、孤立幼儿去改变他们的行为时,容易造成幼儿的不安全感及被遗弃的焦虑。像我见过,有人难以和异性发展亲密关系。后来听对方说,他自幼父母忙于事业,他是由佣人带大的。我就恍然大悟了,双亲的疏离,的确容易造成孩子也不愿意亲近他人。还有另一种状况是,父母疏离也可能造成孩子强烈的不安全感,而产生“依附饥渴”的心理现象。比如说,配偶本身可能相当洁身自爱,但是当事人老是怀疑对方外遇,这种缺乏安全感的心理追溯到童年时代,往往是因为被父母孤立所引起的。

由此可见,权威型父母习惯采取的惩罚管教、放任型父母常用的奖励行为,还有疏离型父母对孩子爱的撤回,如果使用不当,都有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应该多采用诱导方式,用说理去引导孩子改变行为,这也是威信型父母一般采取的作法。而高特曼的“情绪辅导五步骤”则提供一个想成为“威信型父母”细腻有效的模式,可供每一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参考依循。

“情绪辅导五步骤”看似繁复,需要更多耐心与时间,但是经由这个过程,孩子会慢慢开始欣赏你的理想,想你所想,你不再需要胡萝卜和棍棒才能让孩子照你的话去做。这不是很值得一试再试、直到成功吗?

─ ─摘自:《10岁前,定终生:长大后,最感谢父母教我的7件事》野人出版提供@

责任编辑:黎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句古谚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意思是调教媳妇要从媳妇刚嫁进门开始,教育孩子要从婴孩时做起。但是“婴孩”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零到两岁左右都可以称为婴孩。
  • 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将会影响我们能在孩子身上看到什么。许多父母之所以无法发现子女的才能,是因为父母本身就已经提错了问题。
  • 如果想知道孩子有什么才能、喜欢什么活动,就应该主动提供他们尝试各种活动的机会,因为没有做过就无法知道孩子喜欢什么。
  • 得庆幸的是,现代的父母都会提供孩子很多机会去尝试各种经验,让他们学美术、音乐,也给孩子很多机会去学各种运动,更别说闲暇时常会带孩子去旅行、参观博物馆或展览等。这种父母真的很让人放心,只需要另外特别注意两点就好了。
  • 孩子再怎么喜欢一项活动也很难长久钻研探究,一开始因为喜欢而做的事情也很快会失去兴趣......
  • 如果想协助孩子获得自信心,使孩子在做事时能尽全力、不会屈服于挫折、主动挑战,该怎么做才好?
  • 当孩子有显着的进步或是做出成果时,为了帮助孩子未来也能想起这些美好经验,并让这些事深刻得足以留在记忆中,最好能多多祝贺孩子。可以参考下面几种方式,因为比起每次都用相同的方法,灵活交替着使用效果会更好。
  • 父母都希望和孩子保持充满爱、持久且有意义的关系。了解情绪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和孩子建立这样的关系。人们正是透过分享情感与他人交流。
  • “满招损,谦受益。”涵养孩子谦虚的品德,能虚心面对世界,不自傲、不争斗的为人处世的生活态度,是亲子教育的重要方向。
  • 你的眼前是否浮现孩子吵闹、暴冲奔跑、靠近危险场所的画面?什么样的一句话可以逆转这种状况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