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内心的感受

文/南‧丝弗 译/林增祥
font print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学龄前的孩子绝对不会没事思索人生的哲理,像是“我是谁?”、“生命的意义何在?”小孩子在青春期以前,绝对不会质疑自己存在的意义,不过孩子的世界也许很小,他们却依然想要多了解一点自己。

一般而言,自我认知最快的方法,就是培养自己的高EQ。如果你能够清楚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感觉愤怒、悲伤、快乐、或是情绪五味杂陈,你就可以更明白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最在乎什么、最害怕什么、最关心什么、最喜欢什么,当一个人愈来愈了解自己以后,也就愈容易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一个不懂得如何去体会自己情绪的人,很可能活了一辈子,仍然不了解自己真正的感受。譬如说,当这种人被老板开除或是遭遇其他严重挫折之后,他们很可能只是一笑置之,这种人通常没有明显的情绪波动,他们的个性非常乏味(除非这种人是担任飞机机长,没有人喜欢和这种个性的人交往)。

所以有高EQ的父母,才有高EQ小孩,为人父母者,必须及早开始教导小孩体会自己内心里的感受。虽然小孩子很情绪化,但是他们往往无法自行体会内心里的感受,当小孩子突然冲动打人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此时大人就必须从旁指导,帮助孩子说出他内心里的感受。譬如说,当孩子打你的时候,此时你就可以说:“你很生气,对不对。”当他大声哭泣的时候,你应该同情的说道:“妈妈知道你很难过。”

当父母亲使用话语帮助小孩表达情绪之后,不但可以让孩子更加了解自己的感受,同时小孩也会逐渐明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如果父母亲任由小孩被自己的情绪牵引,久而久之他会误以为这种情绪就是自己的本性—换言之,当一名两岁的小孩,因为妈妈不准他吃饼干而生气的时候,孩子不一定能够察觉出自己正在生气,他会觉得自己本来就是怒气冲冲的,此时父母亲应该赶紧向孩子解释他生气的原因,生气只是一时的情绪、内心的感受,生气是可以控制的。

为人父母者的责任,不仅仅是帮助孩子表达内心里的感受,同时还要引导小孩接受自己的情绪。父母亲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教导孩子体会自己的感受—即使是一些肮脏卑鄙的念头—因为感受并不会让一个人变坏。当小孩子完全明了父母亲可以接受自己负面的感受时,他才会开始正视自己的愤怒、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当孩子了解父母亲可以完全接纳自己之后,小孩子才会开始接纳自己。

如果小孩子可以用言语说出自己的愤怒,往往他们就无需再藉由实际的行动来发泄情绪。小孩会逐渐了解,内心里的感受—通常来说无伤大雅—和实际的行动,两者之间并不相同。事实上,这也正是托儿所老师,总是不断告诫小朋友,当你们想要打人时,赶快来“告诉老师”的原因。假如小宇正在玩家家酒,妮妮突然跑过去捣蛋,当小宇正准备发脾气的时候,如果此时他能够大声吼道:“这是我的玩具,你不准动,否则我要生气了!”在这种情况下,小宇比较不会立刻动手打人。

不过仅仅是教导小孩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不足以抑制他的愤怒,毕竟这种方式需要非常好的修养,但是为人父母者的责任,就是要耐心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性。 一般而言,为人父母者如果不能以身作则,坦然面对自己的感受,恐怕就很难教导孩子,诚实面对个人的情绪。如果当年父母亲曾经不断压抑你,阻止你表达自己的情绪,当你面对直率吐露自己心绪的孩子时,很可能会慌张得不知所措。如果你觉得有许多内心话,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启齿,不妨找本主题相近的故事书,藉由讲故事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小孩。

有些父母亲则是习惯否定或是禁止小孩谈论负面的感受,他们会竭尽所能保护孩子远离痛苦的梦魇。譬如说,当婷婷表示:“我好害怕。”此时母亲立刻会回答:“你不怕—─根本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当女儿说:“我好难过。”父亲会立刻答道:“难过什么,你应该很开心才对!”这种父母的初衷虽然立意良好,但是他们的作法根本就是形同洗脑,小孩子会从此完全否定自己的感受,甚至会因此而变得非常寂寞—因为她觉得在这个世界上,竟然没有人能够了解自己,仿佛独自漂流在汪洋大海中,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应付困境。所以亲爱的父母,如果你只是偶尔说几句:“不要哭”、“不要怕”,这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你总是不断否定孩子的感受,将会因此而断绝小孩了解自己真正感受的机会。

摘自: 新手父母出版《培养高EQ小孩》@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编者按:情感忽视会演变成情感虐待,但忽视与虐待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题,这一篇章,让我们与《欠缺母爱的孩子,你的伤好了吗?》 一书的作者来探讨,如何在过与不及的情感中,取得应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绍了性别认同教育引起的争论和家长们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护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陈彦玲博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 上篇我们讲了2个故事,2个孩子的父亲都因为“安全学校联盟计划”中所谓的“性别认同”而将孩子带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别认同”是什么?专家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编入公立学校学龄前教育课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无偏见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对幼教教师灌输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观念。而当幼儿园对儿童灌输这些观念时,却不需要得到家长的许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关系攻击,是通过解除友谊、排挤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进行的威胁。父母们常常惊讶地发现,关系攻击可能会出现在三岁孩子的身上。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被朋友推开的经历可能完全令人费解,并在日托或幼儿园引发焦虑。
  • 这个故事是为了帮助一群8岁孩子,希望他们能再度相信这个世界的奇迹和美丽—在听到这个故事之前,他们很难摆脱在网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图像。图像加上难以摆脱的深刻感受,让孩子们吓得睡不着—他们尖叫、流泪,也恐惧独处。
  • 这是忍受多年悲伤和失去后,得以成长的故事。故事历程和隐喻,对许多艰难情况和不同的年龄层来说,都有所帮助。
  • 《筑巢的鸟儿》 适合年龄:儿童。 应对状况:被迫离开家园。
  • 这是适合大孩子、青少年和成人的故事,目的是为了在2011年日本沿岸遭受海啸袭击后,为人们带来希望并协助加强复原能力。这篇故事也收录在东京书籍株式会社出版的《儿童心灵成长故事》中。
评论